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』『如是,世尊,如来说是沙。』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,如是宁为多不?』『甚多,世尊,』佛告须菩提:『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心,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』」】
此处两句话就可以讲完了。反心内观,一味妙明心。因大众的眼是向外看,不是向内看。佛之眼向内看,而大众之眼向外看,甚至没有那么多……向外去。你要反著方向,眼向内看。怎样是向外看呢?被色声香味触法吸住,这是向外看。向内看呢?即是反观自心,返本还源,显出你的真性来看,这是向内看。这叫你六根守住自性不动,不好向外看,六根向内来观心,这样解。这样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如梦如幻。这品是明体,第五品了。
我们讲讲明体,第五品。万法真如,将个万法返本还源,就是真如。真如一演变出来,由俗世演出来,入了俗,即演变万法,这个是一真法界观。这个讲一真法界,这个讲入个毗卢遮那藏的性海,一超直入这个境界。将六根守住,守住六根,将六根向内而观其心,心一开呢,顿成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。这个要入定入得好深才行,如果未曾入得那么定,我所讲的,就不明白了。所以如来了知众生的心源,是一种实相的法性;如水流千差万别,流出去是千差万别,但是源头只有一个。既悟大众心性同一源,则众生之心即佛心,佛心即众生心。又众生心是妄心、生灭心,从条迷路走,即是背觉合尘的众生境界;如果返转头,背尘合觉,觉悟就是佛,迷即众生。如果背尘合觉,即菩萨了;如果背觉合尘,是众生。大众知众生心虚妄,一个心虚妄,就入轮回,落三世;同时也显出不生不灭的真心。大众所发的生灭心,不是菩提心;若能显出不生不灭的菩提心呢,这个心就是佛心了。但是真实心源呢,众生同佛平等平等的。若迷失这个心呢,生分别心、生灭心,所以随三世,流转苦海;如果能够返本还源,悟出那个真实心源,佛同众生一体,无二无别,我一刹那间,就可以完全知道百万众生。这个是一真法界观,这段,这是明体第五。这是讲一真法界,这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,亦是法华经的一乘实相,这是最高的境界,所以是不可言、不可说、不可见的。
【「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』『如是,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』『须菩提,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。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』」】
不住于相,其福无量;住于相,福德有限。大众听我说个偈陀:「佛在本心,众生自度。施不住相,其福无量。」佛在本心,要自己度,不好靠佛度。所以愚人求佛不求心,圣人求心不求佛,明白吗?好像念佛,念阿弥陀佛,是对初机来讲的,是从俗谛来讲的;如果从真谛来讲,讲修心的,明白吗?所以一个一个程度不同,差不多是这样:念佛,如果照那个带业往生来讲,似乎对那些不识字的契机;如果智慧好的,应该要在修心养性上做工夫。
【「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』『不也,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』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不也,世尊,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』」】
色相呢,都要离。甚至空、有都要离,显中道实相,处处都要叫你显一心三观。一心三观分四道门,任何一道门都可以入佛道。
【「『须菩提,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我当有所说法。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,说法者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』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『世尊,颇有众生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』佛言:『须菩提,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何以故?须菩提,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』」】
佛法不可言、不可说、不可闻、不可见。众生同佛呢,本无差别。觉悟即佛陀,迷即众生。所以一切众生现在讲,不过讲个名而已,实在同佛无二无别,他能悟道,同佛无别。所以听我说个偈,金刚经的偈:「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」又听我说个偈陀:「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【「须菩提白佛言:『世尊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』佛言:『如是如是。须菩提,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』」】
从俗谛来讲,一切法有所得,一切功德都有;从真谛来讲,一切无所得,非空非有;中道无所得、无所失的。这个无所得、无所失的,这个离二边。有得有失,有胜有负,那些都是入世间的,不能出得世的,所以要离二边,无得无失、无胜负、无得失、无是非、无贫富,要离开相对。有相对,是俗义,入俗的,不能跳出轮回。大众离开相对,就可以超出三界六道,而登无上正等正觉。
