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为先。何者?穷玄极寂,尊号如来,体神合变,应不以方。」[38]何以舍诸三昧,独高念佛?实则,修学佛法如尚未见谛,得须陀洹果,虽凭善业得生善趣,若长期不见佛闻法,终有堕落的可能。而《般舟三昧经》说:「持是三昧无所畏,行是比丘已见我,常为随佛不远离」[39],这正符合慧远大师的看法。所以他说:「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,苟求之无主则渺茫河津」[40],若能藉由般舟三昧定中见佛,听闻佛法,绝诸疑网,即可保证往生净土,而不会求助无主,渺茫河津。
《般舟三昧经》一卷本,比三卷本缺了六品,文字部分与三卷本相合,印顺导师在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中依〈1〉法数的增补。〈2〉思想的增加:如「一卷本」的念佛三昧以思想来说,是唯心如幻,近于唯识学的。但三卷本所增多的,如『无着品』……都近于般若空义。」,因此而说:三卷本是依一卷本而再纂集完成的[41]。
在行者欲修学「般舟三昧」前,有十项预备条件〈资格审核〉,具足此「十法」[42]教导的老师才适合为想修学者解说三昧的行法。「十法」为:〈1〉摧我慢心,起恭敬心。〈2〉知恩不忘,心常念报。〈3〉心无倚着,亦无嫉妒。〈4〉除断疑惑及诸障碍。〈5〉深信不坏,系念思惟。〈6〉精进勤求,经行无厌倦。〈7〉常行乞食,不受别请。〈8〉少欲知足,调伏诸根。〈9〉正信甚深无生法忍。〈10〉常念谁所有是三昧〈亲近善知识,此人必须深悟此三昧者〉,即于彼师生诸佛想。要修习「般舟三昧」先以此十要件来检视自己是否具足了修法的资粮;教授的老师当然也要观察弟子的知见、心量、性格,是否堪受法乳;生活举止是否合律,平常是否用心于六根收摄及内心观照。诸此皆为取决他能否起修的要素。这些前行做不好,却侈谈「般舟三昧」的修持,都是陈义过高,不切实际的。
「般舟三昧」修成就可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,但起修则不是依十方佛,必须先依一佛而修,修成了,才渐渐增多,直到能总观十方诸佛。依《般舟三昧经》三卷本的〈行品〉(大正13‧905a~b)所示:
如是佛言: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,现在诸佛悉在前立。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?……其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持戒完具,独一处止,心念西方阿弥陀佛,今现在随所闻当念,去是间千亿万佛剎,其国名须摩提,在众菩萨中央说经,一切常念阿弥陀佛!
从这段经文看来,似乎修习「般舟三昧」仅限于念阿弥陀佛。实则「般舟三昧」是能见一切佛的,随所念的十方佛而能见之,如《大方等大集贤护经》说[43]:
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,闻有诸佛,随何方所,即向彼方至心顶礼,心中渴仰欲见彼佛,故作如是专精思惟。……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,其形端正如真金柱。如是念者。彼见如来亦复如是。
另外《般舟三昧经》也说到:「菩萨闻佛名字,欲得见者,常念其方,即得见之」[44],可见修习「般舟三昧」不只限于念「阿弥陀佛」,行者可随所听闻而念各方佛。经中之所以举「阿弥陀佛」以为说明,或许是经典集成当时〈西元一世纪左右〉「阿弥陀佛」的信仰正流行。印顺导师则认为:「阿弥陀佛」是「无量佛」,无量佛就是一切佛,这对于「一切佛悉立在前」的「般舟三昧」当是最适当不过了[45]。这是合理的推论。
修习「般舟三昧」,经中列举多种四事法[46],可令「疾逮得是三昧」。今举其一:
〈一〉 不得有世间思想,如弹指顷三月。
〈二〉 不得睡眠于行期三个月中。
〈三〉 除了饭时及大小便,一律经行不得休息。
〈四〉 为人说经,不得望人供养。
「般舟三昧」是「常行三昧」,三个月为一期的专修,而且不得坐卧,厥为特色之一。其实〈四事品〉所指三月为期的专修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则。〈行品〉中也有一日一夜,或七日七夜的念「阿弥陀佛」,这就与小本《阿弥陀经》有一致的地方。经又说:「欲学是三昧者,当敬于师,承事供养,视当如佛;视善师不如佛者,得三昧难。」[47]「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,当敬善师,不得视师长短,当具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一心,不得懈怠。」对上师的恭敬,六度的行持是成就般舟三昧不可缺少的条件。
修般舟三昧,四众弟子中,出家比丘修行的首要条件是「当清净持戒,不得缺如毛发,常当怖畏于地狱痛苦。[48]」在家弟子想修此三昧者,也必须「净持五戒,无有毁缺」,「常受斋戒」,「心常愿出家」,「心乐住寺庙」,这是对律仪生活的高度重视。如慧远大师是行般舟三昧以期见佛的祖师,其守戒之清严至死不苟,可见一斑。
又《般舟三昧经》有浓厚的般若色彩,散见于〈无着品〉第五、〈羼罗耶佛品〉第九及〈请佛品〉第十,如〈无着品〉第五(大正13,908c)云:
