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必析时,反之,照空知色,不必聚时,此俗谛释也。三、“色即是空”;性本空,因无明而起三细相,一动作业相,二能见相,三境界相。觉性是空,境相是色,而境色实为性空妄幻,故曰“色即是空”也。四、“空即是色”;真如随缘不变,能随无明,而起九界妄法,又如明镜,能现万象,而万法非为外有,乃真空而具妙有,故曰“空即是色”也。总结,此真谛释也,是四句专为五蕴之色心二法作注,解此者甚多,此不过一格而已。
问:佛经各部经书首句之“如是我闻”中之我字是指阿难尊者,但以华严经言乃佛成道后六十日内对法身大士所讲,是时之阿难且未曾出家,更何况位登法身?此经中之“我”是否仍指阿难尊者,抑别有所指?乞为开示?(胡正临)
答:阿难为佛侍者之初,有数请求,其中有一,即佛以前说,为之重述。故华严虽在阿难出家以前,有是因缘,仍得曰“如是我闻。”此事经中有载,但一时忘其出处耳。
问:此人平时念佛念到正念,前曾发愿往生过,可是有一次他到了十字路口时,人又多,车辆也多,忽一时紧张的一刹那,可惜得很,他把念佛的正念刹那中失去了,万一不幸身死,请问此人可往生吗?(蔡麟定)
答:遇危险,极紧张时功夫好者,更提正念,虽遇不幸,亦能往生。实则功进罪灭之人,不轻易遭遇横祸,如来问之事,正念已失,尚不舍寿,或有办法,倘时舍寿,则往生无望矣。
问:老师说:“研究佛学须先加强信而后能解,假如想先解而后信则永远没有“信”的时候了,盖因“解”的功夫须开一切智,道种智,一切种智。”这句话固不错,但学生以为:在未解一种学问之前,即已先强信之,则无法以客观态度来研究它,易陷于“服从权威”之地。所以,对于佛学应先以客观态度求了解,而后再“信”,否则信终归无意义。以上望老师指正。(黄俊杰)
答:信有精粗,解有深浅,先信者,粗信也,次解者,开始研究也。凡一切事物,如一毫不信,何去研究?肯去研究,必有几分信心。以学问喻之,见笔信其能写字,始持而习之,见字母信能拚音,始念而习之,初见笔见字母,信能写能拚,信其事非信其理,故曰初信初学佛者,信佛理精深,事不欺人而已,而非服从权威,服从者奉持也,乃深解后精信时也。
问:人以思, 想造万物,然人之思想是自有吗?换句话说人的佛性是否为自有的?还是被造的?抑是由别的方法有的?(游祥洲)
答:思想与佛性,纯是两件事。思想即是妄念,非因缘生,亦非自然有,定不真实,似有而实无。佛性乃法尔如是,亦非因缘生,非自然有,真空不空,似无而实有。
问:有人曰:“世人多散心念佛,”然亦幸而散心念佛,否则行也弥陀,坐也弥陀,睡也弥陀,其不神经错乱者几稀矣?试观世之忆子成狂者正由其一心念子之故,念佛而至著魔,其理亦当如此。岂得谓为八识田中种子翻动不能抑压也哉!未悉此说为波旬说否?(李莲阶)
答:不学之人,或非佛徒,存是思想,本无足怪。倘系佛教中人,而出是语,自是邪见,真波旬说矣。以修德而论,惟戒定慧,慧为极则,由定而达。必止散乱妄念,方能得定,止必依观,止寂观照,寂照双融,正定得矣。行住坐卧念向一者,止也,系在弥陀圣号者,观也。如水澄清而能照,如烛无风而能明。彼谓“神经错乱”者,与此风马牛。错者歧中多歧,乱者纠纷无次,冰炭不同,定乱迥异也。又举“忆子成狂”来比止观,忆子者,中郁,久自成病,止观者,中心恬静,久得轻安,此皆不达事理,随便云云。书曰:“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经训“制心一处,无处不办。”我亦举喻,镜光集中,方能取火,眼光集中,方能穿针,光集中是定,不是狂乱也。至云“著魔”者,乃功夫不纯,散乱所致,更非恬静之一定也。
问:友问:“地球上之生物数目与时俱增,以人而论,如我国人口前称四亿七千五百万,今则号曰六亿之谱,岂四亿余之神识能增为六亿乎?若言他方来;他方迢迢远隔或竟连南瞻部洲之名亦未尝闻之,何能受牵而来哉,纵他方三宝昌隆众生得知娑婆之苦,其心当不向往,即轮回六道,亦应在其附近复为熟悉之环境,何不惮烦,若是远来娑婆世界哉?综言之,所谓神识既可由四亿增至六亿,便非无始以来染污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性,故知识性之说实为虚妄。”余答:神识轮回幽隐难知,如大海之波,时多时少,多时水何曾增,少时水何曾减,真际如水不减不增,俗事如波,万千变化,细思,此理当可明了友言,汝以抽象之理夺具体之事,诚难使人悦服,理果真理必不碍事,请就人数增加之事说明其增加之理可乎,余默然无以应为之奈何?(李莲阶)
