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类编 (通问第一之一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:佛教徒于政治观,应抱何种之态度为适?(菲岛慧康)

  答:佛教徒亦公民一份子耳,对国家效忠,思想纯洁,岂有二致。本范围只谈佛理,不涉政治,先生必问,予系信而好古之人,但知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及“仁者无敌于天下。”两句古训,为天经地义耳。

  问:晚近学佛四众,凡皈依一师,必蒙赐一法号,且该号例含字派,原来字派,乃世俗之宗谱耳,昔释尊众弟子如“憍陈如”“摩诃迦叶”“须跋陀罗”等,均照其原有姓名,并未赐有字派法号也,佛法东来之始,僧伽仍沿俗姓名,后或只依师姓,晋代道安法师,倡导废俗姓氏,从释尊姓释,及汉译阿含经后,以经中有四河入海。无复河名——等句,遂普遍确定废弃原姓名矣。当时非但未有字派,而师弟之间,法号亦有袭一字者,如高峰与中峰,是其例也。赵宋以后,字派大兴,出家二众,亦未例外,是则出家后,俗姓已除,重立新谱,不免随俗合流,欲门户派系而不日深,奚可得哉!是否属于无明陋习,应否根本革除?(赵超)

  答:此事在昔蕅益大师,已曾言之,而至今未革。从权而论,与经义律旨,并无抵触关系者,顺古从今,似不必执,执则处处障碍矣。为必反古,岂止此耶?今日僧伽之衣食住,均成诤论,考佛世衣不穿海青,食必乞化,住非寺庙,除此,琐事尚多,不胜更张矣。窃以在质方面,自当依经,在用方面,只要无伤大体,不妨随世演变。至云因此造成门户,似亦未尽如是,寺人孟子,吴孟子,邹人孟人,名字本同,岂结为派系耶?子桑户孟子反,子琴张,名字各异,何碍其莫逆耶?又疑,属于无名陋习,习固是也,无明无与也。

  问:所谓福报的“天”是指欲界之人天?抑色界天?(罗德彰)

  答:统指三界,因福有别于慧,若是慧者,即超界外矣。

  问:众生烦恼未断,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时,如前恶习再起作恶,净土岂不还闹成五浊恶世?因众生无始无明都造致六道轮回不息,何况已恶习重重?(李永白)

  答:心本不生因境有,诸法缘生,试看极乐之境缘何似?自知此问纯是戏论。

  问:各宗教皆是劝善,法律所许,信教自由。我想无论学哪一种宗教,皆是学好,但是各宗教互相攻击,这样动作,能算善吗?凭空口劝人学善,自己不善,是不是有点矛盾呢?(花莲一读者)

  答:各宗教虽皆劝善,佛教自有特质,即了生脱死一著,非他宗教所能彻底,此必深研教义,加以比较方知。若说学好,未指范围,或系好人欤?果知所测,佛教更不以此为止。说到攻击,乃是人事问题,非教义如是,但佛教自古皆是忍受攻击,并无衅自我开之事。今虽与人争辩,亦是少数人忍力薄弱,抵抗而已,为护法计,有不得不然者,矛盾岂在我乎?

  问:佛教经典,字也奇怪,文又难懂,现在还守著旧法子,不知改良,所以传教的力量比不了耶教。在下却是好意,何不想法把经文翻译的通俗一点,教人看了明白呢?(花莲一读者)

  答:俗有俗学,圣有圣学,圣能该俗,俗不能该圣。然非终不能也,必精进求学,自依次第,渐可阶升。如世俗学校,而有小学,初中,高中,大专等等,非可躐级者然。或世俗文学,少不通达,即读孔子之书,亦不能解,况佛经乎?设羡他教经文通俗,闻而易解,此正是不能进入高深之劣根。请看各善堂之宝卷及鸾诗,皆能通俗,皆能劝善,尤其西游记封神榜等,更觉通俗,亦能警世,与道云乎哉?至云书加翻译,理由极不简单,有非数语解决,请看江希张所翻之白话四书,谬误百出,早为识者诟病,世谛尚然,圣谛可知。