作是念,当持何等念得佛?当持身得佛,当持智慧得佛。复作是念,亦不用身得佛,亦不用智慧得佛,何以故?智慧索不能得;自复索我了不可得,亦无所得,亦无所见,一切法本无所有,念有因着,无有反言有亦着,是两者亦不念,亦不复适得其中,但用是故,亦不在边,亦不在中,亦不有,亦不无,何以故?诸法空。
般舟三昧的念佛,其根本意趣是融摄「般若」而说无所得的法门。
依《大方等大集贤护分》卷2(大正13,876a~b)可知修般舟三昧的四种念佛:
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若欲成就菩萨摩诃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[般舟]三昧,亦复如是。其身常住此世界中暂得闻彼阿弥陀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名号,而能系心相续思惟,次第不乱,分明睹彼阿弥陀佛,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。因此三昧得见佛故,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:世尊!诸菩萨等成就何法,而得生此佛剎中耶?尔时,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:若人发心求生此者,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,便得生也。
时彼菩萨复白阿弥陀佛言:世尊!是中云何念佛世尊,精勤修习,发广大心得生此剎耶?贤护!时彼阿弥陀佛复告彼言:诸善男子!汝若今欲正念佛者,当如是念!今者阿弥陀,如来、应(供)、等正觉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(以上德号)。具有如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(以上色身)。身色光明,如融金聚,具足成就众宝辇轝(以上法身)。放大光明,坐师子座,沙门众中说如斯法:其所说者,谓一切法本来不坏,亦无坏者,……乃至不念彼如来,亦不得彼如来。彼作如是念如来已。如是次第得空三昧(以上实相)。善男子!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。(大正13,876b)
如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12(大正26,86a~b)中也同样列举四类念佛的次第修法。四种念佛是:
1、 念佛十种德号,通于《阿含经》的佛随念。初学者不具天眼,不能见他方佛,取相不易,所以「以缘名号,增长禅法」。
2、 念色身佛: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。
3、 念法身佛:「色身光明如融金聚,具足成就众宝辇轝」。
4、 念佛实相:所言「一切法本来不坏,亦无坏者」。
念色身与法身是同于五门禅法的念佛三昧,四种念佛次第增进,终可得空三昧。
成就「般舟三昧」不但能见阿弥陀佛,而且还能同佛问答,听佛说法,这是修习三昧成就,出现在修行者心中的事实。这种修行经验,早在「原始佛教」约略可见。如《中阿含经》卷18(大正1,539c)云:
我因在远离独住心,无放逸修行精勤故,即得光明便具形色,及与彼天共同集会。共相慰劳有所论说、有所答对,亦知彼天如是姓、如是字、如是生也。
定中见佛,当然不是见真法身,真法身者十地菩萨也不能具见,是唯佛与佛乃能具见的境界。而且「诸佛所见之佛,亦从众缘和合而生,虚妄非实,毕竟性空,同如法性」。罗什法师在《大乘大义章》卷上(大正45,128c)说:
如《维摩诘经》中说:又佛法离一异相故,无决定真身;离异相故,无决定粗身,但以人颠倒罪因缘故,不能见佛。颠倒渐薄,净眼转开,乃能见也。佛身微妙,无有粗秽,为众生故,现有不同;又众生先世种见佛因缘,厚薄名异。薄者如今见形像舍利等;厚者得见好生身,施作佛事。
视行者过去生中种见佛因缘的厚薄,而感得今生所见佛身的形像。所见佛,是众缘和合而生,毕竟空性,不能执着是实。
见佛,与佛问答而释除疑网,这是很难得的修验境界〈一般人而言〉,行者获此宗教经验必然会深生乐着之意〈利根者不然〉,心起了贪着,甚至执着下去不知回头,那又如何与圣道实相相应呢?是故罗什大师认为,平常就要闻思「三界之物,皆从忆想分别而有」之理,理解到三界之物,皆从忆想分别而有,或者是过去世的起心动念,今生缘熟而果报现前;或是今世的妄念忆想,今世即成现报。三界的现象就是如此虚妄不真实,无有丝毫可乐着。心厌三界而对出世的圣道倍增敬信〈或可说:厌离娑婆,欣向极乐〉,必有助于心离三界欲,而成就般舟三昧。所以罗什大师说:
诸菩萨得此三昧见佛,则问解释疑网,从三昧起住粗心中,深乐斯定,生贪着意,是故佛教行者,应作是念:我不到彼,彼佛不来,而得见佛闻法者,但心忆分别,了三界之物,皆从忆想分别而有;或是先世忆想果报;或是今世忆想所成。闻是教已,心厌三界,倍增信敬。佛善说如是微妙理也,行者即时得离三界欲,深入于定,成般舟三昧。[49]
念佛三昧在定中见到了佛,出定后进一步便要对定中境界作思惟,如《般舟三昧经》(大正13,899b~c)说:
作是念:佛从何所来?我为到何所?自念:佛无所从来,…
《「念佛三昧」行法初探(释果化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