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大人覺經講義[華藏上師]
1961年蓮華金剛藏吳潤江上師
在美國舊金山講授
八大人覺經講義
緣起
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叁十一日, 蓮華金剛藏聖者吳公潤江上師應美國舊金山“正善佛道研究會”諸信衆之恭請,遠渡重洋,赴美弘法,時年五十五歲。駐錫大埠十閱月,修大超度法數十壇,傳法無數。並屢爲大衆講述經文,明示佛理,觀機逗教,多方取喻,令聽者頓開茅塞。
其時在座有大德謝實之居士,乃 諾那祖師弟子。每值 師尊升座宣講佛法,即親予錄音並善存之。一九七九年四月 師尊示寂香江,同門頓失依怙,無不怆悲難抑。因群集謝師叔室,共展拜 師尊法照,並恭聆所錄之師尊法語,覺其音色宛然,若共一室,聞之倍增孺慕之思,益添失師之痛。
次年,爲求法澤廣被,旅美師兄崔百川先生特懇商謝師叔選其錄存之要者,包括 師尊講解《八大人覺經》、《藥師經》和《六祖壇經》等叁經之錄音轉錄寄臺,交予清華大學王守益教授。然因當年 師尊系以粵語講述,爲利本地同門師兄研讀, 師尊女公子吳瑞瑛女士與編者二人遂發心筆錄,並請林慧莊師兄及其尊翁修訂,前後曆經數月之久,始成定稿,名之爲《吳潤江先生講經集要》,以紀念 師尊圓寂二周年。
一九八九年,旅美師兄陳法俊先生又發心,將昔日 師尊在舊金山演講之另卷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錄音帶寄贈編者,遂再煩請吳瑞瑛女士忙中抽空寫出。爲慎重故,稿成後又再轉寄美國,懇請謝實之師叔與陳法俊師兄共同校訂,再由編者做最後之整理──合美、臺兩代同門之心血,始得完稿,其珍貴可知。
多年來,此二書雖前後再版兩次,如今早已送罄。現趁出版《華藏上師全集》之際,而重新編排,並納于《華藏上師講經集要》之首。凡我同門,可藉之體會 華藏上師早年講經之風采與神韻,與所開示佛理之精湛淵深。
編者左慧玲謹識
佛曆叁O二五年西元一九九八年一月八日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時 間:西元一九六一年春天
地 點:美國舊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會講堂
講述者:蓮華金剛藏聖者吳潤江上師
現在說《八大人覺經》。《八大人覺經》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涅槃前專門對居士所說,即對在家人男女居士說的;而《四十二章經》、《佛遺教經》是對出家人說的。佛說《八大人覺經》是八種人所應覺悟之經。
“爲佛弟子,常于晝夜,至心誦念,八大人覺:
第一覺悟: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。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。生滅變異,虛僞無主。心是惡源,形爲罪薮。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”
大衆第一要覺悟: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、無我,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。“國土危脆”,國土容易興亡,好危脆。“四大苦空”,四大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。五陰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“生滅變異”,無論任何人,都是時刻在變遷,即經生、住、異、滅四個階段。“虛僞無主”,大衆的衆生心都被外境奪走。大衆都應知道:“心是惡源,形爲罪薮。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”心是一切罪惡之根源,形象亦是罪惡的,如《地藏經》所雲:“我觀是閻浮衆生,舉心動念,無非是業”。大衆明白了體,以四大的色身來觀察,漸漸找回自性的主人翁,那麼漸漸可脫離生死苦海。第一覺悟是要大衆找回自性,如《六祖壇經》裏五祖雲:“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”即叫人自性不可被煩惱心所迷,使自己恢複自性,找回主人翁。就是在臭皮囊內找回主人,使主人自由自在,這樣就可漸漸脫離生死。
