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亦顯不落叁世之真心,所謂「淨心在妄中」,斯真心即是佛心。此真實心源,衆生與佛本來平等,而衆生迷惑真心,生起妄心,流浪生死;若一念覺知,返本還源,證此真實心源與佛無二無別。此覺心實相原爲:
(1)不生不滅──如明鏡現幻象,虛妄無實。
(2)不斷不常──如河水長流,刻刻不停。
(3)不一不異──如隨方攝影,面面異相,原是一人。
(4)不來不去──如電影中人,本無動作,然栩栩如生。
中觀偈 (一)
「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爲假名 亦即中道義」
中觀偈 (二)
「因緣所生法 不生亦不滅 不斷亦不常 不來亦不去
不一亦不異 息滅諸戲論 敬禮佛所說 寂靜微妙法」
故如偈所雲體相:
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此偈梵本原有八句,而羅什法師竟將最重要之般若本體漏譯四句,未免美中不足;幸有義淨法師譯本,彌補此瑕。茲恭錄後四句如下:
「應觀法界性 即導師法身(或譯「諸佛法身」)
法性非識境 故彼不能了」
六、顯相達用分第六
即由一合理相分第叁十起,至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止。
釋尊應化示迹,入世作幻觀,普度有情,滅度無量無邊衆生,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。古德雲:
「創鏡花法會,建水月道場,大做夢中佛事。」殆近似之,故經結歸雲:
(有爲偈)「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」
(無爲偈)「一切無爲法 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 萬法在其中」
(無常偈)「諸行無常 觀受是苦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」
最後將金剛經修持心要簡撮爲八字:
1、製心 2、住心 3、澄心 4、攝心
即說偈曰:
「製心一境 住心觀性 澄心外照 攝心內證」
七、傳授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。
(編者注:真言見「四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記錄」。)
上來已將經文精華從性分講解圓滿,並傳授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,以期顯密圓融。此真言功德不可思議,若虔誠持誦一遍,即具足一字不缺之本經九千萬遍功德,故不輕易傳授。此次破例傳授,實爲罕有之機會,深盼大衆遇此奇緣,獲此諸佛秘密金剛後心,以因地心,成果地覺,淨智堅固,始終一如。依此修行,定成菩提;依此修持,定成佛道,願各共勉。
吉祥圓滿
佛曆二千九百九十八年歲次辛亥玖月重陽佳節
香港 北角 名園西街四十九號二樓 諾那精舍
吳 潤 江
二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
諾那呼圖克圖法嗣華藏上師 講授
弟子 蔡智厚 筆錄
一、須菩提請問世尊四大問題──衆生修行步驟
(一)雲何啓發?
佛答:應先啓發四種菩提心:
1、廣大心──空門──若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、若有色、無色、若有
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,悉皆普覺普救。
2、第一心──非空非有門──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──引導九類衆
生息除妄念,彙歸真性──六大歸元。
3、常心──亦空亦有門──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
4、不顛倒心──有門──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
(二)雲何應住?
佛答:「不住于相而修六度萬行。」──空觀。從無住本,立一切法,離一
切相,了悟真空,無法可得,無言可說。譬如布施,應無所住行于布
施。布施時,內不著能施之我相,外不著受施之人相,中不著所施之
物相,叁輪體空,福德不可思量,其余五度亦複如是。
(叁)雲何修行?
佛答:修假觀,觀一切相如夢如幻,不取不舍,如六如偈:「一切有爲法,
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(四)雲何攝伏其心?