答:此问归纳分为三点,一增减之疑,二远近之疑,三譬喻之疑。先说譬喻,喻为易解,为理论辞费,喻以悟之,喻即抽象,而非事实,如诗“如切如磋,如磋如磨。”岂能见切磋之工时,便呼之此道学也。因此问题,是研究性,在儒学中,三千子尚不闻孔子性学,在佛学中,更是言语道断,除喻之外,开口便错。在下答此,亦惟有喻:一、增减之疑,言性应先明性何在,性如虚空,大而无外,无外自然不增不减。请问地球之上,建一栋屋,有一屋之空气,建百建千,有百千屋之空气,若建全至全球皆满,亦是屋屋有空气,试想空气有增减否。二、远近之疑,须先明吸引之力,太阳系中,各度星球,虽有远近,但吸力彼此有关。月球与地近,月满海生潮,日与地远,日生黑子,地球电波,亦生变化。地与日远,何必管远处事?此是吸力关系,不受远近所限。三、譬喻之疑,譬喻原是抽象,君之所喻,事理并无所碍。性必具体,便非真实,试搅孟荀告扬,所说莫非譬喻。暂不言其难,耻之一事,究竟何物,阳明仅以面赤形容,然赤自赤,耻自耻,究不一事也。如必具体,除非自证。
问:老师反对经文翻成白话,生甚感佩!然生心中有一疑问,我们既不可把经文翻成白话,当然不能翻成英文,如此,目前如何弘扬佛教于西方诸国?(简宗修)
答:此误解矣。翻经事业,以在华翻经之古德论,一者梵华文理皆精,二者已汇通三藏诸旨,不以偏而害圆,三者自是真实修者,已得已证,必契于道,辞不害义。若如是矣,文言译、白话译、英译、日译,无之不可也。惜欧美众生机缘未熟,而无罗什、实叉、玄奘等贤,应世而往作此事业耳。
问:诸佛典均系弟子集结记述而成,然则第二、第三次集结时间去佛灭后远甚,则集者并未亲闻世尊说法,何能有所记述?(王幻明)
答:古人之学,皆有师承,弟子有再传三传,日有考据私淑,古书所传,大抵如是。试以我国经书喻之,不难推想,周公思兼三王,孔子祖述尧舜,周公与三王,孔子与尧舜,相去皆远,何以兼述,此其一。黄帝蚩尤之战尚书三代典谟,距离汉代,皆超千载,一为史迁所记,一为伏生口述,以此例彼,又何疑焉。
问:经云“无始以来……”若因恒河沙数劫久远,而无法形容以“无始”代替,若教外友人责问,在“所有”劫数之前又是一个什么面孔?故无始实难圆辞,晚亦百思不解?(王幻如)
答:无始就是无始,乃真实语、科学语。凡言有始,乃某一期之截断语、方便语。居士“百思不解”,能千思时或解。在教外人责问,亦易答亦难答,智者见同,哲学科学,俱可释解,听者见执,引经据典,益增其惑也。至于,不妨谈个方便,既知无始,还应再知无终,此二能解其一,是通了然。算术有“不尽之数,”请问不尽是终乎?再说个方便,开始是相之空,再追问空前,答曰是相变坏,再追坏前,答曰是相停住,再追住前,答曰是相生成,再追成前,答曰是相之空。此无始无终之浅解,知元可悟无生。
问:在“所有”劫数之前的第一尊佛是谁?(王幻如)
答:“劫数之前”一语,在下要说个今日以后,若知今日是何日,方能定劫数是何时。如演算法必有定位,始好言其前后,此其大端,无不能答覆。若不如是问,只好曰;劫数以前,仍有劫数,如是劫数劫数,推而无始,时尚不知,遑能言第一佛。
问:观世音菩萨于极乐国土候补佛位,若一旦补登佛位,则阿弥陀佛又到哪儿去了?无量寿,无量光不是不能成立了吗?
答:如来由来,不住涅槃,恒沙世界,随类化身,广度众生,忽现忽隐,甲处而至乙处,此洲而往彼洲,并非是生死,且勿误解。
问:为参加法会及听经,而向双亲妄语可否?(因家境不许可学佛)。(郑志西)
答:若未正式受戒,自可通权达变。若已正受,为听经故而作妄语欺亲,是身作善,而非作恶。可在佛前,至诚祈祷忏悔,舍此一戒,余戒仍当严守。即此所舍之妄语戒,舍则舍矣,亦不可遇事随便欺诳,求法而舍之,意善也,为他事行妄语仍恶也。
问:百界千如者,谓每一界具有十界,然如佛法界,岂有地狱,饿鬼,畜生等界乎?乞释疑。(郑志西)
答:法界者,别言之则恒沙难量,总言之,惟有一耳。“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”“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。”如此观之,别之十法界,总之只是一也。然虽云是一,佛自佛,凡自凡,其理如是,极为微妙,仅述大概,详则万言不尽。再言其事,此娑婆大千,世界非释迦世尊之法界乎?此娑婆大千,有无六道乎?更要知有念即有界,无念则无界也。
问:古德云“但尽凡情,别无圣解”其境界与断见所云之“人死如灯灭”有何不同?(鲜纯贤)
答:凡情者,憎爱分别之念为首,断见者,仍分别之妄念也。妄念即是凡情。古德所云者,是“尽凡情”,居士所举之“断见”,是发凡情,岂不同如冰炭。
问:读佛经有感应的缘故,有人谓:是佛的灵验,如各种感应录所言,有人谓是人在念经时,过分地抑制,或想降伏妄念或过分企求,自然会引起抵制作用的相反力量,一种生理现象。若照后说,佛教何必介绍观世音感应录,编印念佛见闻记,引起念佛的人妄念?…
《佛学问答类编 (析疑第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