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』『如是,世尊,如來說是沙。』『須菩提,于意雲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甯爲多不?』『甚多,世尊,』佛告須菩提:『爾所國土中,所有衆生若幹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,皆爲非心,是名爲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』」】
此處兩句話就可以講完了。反心內觀,一味妙明心。因大衆的眼是向外看,不是向內看。佛之眼向內看,而大衆之眼向外看,甚至沒有那麼多……向外去。你要反著方向,眼向內看。怎樣是向外看呢?被色聲香味觸法吸住,這是向外看。向內看呢?即是反觀自心,返本還源,顯出你的真性來看,這是向內看。這叫你六根守住自性不動,不好向外看,六根向內來觀心,這樣解。這樣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如夢如幻。這品是明體,第五品了。
我們講講明體,第五品。萬法真如,將個萬法返本還源,就是真如。真如一演變出來,由俗世演出來,入了俗,即演變萬法,這個是一真法界觀。這個講一真法界,這個講入個毗盧遮那藏的性海,一超直入這個境界。將六根守住,守住六根,將六根向內而觀其心,心一開呢,頓成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。這個要入定入得好深才行,如果未曾入得那麼定,我所講的,就不明白了。所以如來了知衆生的心源,是一種實相的法性;如水流千差萬別,流出去是千差萬別,但是源頭只有一個。既悟大衆心性同一源,則衆生之心即佛心,佛心即衆生心。又衆生心是妄心、生滅心,從條迷路走,即是背覺合塵的衆生境界;如果返轉頭,背塵合覺,覺悟就是佛,迷即衆生。如果背塵合覺,即菩薩了;如果背覺合塵,是衆生。大衆知衆生心虛妄,一個心虛妄,就入輪回,落叁世;同時也顯出不生不滅的真心。大衆所發的生滅心,不是菩提心;若能顯出不生不滅的菩提心呢,這個心就是佛心了。但是真實心源呢,衆生同佛平等平等的。若迷失這個心呢,生分別心、生滅心,所以隨叁世,流轉苦海;如果能夠返本還源,悟出那個真實心源,佛同衆生一體,無二無別,我一刹那間,就可以完全知道百萬衆生。這個是一真法界觀,這段,這是明體第五。這是講一真法界,這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,亦是法華經的一乘實相,這是最高的境界,所以是不可言、不可說、不可見的。
【「『須菩提,于意雲何?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』『如是,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』『須菩提,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』」】
不住于相,其福無量;住于相,福德有限。大衆聽我說個偈陀:「佛在本心,衆生自度。施不住相,其福無量。」佛在本心,要自己度,不好靠佛度。所以愚人求佛不求心,聖人求心不求佛,明白嗎?好像念佛,念阿彌陀佛,是對初機來講的,是從俗谛來講的;如果從真谛來講,講修心的,明白嗎?所以一個一個程度不同,差不多是這樣:念佛,如果照那個帶業往生來講,似乎對那些不識字的契機;如果智慧好的,應該要在修心養性上做工夫。
【「『須菩提,于意雲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』『不也,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』『須菩提,于意雲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不也,世尊,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』」】
色相呢,都要離。甚至空、有都要離,顯中道實相,處處都要叫你顯一心叁觀。一心叁觀分四道門,任何一道門都可以入佛道。
【「『須菩提,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,說法者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』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『世尊,頗有衆生于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』佛言:『須菩提,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。何以故?須菩提,衆生者,如來說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』」】
佛法不可言、不可說、不可聞、不可見。衆生同佛呢,本無差別。覺悟即佛陀,迷即衆生。所以一切衆生現在講,不過講個名而已,實在同佛無二無別,他能悟道,同佛無別。所以聽我說個偈,金剛經的偈:「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」又聽我說個偈陀:「于未來世,聞說是法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【「須菩提白佛言:『世尊,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無所得耶?』佛言:『如是如是。須菩提,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』」】
從俗谛來講,一切法有所得,一切功德都有;從真谛來講,一切無所得,非空非有;中道無所得、無所失的。這個無所得、無所失的,這個離二邊。有得有失,有勝有負,那些都是入世間的,不能出得世的,所以要離二邊,無得無失、無勝負、無得失、無是非、無貧富,要離開相對。有相對,是俗義,入俗的,不能跳出輪回。大衆離開相對,就可以超出叁界六道,而登無上正等正覺。
