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刚经说空,弥陀经说有,为什么世尊要说二面?(宽心)
答:事理本圆,乃有多面,岂止为二。若解多面,则空有本一,所谓“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”也。金刚阐体,故说真空,弥陀说相,是表妙有。弥陀有寂光土,本尝不说体,金刚说堕恶道受福德,未尝不说相,妙有真空,仍相即也。
问:常闻师云:不发大心不成正觉,佛的大弟子已蒙维摩诘大士开示,应已发无上菩提心,为何至今尚是罗汉不成正觉呢?(江宽玉)
答:佛之诸大弟子,虽现罗汉之相,而内实具菩萨之德,为引逗小机,启其向大,故示二乘,便于佛借问说法,以度乐小法者。如舍利弗,目犍连,须菩提等,经中皆有受记作佛之文,并非尚是罗汉。
问:弟子时常在佛前忏悔宿业,现业,一切业障愿一时消灭。这样忏悔与高峰妙祖之一念忏悔有异否?妙祖因发一念忏悔,已超越五百世我慢罪,而后成一代宗师。(郑均海)
答:忏悔分事忏理忏,居士所作之式,乃属于事,亦应明了忏悔之义。必先知自己所作之非,对佛发露,立誓后不再作,此方有应。若不思己非,心念不改,徒求佛消其罪业,无有是处。妙祖之忏,乃是从心作起,故一念相应,能消其业也。
问:学佛的人应当自度度他。但是据弟子的感想,常以他人易度,而对于自己家中的人,有的更难度化,观其进一退十,实感难度。此是否自己功夫未够,或是对方的根器有差否?(江宽玉)
答:此乃通病,有数原因,一者,与外人敬多狎少,事因此较看重,家人敬少狎多,事因涉入戏论。二者,世俗重难轻易,外人得之难,故感郑重,家人得之易,反而轻视。三者,人非圣贤,敦能无过,自己之过,外人知者是少分,或有不知,家人见者是多分,或可全见,世俗之心,往往重人则信其言,轻人则忽其言也。是以学佛之人,必求不愧衾影,家人易化矣。
问:“烦恼即菩提”,是否来了烦恼会打得破,再增加勇猛进道,烦恼就是帮助进道的意思否?(江宽玉)
答:亦可如是解释,烦恼迷也,菩提觉也。迷觉为对待辞,有迷方有觉也,是就生灭之义解。此句之“即”字,乃当下即是,不必分析言之。从无作立言,益见其精也。
问:佛具三十二相,而我国古圣贤人,不知具有几相?(吴明安)
答:尧眉八彩,舜目重瞳,禹耳三漏等,俱是特相。史书于此,多不记载,故吾人对此,尝忽略之。
问:凡是圣人,皆是教人行孝,佛教当然不例外,今我家兄不顾父母的劝告,而逃入佛门出家,让双亲在家悲痛欲绝,此是否合乎佛教的孝道?(萧国雄)
答:佛允人出家,原则上要经其父母许可,然亦有例外,令兄恐非其人也。乘愿来者,发大心者,一者教由我启,一者誓作人天之师,立累劫大法,救无边众生,可不经许可而出家,释尊是也。以世法言,儒家结婚,必告父母,舜不告而娶,告则不得妻,而不有天下,瞽瞍不得至养,傲象不得为诸候,是舜所成者大,故反称为大孝也。倘图自己清静,求一身之快乐,佛儒二法,皆所不取,惟圣人可行权,凡夫未可借口也。
问: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?具有何义?是不是如崇国公曰:“祭而丰,不如养之薄也!”(萧国雄)
答:祭丰养薄之语,乃哀追之意,非教人养不必丰,祭必须薄也,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。佛之教孝,曾云一肩荷父,一肩荷母,不少暂舍,亦难报其万一,此生时之孝也。若亲生天,释尊便升天说法度之,亲堕饿鬼,目连尊者亦往鬼道救之,亲入地狱,地藏遂入地狱超之,此死后之孝也。儒家之孝尽于慎终追远,佛家之孝,重在永劫实行以报之也。
问:午供之供饭不做可否?(傅惇箕)
答:午供课诵仪式,亦有大小之别,大者多在重要典礼时行之,或在初一十五行之。小者则日日为之,其法课诵本,均有详载。如不能诵,亦须将食供于佛前,焚香礼拜,以尽弟子之心及礼也。
问:达摩宝传载仙桃不大包天地日月山河,疑问点,桃不大为何能包天地日月山河?(陈灯逢)
答:初学佛之人,宜先看古今有德有学缁素所著小册,如“歧路指归”,“学佛浅说”,“龙舒净土文”,“佛法导论”等。少明教理,再看小短佛经,如“八大人觉经”,“四十二章经”,“十善业道经”等,此是正途。达摩宝传,乃同小说,看此只可消遣而已。
问:六祖云:“东方人造业念佛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业念佛往生何方?”是什么意思?(陈灯逢)
答:念佛求生西方,乃本师释尊之经训,示众生修行之正途。西方造业,往生何方,乃祖师杜绝初学,不能专一观心之方便。各各有妙用,契禅者禅,契净者净,不必执著,后学认为破净背佛,皆误矣。
问:佛经所称众生为六道,如蝼蚁昆虫…之类,自非六道之内,依经义说众生皆具佛性,则六道以外之生物,应不具佛性,如何能使得救?甚不明白。又此六道以外之生物何由而来?其因缘所生之具体历程也不明白。(刘定一)
