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八大人觉经讲义

  八大人觉经讲义[华藏上师]

  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

  在美国旧金山讲授

  八大人觉经讲义

  缘起

  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, 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“正善佛道研究会”诸信众之恭请,远渡重洋,赴美弘法,时年五十五岁。驻锡大埠十阅月,修大超度法数十坛,传法无数。并屡为大众讲述经文,明示佛理,观机逗教,多方取喻,令听者顿开茅塞。

  其时在座有大德谢实之居士,乃 诺那祖师弟子。每值 师尊升座宣讲佛法,即亲予录音并善存之。一九七九年四月 师尊示寂香江,同门顿失依怙,无不怆悲难抑。因群集谢师叔室,共展拜 师尊法照,并恭聆所录之师尊法语,觉其音色宛然,若共一室,闻之倍增孺慕之思,益添失师之痛。

  次年,为求法泽广被,旅美师兄崔百川先生特恳商谢师叔选其录存之要者,包括 师尊讲解《八大人觉经》、《药师经》和《六祖坛经》等三经之录音转录寄台,交予清华大学王守益教授。然因当年 师尊系以粤语讲述,为利本地同门师兄研读, 师尊女公子吴瑞瑛女士与编者二人遂发心笔录,并请林慧庄师兄及其尊翁修订,前后历经数月之久,始成定稿,名之为《吴润江先生讲经集要》,以纪念 师尊圆寂二周年。

   一九八九年,旅美师兄陈法俊先生又发心,将昔日 师尊在旧金山演讲之另卷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录音带寄赠编者,遂再烦请吴瑞瑛女士忙中抽空写出。为慎重故,稿成后又再转寄美国,恳请谢实之师叔与陈法俊师兄共同校订,再由编者做最后之整理──合美、台两代同门之心血,始得完稿,其珍贵可知。

   多年来,此二书虽前后再版两次,如今早已送罄。现趁出版《华藏上师全集》之际,而重新编排,并纳于《华藏上师讲经集要》之首。凡我同门,可藉之体会 华藏上师早年讲经之风采与神韵,与所开示佛理之精湛渊深。

   编者左慧玲谨识

  佛历三O二五年西元一九九八年一月八日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时 间:西元一九六一年春天

  地 点:美国旧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会讲堂

  讲述者:莲华金刚藏圣者吴润江上师

     现在说《八大人觉经》。《八大人觉经》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专门对居士所说,即对在家人男女居士说的;而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佛遗教经》是对出家人说的。佛说《八大人觉经》是八种人所应觉悟之经。

  “为佛弟子,常于昼夜,至心诵念,八大人觉:

   第一觉悟: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。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。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。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。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”

   大众第一要觉悟: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、无我,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的。“国土危脆”,国土容易兴亡,好危脆。“四大苦空”,四大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。五阴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“生灭变异”,无论任何人,都是时刻在变迁,即经生、住、异、灭四个阶段。“虚伪无主”,大众的众生心都被外境夺走。大众都应知道:“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。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”心是一切罪恶之根源,形象亦是罪恶的,如《地藏经》所云:“我观是阎浮众生,举心动念,无非是业”。大众明白了体,以四大的色身来观察,渐渐找回自性的主人翁,那么渐渐可脱离生死苦海。第一觉悟是要大众找回自性,如《六祖坛经》里五祖云:“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”即叫人自性不可被烦恼心所迷,使自己恢复自性,找回主人翁。就是在臭皮囊内找回主人,使主人自由自在,这样就可渐渐脱离生死。

  “第二觉知:多欲为苦,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。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”

  第二觉悟是叫大众不可贪欲,即要知足。“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;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”,即戒贪欲,要知足,即心生自在,减少一切烦恼。第一觉悟要恢复自性,第二觉悟即除贪欲,生知足心。

  “第三觉知:心无餍足,惟得多求,增长罪恶。菩萨不尔,常念知足,安贫守道,惟慧是业。”

