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類編 (修持第七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但十六之賭博念佛求贏,卻是罪過。賭近盜是貪,實犯戒律,而再恃佛損他,又是邪見矣。

  問:念佛用“心、意、識”中的哪一個?(如果有兩個)如何區別?當不動嘴唇默念時,需較著力才念出來,這是用的哪個?不需較著力且念起來較輕松、舒適,但出音較慢,這是用的哪個?(我總暗自認爲有不同的兩個在念)(李智澄)

  答:心謂第八,意謂第七,識爲第六,此乃解之一端,答此之問,采如是解。應知有時八皆曰心,有時八皆曰識,因文而異,茲姑不論。初機意識攀緣,六識念佛,進而無我,七識念佛,實相無念,八識念佛。然前五識發動,俱不離意識,且染淨根本,俱爲所依,則意識念佛,亦有八識之種子在,是都有關系也。動唇仍是第六,而以身識助之,故較省力。

  問:近來總覺得邪惡念頭較以往多,不知是惡種子在這時大量爆發?還是自己較以往易于察覺?或者是另有其他原因?(李智澄)

  答:二 者都有,不必再言其他,若言其他,即是多造新業矣。

  問:這些邪惡念頭中,多的是毀佛譏僧的最壞念頭,而這些念頭總是禁不住的跑出來,越是怕它跑出,越是不濟事,得到的是反效果,有時跑到佛前忏悔一下,才稍微平息。不知您有何良方有以救我?(否則,長此下去,罪過彌天矣)(李智澄)

  答:佛如旃檀,頭頂足蹴,皆染香氣,染即薰習。居士多生,或有謗譏叁寶之因,落于識田,今起現行,善惡交爭,逼之出現。莫去理他。只是念佛,心但依佛。他自滅去。或是怕鬼,鬼偏來嚇,佛聲不斷,他雖頻來,亦無罪過。

  問:講楞嚴經,講到觀音大導師行持主法,聞後心身快然,依此修持後,妄念漸少而對反聞聞自性此句印象甚深,弟子將此應用成反聞聞彌陀,際此方悟老師常言自性彌陀之理,然而自己發疑所念自性彌陀,與西方彌陀是否相應,會不會偏于自力,若偏于自力,往生即有問題,心裏甚感不安,且對自力未明。(謝幼)

  答:生佛同一性,學悟有異耳,性體之大,豎窮橫遍。西方彌陀,在我性中,娑婆之我,亦在彌陀心中,說性是一,說相是二。若用自性彌陀,而念西方彌陀,最易相應,若用自性煩惱,而念西方彌陀,相應即差矣。自佛念他佛,仍是求二力。

  問:拜忏是佛門的重要課目之一,須時時行之,然其拜法又如何?(邱清泉)

  答:忏悔有事有理,拜乃事忏之一。事忏者,按各種忏法規定行之,要在敬誠,非徒杵臼叩首而已。理忏在改往修來,妄念不起,所謂有“罪若起時將心忏,心若亡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”。

  問:靜坐時呼吸之要點如何?(腹部的收縮運動呢?或者是胸部的擴張運動?)(蘇泰文)

  答:呼吸調勻,微細若無,非縮非動,非喘非張。如無明人指點,恐出毛病。既非叁言五句能了,更不宜盲修瞎煉,不得已時,可尋“小止觀”依作,庶不贻悔。

  問:昔有二人,投佛出家,一是製爐韝之人。一是守冢墓之人。二人用功皆不得益,然後佛教製爐韝之人修數息觀,教守冢墓之人修不淨觀。二人不久皆得道果。爐韝是什麼東西?什麼叫數息觀、不淨觀?(賴寬珠)

  答:佛法無邊,方便多門,衆生之病不一,治須應病與藥。心散亂者,教學數息,數息者,數自己呼吸之氣。從一至十,十至百至千,必記清楚,清楚則心攝矣。多貪欲者,教不淨觀,即觀自他之身,五種九種之不淨,心生厭離,貪欲止矣。爐韝者,即今日之風箱,木箱中空,裝雞毛板,另加長柄,通于箱外,頻頻抽送,可以生風,置于竈旁,用助火力之機械。古今製法不同,各地或有或無,故有知用者,有不知用者,爐韝抽送生風,大似人之呼吸。簯墓之處,屍骨縱橫,英雄美人,一堆黃土,人生歸宿,唯一標本。衆生習氣,難修難改,駕輕就熟,較易成功。製爐韝者教數息,守簯墓者教不淨,順其習契其機,佛之度衆善巧也。

  問:怎樣能令我心情平靜不起妄想?請指教。(林有豔)

  答:妄念之起,從生皆有,除佛以外,無論凡聖,其念不過分長短時間,純雜之別而已。若雲不起,非初學所能,必無明淨盡,妄念方無,無明盡,妄念無,佛果成矣。居士若除妄念,他法皆難,惟有淨土念佛尚易,可求明人修習。

  問:怎樣能使我早起念經時,能不起左思右想,念金剛經念不到幾張就起妄想了,有時想到念到隨口念來,念到第幾張分都不知?(林秀豔)

  答:不明佛理,不知所受皆苦,不知人命無常,故心放逸散亂。若能了知在呼吸之間,爲了生死而求解脫,或心漸收矣。

  問:印祖雲“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參究一路”何解?(趙麗亮)

