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类编 (质难第三)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生命时你能修行吗?你能做和尚吗?人人做和尚,你的和尚生活又能维持吗?可见在佛教的实际行为上,生命的价值仍是被肯定的。(陈一士)

  答:吾等是为学问而谈话,有话自应据书直言,言直恐欠委婉,祈台端及谢先生皆加原谅。谢先生此段谈话,应最注意者,是举事实少,空批评多,少事实多批评,其批评便如无的放矢,略举分答如下:(甲)谢说:孝在中国文化与佛教极不相同。(属批评)余解:极不同是极相反,细较儒佛两经,未见反处,有之只在追远一事,儒重祭祀,佛重超度而已。(乙)谢说:佛教视生命为本质上是罪恶的(是批评),是充满痛苦的。(是事实)余解:佛经视人生,有如下之言,“人身难得,”“人天福报,”“人天善道,”“人天小果,”等等,其如何难得,及如何为福善小果,皆有言论,兹不赘,谢氏此评,佛理无之。至云痛苦,佛经曰,“观受是苦”是说享受者是苦,未说凡事皆苦也。然亦对初机与小乘而调其为欲方便,变犹儒家谋道不谋食之义,若至大乘,则一切平等,无所谓苦乐矣。(丙)谢说:佛教主张超出生死海,(是事实),不重人类日常生活,(是批评),余解:凡是宗教,其通义皆是求一最后归宿,即是神魂不生不死,佛教亦不例外。所谓神魂者,即为变生死之体,易曰,“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”,但佛教主者乃性非神,惟性常存也。此理非片言而解,暂且不谈。至于日常生活,不知何指?酒池肉林酣歌恒舞,是桀纣之生活。日食万钱锦帐十里,是何石之生活,巴黎狂欢之夜,好莱坞红粉绿酒,是时髦人之生活。佛家生活,“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,”“一日不工作,一日不吃饭,”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而已。(丁)谢说:尤不重人类男女关系,以出世做和尚,为人生的最高境界。(是批评)余解:佛教制度分出家众,在家众。出家众作师,专门修学教人,是必放下一切,使其物不系累,故不蓄妻子财产。在家众为弟,重自立而随缘随分教人,饮食男女,在道德与国法之中不加限制,惟不许邪淫,邪淫者,夫妇以外之沾染也。(戊)谢说:这种否定生命价值的态度;从伦理学言,是错误的(是批评)余解:佛戒对于动物生命,不问其大小,一律予以同情及爱护。于人之生命,其爱护更何必言,且有禁止自杀之戒,谢先生说佛教否定生命价值,属于误解诬陷。至言从伦理言是错误的一语,伦理者,人类道德之原理,此语讲来,甚不简单。兹先讲道德,后讲道德之原理。按曲礼“太上贵德,其次务施报”句,疏中曰,三皇行道,五帝行德,三王行仁,五霸行义,苟相开羁縻,是之谓礼。记中之中庸篇曰,“率性之谓道”,是道之原谓性,自性至礼递降而为六,以正文言,德以上之三行,施而不求报,此道德原理之浅释也。佛无缘慈悲喜舍,不但不受报,且心不著相,此于伦理而是错误,如何是正确?(己)谢说:佛教实际行为,也是矛盾的后一大段,(是批评)余解:后一段仍不过是前之义,不必细答,所谓矛盾者,因谢先生未研佛典,多有误会,故讥佛学矛盾,至云修行二字,若能了解,则以上之言,便不发矣。兹为略解,以释其疑。今仍以伦理为据,即前言之性道德仁义礼六级,修者从德向上追求,是明其本体,行者从德向下推动,是益乎大众。其余讥刺,合观上解,即可释然。

  问:人守伦常,不能抛开孝字,和尚出家,不在家侍奉父母,这是不对的,伦理学大纲这样说:“印度佛教虽主慈悲,其慈悲不是肯定生命价值的慈悲,而是否定生命价值的慈悲。生命价值被否定,自然家庭的价值亦被否定,随而社会的价值也必在否定之列。所以佛教的人生,便以逃避社会,入山修行为目标,尽管佛有救世之志,然其志究在使人超出社会,而不是在使人成就社会。但没有社会的存在,和尚又如何能修行呢?但在肯定社会的存在上,我们又必须接受孝的伦理。”我看这话是对的?(陈一士)