   第三觉悟:凡夫之心无餍足,惟得多求,越贪越多。因贪欲重,增长一切恶。菩萨要知足;不止知足,还要守着,好像颜子一箪食,一瓢饮,安贫守正道,而以智慧为业。正道是小乘法。“三十七助道品”之“八正道观”,是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命、正业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“三十七助道品”是小乘通大乘之根本法,若初机之渐法,渐修人应修学。渐修对中机、下机都很适合,即使上根上器亦适合。

  “第四觉知:懈怠坠落,常行精进。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出阴界狱。”

   第四应觉悟:懈怠不修行的人很容易堕落,所以我们要时常行精进波罗密,豁破无明,尤其是是破烦恼,即大众勤修戒、定、慧,息灭贪、嗔、痴。还要摧伏四魔,四魔是:一、阴魔,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病魔。二、死魔。三、病魔。四、天魔,亦叫轮回魔。第四觉悟要大众精进破烦恼。烦恼有五粗、五细烦恼,还有许多其他的烦恼。

  “第五觉悟:愚痴生死。菩萨常念,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。”

   第五觉悟:愚痴人要轮回生死苦海,所以菩萨(即觉悟救世的人)要广学多闻法,增长自己智慧,成就辩才无碍,教化一切众生,悉以大乘的法乐。大乘之法乐或大涅槃之乐,即常、乐、我、净之乐。

    “第六觉知:贫苦多怨,横结恶缘。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,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”

   第六应觉悟:贫苦之人多怨天尤人,应该不怨天,不尤人,安贫守命,这样就不会结恶缘。所以菩萨布施,有三种布施,即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三种,最后无所施施。经云:“能施、所施及施物,于三世中无所得。我等安住最胜心,供养一切十方佛。”将能施、所施及施物都看空,而且心本着慈、悲、喜、舍之舍心,以舍之无量心来修道。舍即“大量心”,舍心是弥勒菩萨之三摩地。

  “第七觉悟:五欲过患。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。常念三衣、瓦钵、法器。志愿出家,守道清白。梵行高远,慈悲一切。”

   第七应觉悟:“五欲”有两个解法:一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二是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利、贪睡眠,都称“五欲”。“五欲过患”,即虽然是俗人,不可染世间的乐及享受。这里要我们修莲花心,即我虽然在俗世,心不为世俗之五浊所染、即心如莲花,出污泥而不染。“常念三衣”,即时常念修行人的三衣。“三衣”分几种,有大衣、七衣、五衣三种。至于瓦钵法器,都要时常护念。“志愿出家”,大家以为“做和尚”便是出家,这是通俗义,是狭义的法子。若胜义则出家不是作“做和尚”这么解。广义的解释,“出家”不是名为和尚,而居士是属于出家人的一种。有可能居士会出家,和尚反而不会出家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在末世,出家人身伪作沙门,而心非沙门。”他们扮作和尚,而心不是和尚!“沙门”的意思即“勤修戒、定、慧,息灭贪、嗔、痴”。所以如何叫做“出家”?偈云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六道皆苦,应求出离。”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是火宅,若能跳出三界,则无论和尚或居士都叫“出家”;若不能跳出三界,则做和尚仍然不叫“出家”──是广义及胜义的解法。所以讲经可从俗谛及真谛两方面来说。现在中国所传之佛法,只可得少部份俗谛之法门,真谛的办法已经不容易了。

  “第八觉知:生死炽然,苦恼无量。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。愿代众生,受无量苦;令诸众生,毕竟大乐。”

   大众要觉悟:人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谁人不免?这是人生观。宇宙观是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,苦恼无量。有种种苦,如生老病死苦、求不得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五阴炽盛苦,还有许多苦。我们要发大乘心;不只要发大乘心,还要进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,普度一切众生。“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愿诸众生毕竟大乐。”怎样去代众生受苦?不是“众生有病我有病”如此解,而是视众生所遭遇的境界等如自己一样,众生受苦等于自己受苦一样这样紧张来解救,救众生与救自己平平等等,见众生有病等于自己有病来救自己。“令诸众生毕竟大乐”,即究竟涅槃。“大乐”当“涅槃”解,如不到涅槃境界,不能叫大乐。

