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须菩提,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须菩提,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,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即无所见;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须菩提,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』」】

  现在讲第四品,般若广义了。

  【「『须菩提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,以身布施。若复有人,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。何况书写受持读诵,为人解说。须菩提,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无边功德,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读诵,广为人说,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,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须菩提,若乐小法者,著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,为人解说。须菩提,在在处处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所应供养。当知此处则为是塔,皆应恭敬,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,而散其处。』」】

  这个呢,第一要通达无我,要离一切相做功德。不好从相分做,一定要从心性做;即不好从仪式做工夫,要从心性上做工夫。以通达无我,以无所得,真实修心,即可荷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完全讲离一切相,不好从形式、仪轨做工夫,完全撇开相,由相入性。因为佛教有四乘: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、最上乘,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这样讲的。所以讲法应从归纳讲,若从归纳讲,讲一、两句话,将要点讲讲,大众一明白,就可以成就了。所以是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,不立文字,不需经典的,只需师父提出要点,大众一悟就得了。现在本宗是代表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来讲,所以从简讲,是从归纳讲,不是从演绎讲。怎样是归纳讲?怎样是演绎讲呢?归纳只是将精华点点睛就得了,一套经讲几句话,就可以讲完了。如果是从演绎来讲,将能演得讲一年都讲不完,这是演绎讲。若从归纳讲,大众听一、两句,一悟就可以成就了;但是演绎的讲法,你听一百年,你都没法子悟。

  【「『复次须菩提,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即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』」】

  这段很要紧。凡是修行人遇到逆境,遇到为人轻贱,或者遇到病,或者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,其实就是这些事,消灭宿世罪业,使你快快成佛。从前我们有一位师兄问师父(诺那祖师)说:「念经『顺』是怎样?『逆』是怎样呢?」「如果念经遇到顺境,愈念经愈发达。这个是大众前世因果熟,善因熟了,所以今世念佛修行,样样如意。但是成佛在顺境中修行,成佛成得慢一点。如果大众念佛遇到顺境,不好欢喜;遇到逆境,也不要悲哀。」那么再次问师父:「愈念愈衰,怎么样呢?」师父说:「你不要悲哀。愈念愈衰的人呢,愈念,他的业障愈消得快,成佛也快。凡是即身成佛的人,都是尽此一报身来成就的。凡是愈念愈遇逆境,这个人是一生成功;愈念愈遇顺境的人,这个人多生成功。所以遇到顺境,也不好欢喜;遇到逆境,也不要悲哀。」所以念佛遇到逆境反而便宜,大众要知道。所以大众遇到顺境,不要喜欢;遇到逆境,也不要悲哀。实在遇到逆境,成佛反而便宜一点。大众要醒觉,不要遇到逆境退转。从前有个和尚修行得好,也好诚心。修行一下,就瞎了;再修行一下,跛了一只脚;再修行一下,跌入井死了。这个和尚为什么受这么多难呢?以为佛不灵,实在佛不知有多灵。因为这个和尚应该这一世人要瞎了眼,第二世跛足,第三世落入井死,他一世受完三世报应,变成这世成功,实在反而便宜了。所以以俗眼看,与佛眼看,是两个样的。大众最要紧要明了。

  【「『须菩提,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,于然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悉皆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。若复有人,于未来(原文为后末)世,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须菩提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未来(原文为后末)世,有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我若具说者,或有人闻,心即狂乱,狐疑不信。须菩提,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』」】

  段段要大众离一切相,不要以种种供养功德为大,来来去去要大众修心。由修心养性,则有无量无边功德。一切形相供养,好像:拜拜、念诵、拜忏、念佛,那些从相分做工夫,都是同佛结缘,不能够明心见性。如果从性分来讲呢,就可以一弹指间成佛的,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果,是入西方……是阿弥陀佛开个化城,即是变化个幼稚园,使大众进去念书,但这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带业往生是起点,明心见性是终点,所以大众要明白。其实明心见性是终点都没究竟,还没到究竟的终点,明心见性只是终点的初步;还要由明心见性,见了性之后证实相、证法身,然后才到究竟涅槃的地方。

  【「尔时,须菩提,白佛言:『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﹝云何修行?﹞』」】

  此处漏了「云何修行」,很要紧。

  【「『﹝云何应住?云何修行?﹞云何摄(原文为降)伏其心?』」】

  如何是「云何应住」呢?英文呢,是Fix your mind。「云何修行」呢?是Purify your mind。「摄伏其心」呢?是Control your mind。如果用英文来讲,可以译得清清楚楚。大众清楚了吗?一个应住心,Fix your mind。那个修行呢?Purify your mind。那个摄伏其心呢?Control your mind。大众就是不能摄伏其心,大众的心、的精神,为外境所吸,物质支配精神,大众心取了境了,心为境夺,这个是物质支配精神;现在佛法是精神支配物质,心不为境夺。

  【「佛告须菩提:『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当生如是心:我应灭度一切众生,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』」】

  这个是常心,记住方才讲过广大心、第一心、常心、不颠倒心,四个心是金刚经主要的精华。可惜大众以前讲经,都是字面解字面,你解了一万年,字面解字面,与金刚经不相应的;你一明白这四个心呢,就相应了。

  【「『何以故?须菩提,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』」】

  这个不颠倒心,不好颠倒。有几种颠倒?四相的颠倒,还有呢,有四颠倒、八颠倒:众生住常、乐、我、净;罗汉讲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。一种是凡夫的四颠倒,一种是阿罗汉的四颠倒,都要离开。要到了涅槃经的常、乐、我、净,然后才是真境。

  【「『所以者何?须菩提!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于然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?』『不也,世尊,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然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』佛言:『如是如是。须菩提,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:「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」以实无有法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:「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」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若有人言:「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须菩提,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,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须菩提,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须菩提,譬如人身长大。』须菩提言:『世尊,如来说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』『须菩提,菩萨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「我当灭度无量众生。」即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须菩提,实无有法,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须菩提,若菩萨作是言:「我当庄严佛土。」是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如来说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须菩提,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』」】

  这个呢,修一心三观的法,就可通达无我。一心三观法,在俗谛就是立一切法。俗谛来讲,立一切法。真谛法,泯一切法,一切法都要泯,全部都要撇去。所以从有相来讲,阿弥陀经、华严经都是立一切法,所有有相的佛法都是立一切法。如果无相,就空一切法,泯一切法,金刚经一切法都抹的。从中道讲,摄一切法。一个立一切法,一个泯一切法,一个摄一切法,三个立场不同,所以心要运用了。就像入世的,立一切法,入世通俗来讲佛法,一切要讲「立」,由「立」起,这个是小学阶段了;小学毕业了,立不得了,全部要撇去,泯一切法。到了中学,将小学毕业全部取消了,明白吗?一个立,一个泯,明白吗?读到大学,不只了,立也不对,泯也不对,就要摄了。非立非泯,要双超。所以就要一个空、一个有;再进一步,空有双融,再进一步,空有双超了。这样然后才是佛法。由一心三观分四个立场来修行,一步撇一步了。所以大众学法,若执著来做的话,就未通的了;但一通了,就要撇了。

  【「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有肉眼不?』『如是,世尊,如来有肉眼。』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有天眼不?』『如是,世尊,如来有天眼。』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有慧眼不?』『如是,世尊,如来有慧眼。』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有法眼不?』『如是,世尊,如来有法眼。』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有佛眼不?』『如是,世尊,如来有佛眼。』『须菩提,于意云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