  答:谢先生之“伦理学大纲”,在下未曾读过,台端大概也未研究佛典,故深表同情。殊不知此一段,亦是误会之批评,等于韩昌黎之谏佛骨表,摸象而已。但人各有志,好恶自由,但不宜看朱成碧,指鹿为马,亦分答如下:(甲)谢说:然其慈悲不是肯定生命价值的慈悲,而是否定生命价值的慈悲。(是批评),余解:慈义是与对方安乐,悲义是与对方拔苦,有生命物始名对方,如无便是空虚界,空虚有何苦乐,而向之去施慈悲,如何所施,实难解释。再佛理向对方之慈悲,在六度中,首重布施,即财法无畏三种,岂对生命物而外所施者?(乙)谢说,自然无家庭的价值,亦被否定,随而社会的价值,也必在否定之列。(是批评),余解:家庭之疑,在第一答丁项中已经释明,不复赘,至言社会也必在否定之列一语,“也必在”疑辞也,与“莫须有”相同。大藏诸经,对国家之维护,家庭之秩序,皆有专经,名目不一,事实俱在,不必多辩。盖佛说法,先看对方,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,故有五乘之异,即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所谓家庭国家等语,皆载人乘之典,寻非其类,犹向布店去买油盐也。(丙)谢说:所以佛教的人生,便以逃避社会,入山修行为目标,(是事实是误会)余解:人之根器万异,有喜静动及利己利他之别,以性善习远而论,皆有损人利己私心,佛但为其改恶,则顺人之静动,而说大小二乘,逃避深山者经有之,小乘也,在朝在市者经有之,大乘也。众所知者,如代入火坑,代入地狱,皆载大乘经典。历代贤相,晋之王导谢安,唐之房玄龄杜如晦,宋之范仲淹、司马光、吕蒙正、元之脱脱等,名将郭子仪、孟珙、戚继光等,皆深信佛,经师大儒,尤难胜数,逃避社会何有焉。(丁)谢说:然其志究其使人超出社会,不是使人成就社会。(是批评),余解:各宗教皆预备最后归宿,最后者死后之神魂也,前已释矣,佛教所言之超,对俗言其神识由三途超升为人,或由人超升为天。对学者 言,是转识成智。都非说现在肉身逃避山林为之超,坛经曰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,是身在社会修因,神转超出成果,不可作倒因为果之错认。若言成就社会,成就者,使得秩序有条而安乐也,我国为人伦社会,聚人成家,聚家而为国为社会,必身修而家齐,家齐而国治,佛经以戒修身,丛林中之组织(等家),曾为大儒(忘名)叹为礼乐之存,身修矣,家齐矣,孔子曰:“惟孝友于兄弟,奚其谓为政”而反斥以不成就社会,是未之思也。(戊)谢说:是在肯定社会的存在上,我们又必须接受孝的伦理。(是批评),余解:谢先生是肯定孝与社会密不能分,不成就社会即不孝,社会之事,在丁项中已经解明,此不再赘。按儒家孝经,开宗明义,即曰: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”佛垂教万古,为人天之师,度生无量,举世尊仰,凡奉佛者,皆知佛父母之名,其显父母,尚有加者乎?再行孝之道,有天子诸候、卿大夫、士庶人等之异,各有其孝,各有其道,或言或辩,俱不简单。(附)尊问尚有数条,皆是引谢先生之伦理学大纲,语文太繁,义止如此,仅答两问,亦可类推其余,因本栏地位有限,无法尽载,再宗教之事,信否自由,不解内容,这个属迷,谤亦不智,况在下性讷,岂肯与人诤论,此为答台端之疑,非无故而向人生事也。

  问:现在我是个基督徒,自从我在基、佛两教的杂志各种月刊里常看到互相抨击…最使人遗憾的乃是几位佛教法师及居士,毒骂基教所信的神,以及侮辱圣经,致使引起我研究佛教道理。据我的研究佛教确系崇高深远,初时我以为佛教是世上最深至上的宗教,基教则不过位居次位而已吧!但佛经数目众多,其内容怪谈奇异,矛盾百出,使我无法信佛。(陈志同)

  答:佛教毒骂基教,按道不谤道之理,宗教联谊之义,皆不应为,但请指出佐证,再查原因。据在下所知,皆是贵教首先开骂,佛教反诘,如在台十数年前,贵教散布图画传单,画和尚念经,以及孔老等皆不能救人堕落,惟有十字架,乃可超升。又组织军乐队大吹大擂,攻入屏东佛寺内布教,此是在台开衅起点。然过此以后,相安无事。已经十年,阁下突写信来,骂佛经“内容怪谈奇异,矛盾百出。”假若请为指出,互相辩论,或又说是诬蔑贵教矣。且印有“僧侣信主记”小册,冷嘲热骂,若佛教徒,搜寻材料,亦写一册“耶徒皈佛记”,岂非又是互攻。追前查今,是佛徒生事耶?抑贵教生事耶?幸其自省。

  问:佛教的归宿涅槃。一、进入涅槃之后到底还有没有我的存在?二、凡信佛的人都得可进入涅槃的把握否?三、听说要进入涅槃只有僧伽,依法修行自得其乐,不知道要修行至甚么程度?(陈志同)

  答:万事成就,在于功夫,若言无修持,竟得结果,此是不合逻辑之妄语,涅槃是“常乐我净”、“不生不灭”、“智穷宇宙”、“量包虚空”,进入涅槃,不分僧俗。涅槃分四种,断惑分三类,断惑是修因,涅槃是证果,因有深浅,果有高低。

  问:念经拜忏,以什么证实亡魂会得超度?拙见:因人活著的时候所种的因(即业力)死后便一同带进去了,怎样的会能有效呢!岂不是佛教的因果律破了么?(陈志同)

  答:此段议论,甚为正确。佛教念经度亡,有得益者,有不得益者,兹以得益者略论,诵经人必与亡魂感召,使其心开业灭,始能解脱。然感召及心开,则有种种条件,非能数语尽之矣。

  唯愿临终神不乱 预知时至体安然 皮肤脱落根尘净 托质金台上品莲

  ——乘戒大师

  

  

《佛学问答类编 (质难第三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