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亦显不落三世之真心,所谓「净心在妄中」,斯真心即是佛心。此真实心源,众生与佛本来平等,而众生迷惑真心,生起妄心,流浪生死;若一念觉知,返本还源,证此真实心源与佛无二无别。此觉心实相原为:
(1)不生不灭──如明镜现幻象,虚妄无实。
(2)不断不常──如河水长流,刻刻不停。
(3)不一不异──如随方摄影,面面异相,原是一人。
(4)不来不去──如电影中人,本无动作,然栩栩如生。
中观偈 (一)
「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即中道义」
中观偈 (二)
「因缘所生法 不生亦不灭 不断亦不常 不来亦不去
不一亦不异 息灭诸戏论 敬礼佛所说 寂静微妙法」
故如偈所云体相:
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」此偈梵本原有八句,而罗什法师竟将最重要之般若本体漏译四句,未免美中不足;幸有义净法师译本,弥补此瑕。兹恭录后四句如下:
「应观法界性 即导师法身(或译「诸佛法身」)
法性非识境 故彼不能了」
六、显相达用分第六
即由一合理相分第三十起,至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止。
释尊应化示迹,入世作幻观,普度有情,灭度无量无边众生,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。古德云:
「创镜花法会,建水月道场,大做梦中佛事。」殆近似之,故经结归云:
(有为偈)「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」
(无为偈)「一切无为法 如虚亦如空 如如心不动 万法在其中」
(无常偈)「诸行无常 观受是苦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」
最后将金刚经修持心要简撮为八字:
1、制心 2、住心 3、澄心 4、摄心
即说偈曰:
「制心一境 住心观性 澄心外照 摄心内证」
七、传授金刚般若无尽藏真言。
(编者注:真言见「四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记录」。)
上来已将经文精华从性分讲解圆满,并传授金刚般若无尽藏真言,以期显密圆融。此真言功德不可思议,若虔诚持诵一遍,即具足一字不缺之本经九千万遍功德,故不轻易传授。此次破例传授,实为罕有之机会,深盼大众遇此奇缘,获此诸佛秘密金刚后心,以因地心,成果地觉,净智坚固,始终一如。依此修行,定成菩提;依此修持,定成佛道,愿各共勉。
吉祥圆满
佛历二千九百九十八年岁次辛亥玖月重阳佳节
香港 北角 名园西街四十九号二楼 诺那精舍
吴 润 江
二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义
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华藏上师 讲授
弟子 蔡智厚 笔录
一、须菩提请问世尊四大问题──众生修行步骤
(一)云何启发?
佛答:应先启发四种菩提心:
1、广大心──空门──若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、若有色、无色、若有
想、无想、非有想非无想,悉皆普觉普救。
2、第一心──非空非有门──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──引导九类众
生息除妄念,汇归真性──六大归元。
3、常心──亦空亦有门──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
4、不颠倒心──有门──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(二)云何应住?
佛答:「不住于相而修六度万行。」──空观。从无住本,立一切法,离一
切相,了悟真空,无法可得,无言可说。譬如布施,应无所住行于布
施。布施时,内不著能施之我相,外不著受施之人相,中不著所施之
物相,三轮体空,福德不可思量,其余五度亦复如是。
(三)云何修行?
佛答:修假观,观一切相如梦如幻,不取不舍,如六如偈:「一切有为法,
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
(四)云何摄伏其心?