佛答: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──有形有相人物境──六欲──境生心──假觀。
不應住非色聲香味觸法──無形無相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──內事生心──空觀。
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──譬如明鏡當前,物來即顯即現,物去不留不染,不取不舍──中觀──清淨心。
二、生清淨心:
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。」由斷疑生信──一心淨信、淨願、淨行,專修叁觀法到空幻一如,便可明心見(現)性,畢竟證得自性清淨心。
叁、般若本義:
一心叁觀:一心淨信──始覺。
不應住六塵──六欲生心──假觀──外覺。
不應住非六塵──七情生心──空觀──內覺。
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──中觀──直覺。
四、八句偈:(梵本原爲八句,羅什法師漏譯後四句,後經義淨法師補譯。)
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(現)如來;應觀法界性
,即導師(諸佛)法身,法性非識境,故彼不能了。
五、金剛經修持心要:
(一)製心 (二)住心 (叁)澄心 (四)攝心
偈曰:製心一境,住心觀性,澄心外照,攝心內證。
製心一境──始覺──一心。密義經雲:「其在禅定,不著內外,亦
無中間,是曰一心。」
住心觀性──內覺──空觀。離一切空相,靜心內觀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心
不可得,五蘊歸空性,于事無心,于心無事,寂靜如虛空,妄
念不起,泯識歸性,第七識(末那)清淨。
澄心外照──外覺──假觀。離一切有相,守六根,淨六塵,六塵塵相假,
于一切法遠離生滅相,于境無心,于心無境,觀一切外境如夢
如幻,妄想不行,返染還淨,回歸實相,前六識清淨。
攝心內證──直覺──中觀、雙離二邊──離有形之長短、大小、方圓、男
女相,亦離無形之利衰、毀譽、稱譏、苦樂相,于相離相,于
空離空,不住空有,離相寂滅,深得真空無相之妙,心不染萬
境,真性常自在,所謂「叁際二邊斷,常應諸根用,而不起用
想;分別一切法,不起分別想。」八識各種妄用不行,返流入
法性,第八識(阿賴耶)清淨。
六、總結金剛經真谛:
偈曰:「佛在本心,衆生自度,修不著相,其福無量。」
佛曆叁○○一年歲次甲寅年十二月廿一日
地點:菲律賓諾那精舍
叁、金剛經講義增注
金剛乘弟子 顧寂曜 筆錄
金剛經四句偈,系指本經內任何四句偈,甚至修通一句,便可以立地成佛。茲將各要偈,開列如下:(參詳金剛果論)
(一)無相四句: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至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
(二)離見分四句:無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
(叁)假觀兩偈:(甲)佛告須菩提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
則見如來。
(乙)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
(四)生清淨四句:不應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不應住喜、怒、哀
、樂、愛、惡、欲生心,不應住過、現、未來一切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
生其心。
(五)空觀四句:須菩提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(六)離識成佛八句偈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
(此「如來」作「本性」解)。應觀法界性,即諸佛法身,法性非識境
,故彼不能了。
(七)八不四句:見本講義。
(八)如來者: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
(九)離一切和合相,即成正覺。
(十)若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(十一)佛在本心,衆生自度,施不住相,其福無量。
(十二)于未來世,聞說是法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(十叁)若有此經,當得作佛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(十四)如是我聞,不可思議功德,當勤精進,應生無所住心。
(十五)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
(十六)覺性本圓明,銷礦成金,不廢修行方便;實相離言說,依文解義,自
應如理思維。
(十七)專念一句彌陀,感應道交,頓悟本無心外佛;返聞聞自性,根塵迥脫
,當陽迳取髻中珠。
(十八)心佛衆生,似異實一;因緣萬法,是幻非真。
四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記錄
時間: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上旬
地點:美國舊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會講堂
講述者:蓮華金剛藏聖者吳公潤江上師
諸位善知識:
今日講金剛經的真義。講經的法呢,照本宗的講法是用直指的講法,完全將精華略略點點睛而已,並不是咬文嚼字來講。講經分「講經」與「解經」兩種,「講經」難,「解經」容易。大衆要明白「講經」與「解經」兩個意思。怎樣是「講經」呢?法師能講金剛經,他一定要入金剛般若的叁摩地。他入了這個叁摩地呢,就開四個門:第一個門是東門,是發心門,法師入普賢菩薩叁摩地,以大圓鏡智放光,開發你的鑰匙,開發你的心,這是「開」。再入虛空藏菩薩叁摩地,以平等性智放光,使大衆「示」佛知見。再入觀自在菩薩叁摩地,以妙觀察智放光,「悟」佛知見。第四個入虛空庫菩薩叁摩地,以成所作智放光,「入」佛知見。開、示、悟、入。第一個發心門、東門,是「開」;第二個南方修行門,是「示」;第叁個西方菩提門,是「悟」;第四個北方涅槃門,是「入」,法師以一個叁摩地而分出四個叁摩地。這樣能夠入定,依著那個如來的師承來傳授,從性分來講,即是講金剛經的真義。從性分來講,這是「講經」;若是咬文嚼字,從字面經義來講,就是「解經」。所以「講經」與「解經」的境界不同,大衆要明了。
今日就依本宗的儀軌來講,首先大衆跟我忏悔。
「皈命法界體性尊 其光無量不可思
無上圓滿報化尊 蓮部金剛喜怒部
我蓮華生大導師 一切有情救護主
曆代上師及叁寶 我今至心皈命禮
如是證道傳燈祖 身同金剛大持尊
淨叁世業皈命禮 惟願慈悲垂加護
金剛乘弟子(稱名),大衆默念。
皈依師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
南無薄伽梵應正等覺功德王釋迦牟尼如來 唵啞吽
南無能摧金剛藏如來 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