【「『複次須菩提,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,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』」】
所以佛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如果有高有低,這個是俗谛,不是佛法。所以佛法是平等無高下,是同的。甚至佛性無男無女、無我無人、無高無下、無得無失、無是無非、無善無惡,此處完全講中道,這個是不二法門。金剛經所講是不二法門,直指這個不二法門。
【「『須菩提,若叁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,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多(原文無多字)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爲他人說,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』」】
來來去去都要離相,由相入性;再進一步,性相相融;再進一步,性相雙超,這個境界則福德不可思量。所以大衆修行,初機從相分入手;修了根底,撇離這個相,由相入性分;再次深一步了,完全入進去了,性相相融;再入深一步,性相雙超。
【「『須菩提,于意雲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度衆生。須菩提,莫作是念,何以故?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,若有衆生如來度者,如來即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須菩提,如來說有我者,即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。須菩提,凡夫者,如來說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』」】
大衆,再複述方才講過的偈陀,也就是:「佛在本心,衆生自度。施不住相,其福無量。」如果從俗谛來講,佛能夠度衆生;但是從真谛來講,佛不能度衆生,只有衆生自度。如經裏頭講,過去諸佛有恒河沙數之多,如果佛能夠度衆生,現在一個衆生都沒有了,何故現在有那麼多衆生呢?實在度衆生,實情自度,這個標准不好靠佛度。如果靠佛度,就變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帶業往生,即是幼稚園讀書,慢慢教化,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經過十地、四十二個回向,然後才成佛。但是從性分講,一彈指可以明心見性成佛。如果從相分來修,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,這個快慢是沒得比的。所以最上乘呢,都是講一刹那間成佛,不講往生,所以在那個第一個淨土凡聖同居土,和那第二個方便有余土,講帶業往生的。第叁個實報莊嚴土已經不是講往生,是講禅定安住的。你入個禅定安住的地方,無往生的。第四個淨土,講彙歸毗廬性海,入法界,更不講往生。只要你能夠豁然貫通,你修行,修得心開時,「pat」的一聲,將無明窠臼打破,就是佛。這處就是常寂光土,不需要往生。往生是對下級、無知識的階級來說可以通;如果稍微讀過書,都不應該講往生,明白嗎?
【「『須菩提,于意雲何?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?』須菩提言:『如是如是,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』佛言:『須菩提,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即是如來。』須菩提白佛言:『世尊,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』」】
法身是無相的,不可言、不可說、不可見的。所以原先佛問須菩提:「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嗎?」須菩提他都沒有悟,以爲從相分觀如來就得了。所以佛講,如果以叁十二相觀如來,轉輪聖王就是如來。如果從相分來講,就始終不能見性的,一定要從性分來講。所以須菩提言:「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【「爾時世尊而說偈言:『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』」】
這四句偈呢,本來是八句的,金剛經最重要的是這四句偈,因爲鸠摩羅什將這八句偈減少了四句。如果從藏文、梵文來看,則是八句的。金剛經有七譯,從唐叁藏等所譯的金剛經,六譯都沒有減;七個人中,唐叁藏譯過,鸠摩羅什譯過,還有實叉難陀譯過,義淨譯過,個個都譯八句。但是鸠摩羅什譯四句,因爲當時是那般文人譯的,注重中國文字,不注重真義。聽我說這個偈陀,全金剛經的精華在這八句:
【『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應得見我。彼如來妙體,即法身真性,法性不可見,法體不可知。』】
如果以色見我,以聲音求我,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求佛,求佛保佑保佑,這個是向外馳求,只有福德,而無功德,不能見性的。「不能見如來」,即不能見性。你求菩薩保佑我,保佑我發財,全部向外馳求,只有福德,而無功德,明白嗎?福德則有,功德則無,明白嗎?所以大衆福德要求,不過不好執著,明白嗎?但是要福德變成功德。「不能見如來」即不能見性,這樣解,明白嗎?這「見如來」當「見性」這樣解。「彼如來妙體,即法身真性。法性不可見,法體不可知。」即是不可思議的,不可見的。講到這處,金剛般若講到極頂了。不可言、不可說、不可思議,不可求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