“第二覺知:多欲爲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。少欲無爲,身心自在。”
第二覺悟是叫大衆不可貪欲,即要知足。“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;少欲無爲,身心自在”,即戒貪欲,要知足,即心生自在,減少一切煩惱。第一覺悟要恢複自性,第二覺悟即除貪欲,生知足心。
“第叁覺知:心無餍足,惟得多求,增長罪惡。菩薩不爾,常念知足,安貧守道,惟慧是業。”
第叁覺悟:凡夫之心無餍足,惟得多求,越貪越多。因貪欲重,增長一切惡。菩薩要知足;不止知足,還要守著,好像顔子一箪食,一瓢飲,安貧守正道,而以智慧爲業。正道是小乘法。“叁十七助道品”之“八正道觀”,是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命、正業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“叁十七助道品”是小乘通大乘之根本法,若初機之漸法,漸修人應修學。漸修對中機、下機都很適合,即使上根上器亦適合。
“第四覺知:懈怠墜落,常行精進。破煩惱惡,摧伏四魔,出陰界獄。”
第四應覺悟:懈怠不修行的人很容易墮落,所以我們要時常行精進波羅密,豁破無明,尤其是是破煩惱,即大衆勤修戒、定、慧,息滅貪、嗔、癡。還要摧伏四魔,四魔是:一、陰魔,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病魔。二、死魔。叁、病魔。四、天魔,亦叫輪回魔。第四覺悟要大衆精進破煩惱。煩惱有五粗、五細煩惱,還有許多其他的煩惱。
“第五覺悟:愚癡生死。菩薩常念,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”
第五覺悟:愚癡人要輪回生死苦海,所以菩薩(即覺悟救世的人)要廣學多聞法,增長自己智慧,成就辯才無礙,教化一切衆生,悉以大乘的法樂。大乘之法樂或大涅槃之樂,即常、樂、我、淨之樂。
“第六覺知:貧苦多怨,橫結惡緣。菩薩布施,等念怨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。”
第六應覺悟:貧苦之人多怨天尤人,應該不怨天,不尤人,安貧守命,這樣就不會結惡緣。所以菩薩布施,有叁種布施,即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叁種,最後無所施施。經雲:“能施、所施及施物,于叁世中無所得。我等安住最勝心,供養一切十方佛。”將能施、所施及施物都看空,而且心本著慈、悲、喜、舍之舍心,以舍之無量心來修道。舍即“大量心”,舍心是彌勒菩薩之叁摩地。
“第七覺悟:五欲過患。雖爲俗人,不染世樂。常念叁衣、瓦缽、法器。志願出家,守道清白。梵行高遠,慈悲一切。”
第七應覺悟:“五欲”有兩個解法:一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二是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利、貪睡眠,都稱“五欲”。“五欲過患”,即雖然是俗人,不可染世間的樂及享受。這裏要我們修蓮花心,即我雖然在俗世,心不爲世俗之五濁所染、即心如蓮花,出汙泥而不染。“常念叁衣”,即時常念修行人的叁衣。“叁衣”分幾種,有大衣、七衣、五衣叁種。至于瓦缽法器,都要時常護念。“志願出家”,大家以爲“做和尚”便是出家,這是通俗義,是狹義的法子。若勝義則出家不是作“做和尚”這麼解。廣義的解釋,“出家”不是名爲和尚,而居士是屬于出家人的一種。有可能居士會出家,和尚反而不會出家。《佛遺教經》雲:“在末世,出家人身僞作沙門,而心非沙門。”他們扮作和尚,而心不是和尚!“沙門”的意思即“勤修戒、定、慧,息滅貪、嗔、癡”。所以如何叫做“出家”?偈雲:“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,六道皆苦,應求出離。”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是火宅,若能跳出叁界,則無論和尚或居士都叫“出家”;若不能跳出叁界,則做和尚仍然不叫“出家”──是廣義及勝義的解法。所以講經可從俗谛及真谛兩方面來說。現在中國所傳之佛法,只可得少部份俗谛之法門,真谛的辦法已經不容易了。
“第八覺知:生死熾然,苦惱無量。發大乘心,普濟一切。願代衆生,受無量苦;令諸衆生,畢竟大樂。”