  答:“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”歸元者,由始覺而至究竟覺也,此言性德;無明斷盡,還我本來面目,方便者,歸元之善巧方法也,此言修德。應隨順各人之根器,立出各種契機之路途。性即本來面目,修即契機路途。譬如旅行,必有一定之處,但行具與路線,必選契合者一端,或船或車,或牲畜飛機,因其路,擇其具,遲早必到。若登山而乘船,渡海而乘車,忽而向東,不半而折西,轅本往南,偏循北轍,則不達其處。佛家修行,亦複如是,禅有禅法,淨有淨路。

  問:“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。何解?(趙麗亮)

  答:念佛者,必修叁福,其意使學人之功,先淺後深,由世間有爲之善入手,而至無爲之善爲歸。叁福者,人多不知,此四句者,流行皆曉,惜能說而不能作,故祖師提醒之。然四句之意,與叁福之義,語不同而事理合也。修道者,必有正助二功,念佛正功也,此四句助功也。

  問:晝夜常聞佛號,如佛七時衆緣合念,聲音清澈,吾亦隨之而念,字字分明,卻不出聲,不論炊事吃飯或書寫都是耳聞佛號心念佛號,至此是何境界?(蕭蔥)

  答:轉穢爲淨,自是佳境,然須知萬法唯心,此總是結七念佛之種子,偶起現行而已。汝自本無定力,心念生滅無常,與其貪境,不如守心,心常在定,可以奪境。

  問:忏悔時常覺悲從心起,淚滴淋漓,此現相對于修行方面有否障礙?(蕭蔥)

  答:此等忏悔,大概亦屬情感沖動,汝亦略知教相,還應從理智忏悔。事忏須根理忏,理忏不妨略事,忏必發露既往,悔重後不再做。更須善巧方便,使錯歸正,方能挑開葛藤,尋一出路,若一手持帚掃地,一手頻頻揚塵,縱饒淚枯叁江水,不過鬼哭狼嚎耳。

  問:老師于第二講時說:“佛學不講將功贖罪,因爲立功造罪之權,是自己把握的,是不能抵消的”。弟子以爲學佛的人,在未學佛的時候,就是生心善良的人,也難免犯罪造業,倘然學了佛以後,仍不許他將功贖罪,則以前所造的罪業,如何能消除呢?(卞克安)

  答:功罪不能抵消,法爾如是,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各不相變,亦不相抵,其因性爲然,果亦如之,然果賴緣生,無緣則不生,學佛以後,諸惡莫作,以前雖曾造惡,爾今惡緣不起,罪因無緣無力,自無由生也。再加功夫精進,能以斷惑,惑斷而惡因自亡,乃根本之轉變。更應知福罪之果,根于自作,人不造罪,囹圄自空,雖有司法官吏,實無所用其權力也。況佛不施誅罰,安有許贖與否之事。

  問:老師于第八講時說:“修淨土的人,可以帶業往生,但在臨命終時,要能與阿彌陀佛接上了電,才能往生極樂世界”。所謂接上了電是如何意思?是否是臨終見佛來佛?或念佛往生?或正念分明?(卞克安)

  答:所謂接電者,乃以現代物質作喻,取其易解,其意即感應道交耳。念佛之人臨終,正念分明,一心而不顛倒,即是心佛交感。見佛來佛與否,尚屬眼識,若得意念清淨,即是見佛,雖無外境瑞相,決定往生。

  問:老師于第十四講時說:“學了佛,從前罪業,就能消滅,無此道理。”弟子以爲學佛的人,如果一面學佛,一面造業,這樣當然所造的業,就永遠無法消滅,但是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說,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這是否矛盾呢?(卞克安)

  答:此問若看第一答,自明其理,至雲念佛一聲,能消八十億劫重罪,即是第一答之功夫轉變,何有矛盾。而此經文,注重“至心”二字,至心者精誠無二,是無雜妄,若無雜妄,即契般若真空,所謂“心若亡時罪亦亡”,此非佛許贖罪,乃由自修轉變耳。

  問:後學自去冬即依止觀法修習靜坐,本年春間皈依甘珠活佛,蒙傳密宗咒語,遂于每晚佛前持誦。自聆法音,深悟持誦佛號之功,遂于每日晚課加誦西方叁聖及地藏聖號,複以曾受無量壽佛灌頂之禮,遂又加誦無量壽佛號,睡前則仍習靜坐半小時,似此止觀、密宗、淨土,叁項並修是否駁而不純反宜生障礙?懇請指教。(龔國俊)

  答:佛法善巧,皆是良藥,因契衆生根器,故說多門。修者宜擇一深入,一入則皆通,修多則雜而難入,一既不成,多更難論矣。居士宜朝暮二課,專修淨土,立定誓願,專求生西,其余功課,應另一時間,隨緣而修,作爲助行。若論所修叁法,實則可以合並,念佛要求一心,方是淨念,一心便是正,念佛便是觀,阿彌陀佛,漢譯爲無量壽佛,不過一佛二名,梵漢不同,念彌陀即合密,念壽佛反變顯,念壽佛有變身之意,念彌陀起了脫之心。

  問:念“自性彌陀”與念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”有何不同?竊以爲念“自性彌陀”是念“法身佛”,不著相是“禅”,往生任何“佛土”不能“帶業往生”要靠自力,如念佛爲“定”而念佛,心外無佛,即心即佛,證果高而難修。若念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”是念報應身佛,著相不是禅,往生“西方極樂世界”能”帶業往生”,靠自力他力爲與“阿彌陀佛”起感應而念佛,心外有佛,心佛是一體的兩面,證果低而易成。對否?(張慧文)

  答:大致爾爾,小有差別,(一)“念自性彌陀””不能帶業往生”一句,有願則生,無願則否。(二)念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”有數意誤解,“念報應身”一句,此不一定,佛之叁身,隨行者念…

《佛學問答類編 (修持第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