佛答: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──有形有相人物境──六欲──境生心──假观。
不应住非色声香味触法──无形无相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──内事生心──空观。
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──譬如明镜当前,物来即显即现,物去不留不染,不取不舍──中观──清净心。
二、生清净心:
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。」由断疑生信──一心净信、净愿、净行,专修三观法到空幻一如,便可明心见(现)性,毕竟证得自性清净心。
三、般若本义:
一心三观:一心净信──始觉。
不应住六尘──六欲生心──假观──外觉。
不应住非六尘──七情生心──空观──内觉。
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──中观──直觉。
四、八句偈:(梵本原为八句,罗什法师漏译后四句,后经义净法师补译。)
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(现)如来;应观法界性
,即导师(诸佛)法身,法性非识境,故彼不能了。
五、金刚经修持心要:
(一)制心 (二)住心 (三)澄心 (四)摄心
偈曰:制心一境,住心观性,澄心外照,摄心内证。
制心一境──始觉──一心。密义经云:「其在禅定,不著内外,亦
无中间,是曰一心。」
住心观性──内觉──空观。离一切空相,静心内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心
不可得,五蕴归空性,于事无心,于心无事,寂静如虚空,妄
念不起,泯识归性,第七识(末那)清净。
澄心外照──外觉──假观。离一切有相,守六根,净六尘,六尘尘相假,
于一切法远离生灭相,于境无心,于心无境,观一切外境如梦
如幻,妄想不行,返染还净,回归实相,前六识清净。
摄心内证──直觉──中观、双离二边──离有形之长短、大小、方圆、男
女相,亦离无形之利衰、毁誉、称讥、苦乐相,于相离相,于
空离空,不住空有,离相寂灭,深得真空无相之妙,心不染万
境,真性常自在,所谓「三际二边断,常应诸根用,而不起用
想;分别一切法,不起分别想。」八识各种妄用不行,返流入
法性,第八识(阿赖耶)清净。
六、总结金刚经真谛:
偈曰:「佛在本心,众生自度,修不著相,其福无量。」
佛历三○○一年岁次甲寅年十二月廿一日
地点:菲律宾诺那精舍
三、金刚经讲义增注
金刚乘弟子 顾寂曜 笔录
金刚经四句偈,系指本经内任何四句偈,甚至修通一句,便可以立地成佛。兹将各要偈,开列如下:(参详金刚果论)
(一)无相四句: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至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
(二)离见分四句:无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
(三)假观两偈:(甲)佛告须菩提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
则见如来。
(乙)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(四)生清净四句:不应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不应住喜、怒、哀
、乐、爱、恶、欲生心,不应住过、现、未来一切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
生其心。
(五)空观四句:须菩提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(六)离识成佛八句偈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
(此「如来」作「本性」解)。应观法界性,即诸佛法身,法性非识境
,故彼不能了。
(七)八不四句:见本讲义。
(八)如来者: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
(九)离一切和合相,即成正觉。
(十)若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
(十一)佛在本心,众生自度,施不住相,其福无量。
(十二)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(十三)若有此经,当得作佛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(十四)如是我闻,不可思议功德,当勤精进,应生无所住心。
(十五)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
(十六)觉性本圆明,销矿成金,不废修行方便;实相离言说,依文解义,自
应如理思维。
(十七)专念一句弥陀,感应道交,顿悟本无心外佛;返闻闻自性,根尘迥脱
,当阳迳取髻中珠。
(十八)心佛众生,似异实一;因缘万法,是幻非真。
四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记录
时间:民国四十九年十二月上旬
地点:美国旧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会讲堂
讲述者: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
诸位善知识:
今日讲金刚经的真义。讲经的法呢,照本宗的讲法是用直指的讲法,完全将精华略略点点睛而已,并不是咬文嚼字来讲。讲经分「讲经」与「解经」两种,「讲经」难,「解经」容易。大众要明白「讲经」与「解经」两个意思。怎样是「讲经」呢?法师能讲金刚经,他一定要入金刚般若的三摩地。他入了这个三摩地呢,就开四个门:第一个门是东门,是发心门,法师入普贤菩萨三摩地,以大圆镜智放光,开发你的钥匙,开发你的心,这是「开」。再入虚空藏菩萨三摩地,以平等性智放光,使大众「示」佛知见。再入观自在菩萨三摩地,以妙观察智放光,「悟」佛知见。第四个入虚空库菩萨三摩地,以成所作智放光,「入」佛知见。开、示、悟、入。第一个发心门、东门,是「开」;第二个南方修行门,是「示」;第三个西方菩提门,是「悟」;第四个北方涅槃门,是「入」,法师以一个三摩地而分出四个三摩地。这样能够入定,依著那个如来的师承来传授,从性分来讲,即是讲金刚经的真义。从性分来讲,这是「讲经」;若是咬文嚼字,从字面经义来讲,就是「解经」。所以「讲经」与「解经」的境界不同,大众要明了。
今日就依本宗的仪轨来讲,首先大众跟我忏悔。
「皈命法界体性尊 其光无量不可思
无上圆满报化尊 莲部金刚喜怒部
我莲华生大导师 一切有情救护主
历代上师及三宝 我今至心皈命礼
如是证道传灯祖 身同金刚大持尊
净三世业皈命礼 惟愿慈悲垂加护
金刚乘弟子(称名),大众默念。
皈依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
南无薄伽梵应正等觉功德王释迦牟尼如来 唵哑吽
南无能摧金刚藏如来 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