大衆要覺悟:人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誰人不免?這是人生觀。宇宙觀是世界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苦惱無量。有種種苦,如生老病死苦、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,還有許多苦。我們要發大乘心;不只要發大乘心,還要進而發無上正等正覺心,普度一切衆生。“願代衆生受無量苦,願諸衆生畢竟大樂。”怎樣去代衆生受苦?不是“衆生有病我有病”如此解,而是視衆生所遭遇的境界等如自己一樣,衆生受苦等于自己受苦一樣這樣緊張來解救,救衆生與救自己平平等等,見衆生有病等于自己有病來救自己。“令諸衆生畢竟大樂”,即究竟涅槃。“大樂”當“涅槃”解,如不到涅槃境界,不能叫大樂。
“如此八事,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。精進行道,慈悲修慧。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;複還生死,度脫衆生。”
“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”,即乘法身船,度登不生不滅之涅槃彼岸。“複還生死,度脫衆生”,這段十分重要,“彌陀十念法”就要做這一段。“精進行道,慈悲修慧。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”,這裏已入定,成了阿彌陀佛。以下是出世之定:一出定,倒駕慈航,變成觀世音菩薩,入五濁惡世,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普度衆生。“彌陀十念法”就是實行這個願,所以“彌陀十念法”是很殊勝的。初成阿彌陀佛,出定時還複觀音菩薩,倒駕慈航,乘願再來普度衆生。
“以前八事,開導一切,令諸衆生,覺生死苦,舍離五欲,修心聖道。若佛弟子,誦此八事,于念念中,滅無量罪,進趣菩提,速登正覺,永斷生死,常住快樂。”
現在附帶說《四加行經》(即《四加行儀軌》)最深的一段偈。“直生淨土彌陀長壽合修法”有偈曰:
叁界如牢獄 衆生沒在苦 佛有巧方便 接引生淨土
累劫之父母 及宿世冤親 得此殊勝法 皆悉得解脫
其速如電光 直證菩提果 即身縱難成 亦不懼墜墮
往生佛土中 自然得成就 希有無上法 億劫難遭遇
勝義與行願 本尊叁摩地 行者須住此 秘密莊嚴心
“叁界如牢獄”,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,所以叁界如牢獄一樣。“衆生沒在苦”,即衆生沈沒在苦海中,亦即輪回苦海裏。“佛有巧方便,接引生淨土”,好似“彌陀往生法”放一個救生圈,度苦海之衆生,即直生淨土之開境法。“累劫之父母,及宿世冤親”,曆劫之父母,最低限度九代祖先及曆世怨親,得“直生淨土法”,都要解脫。“其速如電光,直證菩提果”,若果霹雳一聲,好似電光,往生極樂世界成佛。“即身縱難成,亦不懼墜墮。往生佛土中,自然得成就”,即使人身不能成佛,亦不會墮落,可以命終轉識自在成就。往生淨土,自然得成就。“希有無上法,億劫難遭遇。”“勝義與行願,本尊叁摩地”,勝義與行願是“行菩提”、“願菩提”、“叁摩地菩提”,即是叁種菩提心。怎麼叫“願菩提”?如發願去南海朝普陀,發了願
,未曾去,未曾實行,叫做“願菩提”。行,一定要實行。如發願去朝觀音,一定要去過普陀朝觀音才叫實行。“勝義菩提”即“叁摩地菩提”,即修心養性成一個習慣,得一個定,即得其奧妙之處成一個習慣的定,叫“叁摩地菩提”。“行者須住此,秘密莊嚴心”,這是十種發菩提心之最後一個心,叫“秘密莊嚴心”,只有密宗、禅宗與華嚴宗是到達這秘密莊嚴心的境界。“本尊與此土緣深”,即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之緣好深,故修此法最易成就。“如願往生他方淨土,隨其回向,亦能滿願,余義如顯教說。凡欲往生極樂世界,恐難如願者,可先修此法,以備往生資糧,如法修至七日,或叁七、七七,乃至百日,頂門即開,從此改修別法。每日只誦本尊咒若幹遍,以爲消息。迨死期將至,急宜力修此透頂霹雳一聲,即入本尊心中,隨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矣。本法在西藏有紅、白、黃,加上花四派所傳者多種,尤以紅教蓮華生祖師所傳者爲最殊勝。如欲學習此法者,可以隨時請學。”(以下念咒)
無病、健康、多財之金剛體長壽如來猶如飲過甘露,全身血脈流通,內外明澈,光明內聚,具此功德。(再念咒)
度盡六道諸有情
皆共成就大菩提
弟子吳瑞瑛記錄
《八大人覺經講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