答:佛经所言众生,概指有情含识之动物,蝼蚁昆虫,自属含识之众生。所言六道,乃将无量无边之众生,归纳而分析之,定为六大类:曰天,曰人,曰修罗,曰畜生,曰饿鬼,曰地狱。然每大类之中,亦各千差万别,走兽,飞禽,鳞介,昆虫等,皆纳之于畜生道。蝼蚁为昆虫类,即是畜生。
问:花草竹木石玉之类似亦有具佛性者在,但难分别,此据之中国故事花能解语玉石成精等而推论之,则释尊成道之菩提树亦有佛性无疑,然何以于六道之外不增列?(刘定一)
答:凡学说,大致有事实与理论之别,若以理言,不论动植矿,皆具法性,所谓万法唯心,翠竹黄花,无非般若,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。若以事言,众生仅指情识业报转变之六入色身动物,此种含识动物,色身有生有灭,而情识却在六道变幻不休,矿植非情识业报,故花草石玉类,不列入之。花解语,乃文人之戏言,玉成精,乃物老为怪,有灵偶然凭依,亦魑魅魍魉之俦,是其变,非其常也。
问:释佛以前是否有佛住此世界,所谓古佛是否指释佛以前降此世界之佛而言,佛降世期间,法身是否化为应身,或法身仍在常寂光土?(孟孝先)
答:佛现世间,专为度众,世界无尽,时际无尽,佛来应现,亦无尽也。佛现之相,谓之应化,法身常寂,依然不动。
问:三界六道中均有佛菩萨,人天固无论矣,地狱尚有大菩萨在,岂能谓为无佛法乎?第其弘法救众之方便行为非人类所能知耳,不知佛经上曾言及否?(刘定一)
答:六道之中,皆有佛菩萨方便说法,佛经中亦有记载。惟以性分之染净,多少厚薄不同,其领受则大异耳。即以人类为例,世智辩聪者,染习太重,为受佛法之障,盲聋喑哑者,恶孽太重,亦为受佛法之障。人道如此,三途可知,非言地狱无有佛法,言虽有而领受较困难耳。
问:魔如何形成?其具体历程可得闻乎?释尊降魔而未度魔,其故何在?岂魔不可度乎?(刘定一)
答:凡障碍佛法之事,及反对佛法之人,假定曰魔,魔本为磨,谓磨难也。事魔多由心生,人魔亦由业缘。释尊降魔,便是度魔,降者伏也,当然自知一切皆屈所以降也。惟度者自度,受与不受,又在对方之根机,如良医与药,志在救人,而服与不服,惟在病人自决耳。
问:一个世俗知识业报较深的人,换句话多读了几年书的人,现在誓愿完整地学佛,是否应该全面地从大藏经下手。缘此而来的问题是从哪一方面(经藏、律藏、大乘、小乘)开始较易著力?至于方式上,出之以不求甚解的态度,留待他日慢慢领悟呢?还是每读一经务必旁证博览,以求深入?(黄韬)
答:学佛程式,有普通与特别之分,通者,谓“信解行证”四序也。别者,不必依序,开首即择一门而行也。通无问题可言,别亦须具信心,信心强者,只行其功,即可有所成就,否则必求解,以增其信,是行与解并进,或先行后解,自无不可也。此其一。初学之人,阅藏恐不得益,盖藏之组织,以经之体类排次为主,非为学入浅深始终列课程也。学佛者于教相大体得一轮廓,后再阅藏,方有门径:喻如先识水性,然后可入海也,此其二。阅藏之人,亦分两种,甲为静虑,以读经为功课,只恭敬逐句阅去,而不思索。乙为研教,乃求明辨其义,专事探讨,希从文字得窥实相也。
问:佛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,这是打破众生的不平等观念否?又说一切男人一切女人皆是过去世的父母,这是打破众生的分别是不是?(庄贵)
答:如居士所推之二意,未尝不可如是云云,然事实却亦不虚,众生既是皆有佛性,遇缘起修,断尽无明,即是佛也。一切男女与我,皆从尘点劫六道展转,曾为父母子女,何止一次,但隔阴之途,已不知耳,男父女母,又何疑焉!
问:道的正行俱有善根智慧,自行断见思二惑,助行慈悲,俱有福德,能断尘沙惑,为何能断?(庄贵)
答:助行多端,上求下化其要也。一事不知,即曰尘沙之惑。常行慈悲,方晓众生根器,方彻世事纷繁,尽学佛法,自能断疑生信,自然开智得通。如是而行,尘沙可断。
问:世尊当时降生于中印度,迦毗罗卫国,净饭王的太子,上等的荣华富贵,什么缘故,不享受人皇之福位而要出家啊?在山林中修道,岂不受尽风霜饥饿之苦?(黄米田)
答:贪享荣华富贵,系凡夫之自私,救度无边众生,乃圣人之大公。兹以世法喻之,大禹治水,三过家门不入,生子不愿,手胼足胝,形如枯木,禹不受此等苦,中华何有我等人类。世尊不风霜饥饿,山林成道,众生何以超出轮回,离苦得乐。
问:世尊自证,无上正等正觉,为什么缘因要创立教呢?(黄米田)
答:世尊成佛,亦非为自乐涅槃,仍是希望众生脱离二死,同证佛果。故立教法,将自所修所证,公诸大众,期同成就。若专为自己得利,仅证一阿罗汉足矣,又何必三祇劳劳,苦修万行哉。
问:世尊为什么令诸弟子诸方弘法乞食呢?(黄米田)
答:令弟子诸…
《佛学问答类编 (通问第一之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