  “如此八事,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。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。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;复还生死,度脱众生。”

   “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”,即乘法身船,度登不生不灭之涅槃彼岸。“复还生死,度脱众生”,这段十分重要,“弥陀十念法”就要做这一段。“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。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”,这里已入定,成了阿弥陀佛。以下是出世之定:一出定,倒驾慈航,变成观世音菩萨,入五浊恶世,乘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。“弥陀十念法”就是实行这个愿,所以“弥陀十念法”是很殊胜的。初成阿弥陀佛,出定时还复观音菩萨,倒驾慈航,乘愿再来普度众生。

  “以前八事,开导一切,令诸众生,觉生死苦,舍离五欲,修心圣道。若佛弟子,诵此八事,于念念中,灭无量罪,进趣菩提,速登正觉,永断生死,常住快乐。”

  

  现在附带说《四加行经》(即《四加行仪轨》)最深的一段偈。“直生净土弥陀长寿合修法”有偈曰:

   三界如牢狱  众生没在苦  佛有巧方便  接引生净土 

   累劫之父母  及宿世冤亲  得此殊胜法  皆悉得解脱

   其速如电光  直证菩提果  即身纵难成  亦不惧坠堕

   往生佛土中  自然得成就  希有无上法  亿劫难遭遇

   胜义与行愿  本尊三摩地  行者须住此  秘密庄严心

  “三界如牢狱”,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所以三界如牢狱一样。“众生没在苦”,即众生沉没在苦海中,亦即轮回苦海里。“佛有巧方便,接引生净土”,好似“弥陀往生法”放一个救生圈,度苦海之众生,即直生净土之开境法。“累劫之父母,及宿世冤亲”,历劫之父母,最低限度九代祖先及历世怨亲,得“直生净土法”,都要解脱。“其速如电光,直证菩提果”,若果霹雳一声,好似电光,往生极乐世界成佛。“即身纵难成,亦不惧坠堕。往生佛土中,自然得成就”,即使人身不能成佛,亦不会堕落,可以命终转识自在成就。往生净土,自然得成就。“希有无上法,亿劫难遭遇。”“胜义与行愿,本尊三摩地”,胜义与行愿是“行菩提”、“愿菩提”、“三摩地菩提”,即是三种菩提心。怎么叫“愿菩提”?如发愿去南海朝普陀,发了愿

  ,未曾去,未曾实行,叫做“愿菩提”。行,一定要实行。如发愿去朝观音,一定要去过普陀朝观音才叫实行。“胜义菩提”即“三摩地菩提”,即修心养性成一个习惯,得一个定,即得其奥妙之处成一个习惯的定,叫“三摩地菩提”。“行者须住此,秘密庄严心”,这是十种发菩提心之最后一个心,叫“秘密庄严心”,只有密宗、禅宗与华严宗是到达这秘密庄严心的境界。“本尊与此土缘深”,即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之缘好深,故修此法最易成就。“如愿往生他方净土,随其回向,亦能满愿,余义如显教说。凡欲往生极乐世界,恐难如愿者,可先修此法,以备往生资粮,如法修至七日,或三七、七七,乃至百日,顶门即开,从此改修别法。每日只诵本尊咒若干遍,以为消息。迨死期将至,急宜力修此透顶霹雳一声,即入本尊心中,随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矣。本法在西藏有红、白、黄,加上花四派所传者多种,尤以红教莲华生祖师所传者为最殊胜。如欲学习此法者,可以随时请学。”(以下念咒)

  无病、健康、多财之金刚体长寿如来犹如饮过甘露,全身血脉流通,内外明澈,光明内聚,具此功德。(再念咒)

  度尽六道诸有情

  皆共成就大菩提

   弟子吴瑞瑛记录

  

  

《八大人觉经讲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密宗皈依真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