【「『复次须菩提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』」】
所以佛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如果有高有低,这个是俗谛,不是佛法。所以佛法是平等无高下,是同的。甚至佛性无男无女、无我无人、无高无下、无得无失、无是无非、无善无恶,此处完全讲中道,这个是不二法门。金刚经所讲是不二法门,直指这个不二法门。
【「『须菩提,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诸须弥山王,如是等七宝聚,有人持用布施,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多(原文无多字)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他人说,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』」】
来来去去都要离相,由相入性;再进一步,性相相融;再进一步,性相双超,这个境界则福德不可思量。所以大众修行,初机从相分入手;修了根底,撇离这个相,由相入性分;再次深一步了,完全入进去了,性相相融;再入深一步,性相双超。
【「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,我当度众生。须菩提,莫作是念,何以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,若有众生如来度者,如来即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须菩提,如来说有我者,即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须菩提,凡夫者,如来说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』」】
大众,再复述方才讲过的偈陀,也就是:「佛在本心,众生自度。施不住相,其福无量。」如果从俗谛来讲,佛能够度众生;但是从真谛来讲,佛不能度众生,只有众生自度。如经里头讲,过去诸佛有恒河沙数之多,如果佛能够度众生,现在一个众生都没有了,何故现在有那么多众生呢?实在度众生,实情自度,这个标准不好靠佛度。如果靠佛度,就变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带业往生,即是幼稚园读书,慢慢教化,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经过十地、四十二个回向,然后才成佛。但是从性分讲,一弹指可以明心见性成佛。如果从相分来修,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,这个快慢是没得比的。所以最上乘呢,都是讲一刹那间成佛,不讲往生,所以在那个第一个净土凡圣同居土,和那第二个方便有余土,讲带业往生的。第三个实报庄严土已经不是讲往生,是讲禅定安住的。你入个禅定安住的地方,无往生的。第四个净土,讲汇归毗庐性海,入法界,更不讲往生。只要你能够豁然贯通,你修行,修得心开时,「pat」的一声,将无明窠臼打破,就是佛。这处就是常寂光土,不需要往生。往生是对下级、无知识的阶级来说可以通;如果稍微读过书,都不应该讲往生,明白吗?
【「『须菩提,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』须菩提言:『如是如是,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』佛言:『须菩提,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即是如来。』须菩提白佛言:『世尊,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』」】
法身是无相的,不可言、不可说、不可见的。所以原先佛问须菩提:「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?」须菩提他都没有悟,以为从相分观如来就得了。所以佛讲,如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,转轮圣王就是如来。如果从相分来讲,就始终不能见性的,一定要从性分来讲。所以须菩提言:「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」
【「尔时世尊而说偈言:『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』」】
这四句偈呢,本来是八句的,金刚经最重要的是这四句偈,因为鸠摩罗什将这八句偈减少了四句。如果从藏文、梵文来看,则是八句的。金刚经有七译,从唐三藏等所译的金刚经,六译都没有减;七个人中,唐三藏译过,鸠摩罗什译过,还有实叉难陀译过,义净译过,个个都译八句。但是鸠摩罗什译四句,因为当时是那般文人译的,注重中国文字,不注重真义。听我说这个偈陀,全金刚经的精华在这八句:
【『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应得见我。彼如来妙体,即法身真性,法性不可见,法体不可知。』】
如果以色见我,以声音求我,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求佛,求佛保佑保佑,这个是向外驰求,只有福德,而无功德,不能见性的。「不能见如来」,即不能见性。你求菩萨保佑我,保佑我发财,全部向外驰求,只有福德,而无功德,明白吗?福德则有,功德则无,明白吗?所以大众福德要求,不过不好执著,明白吗?但是要福德变成功德。「不能见如来」即不能见性,这样解,明白吗?这「见如来」当「见性」这样解。「彼如来妙体,即法身真性。法性不可见,法体不可知。」即是不可思议的,不可见的。讲到这处,金刚般若讲到极顶了。不可言、不可说、不可思议,不可求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