  问:大势至菩萨即是什么菩萨?哪位菩萨修成功?道场何在?他的任务如何?(陈圣音)

  答:十法界四生六凡,皆曾展转多劫,各个说其已往姓名,经上亦无此全数记载。有者皆悉习闻习知之有数诸尊,然亦只记其有关现果之数生,明乎此则知诸尊,皆悉多劫修来,此处举一,实恐漏万,反为不美。此尊菩萨道场,现在西方极乐世界,与观世音菩萨,同为阿弥陀佛之辅弼,以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为任务。

  问:虚空无穷,大千无尽,佛教亦然,而最初始觉者依何而觉,是无始吗?(李学诗)

  答:欲知始觉,必须先知始迷,先生若能了知始迷,则始觉依何而觉,自能了解。最后又提质问,始觉“是无始吗?”尊意似有疑此为自相矛盾之处,上不云乎,知觉必先知迷,区区学浅,仅闻“无明”(迷)有“无始”之说,又闻有本觉之说,细味“本”字,亦含“无始”义,祈合观之,先生之疑,或可涣然。

  问:本是鸾生,今已皈依三宝做佛弟子,而不去鸾堂是否会受神等谴责?如再去做鸾生是否合皈依之戒条?(陈键兴)

  答:初受三皈,名曰翻邪三皈,即改邪归正之义。佛为人天师,三界尊,佛之弟子,谁敢谴责,三皈之首戒曰“皈依佛,不再皈依天魔外道。”如再去作鸾生,分明违犯皈戒,而失去三宝弟子之资格矣。

  问:专在家里看经书及念佛是否可以?(陈键兴)

  答:佛法圆融,方便随缘,焉有不可之理,惟心诚是第一条件,余在其次。

  问:学佛为了什么?其目的为何?有佛弟子告诉我,是为了脱生死,解脱六道轮回,我想这是出世境界,但凡人众生入世应该做到什么境界?(还是看破生死,还是生死听其自然)(纪禹)

  答:入世应当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孝悌忠信,不使有缺,此是律己。再进六度四摄,善巧方便,广度众生,超到彼岸,此是利他。上举两条,皆是学佛入世应为之道,明乎此,则知出世易而入世难也。再者,解佛理则生死始能看得破,既学佛,则生死不使听自然。

  问:五戒之中邪淫一戒,有佛弟子告诉我,戒邪淫常做亲人观想,自可戒。予是卅几岁未结婚青年人,又在芸芸众生工作,外有淫语邪词之引诱,内有生理上之冲动,何况在这亚热带,没有相当佛学境界的我,虽做亲人之观想,亦不能克制魔障。自知生前业重,请指示方法,尤其难者生理上的抑制。(纪禹)

  答:在家人原许结婚正淫,又何必专思邪淫耶?纵不学佛而犯邪淫,亦为道德法律所不许,更受因果报应之支配,求快于片刻,受苦于千劫,真聪明人,自能抑制。人云作亲人观,不过方法之一种,此药不灵,须另换药,可取五种不净观行之,试看如何。(注):五不净观为:一、种子不净,是身以过去结业为种,现以父母之精血为种。二、住处不净,在母胎不净之处。三、自相不净是身具有九孔,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净。四、自体不净,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所合成。五、终竟不净,此身死竟,埋则成土,虫啖成粪,火烧则为灰,究竟推求,无一净相。

  问:请指示几本佛教持戒方法的书籍及因果神通书籍!(纪禹)

  答:初学看戒,有五戒相经笺要一书最易了然。因果书多不能举,流通佛经之处,谅必皆有,但文白之语不同,此须自己选择。有“寿康宝鉴”及“欲海回狂”二书,均说犯淫之害尤宜先取读之,此先生对症之药也。

  问:余自从生病以来,每日常见一些透明之东西在飞绕,且胸中如有东西填压,不能畅怀,若出声念佛时尤甚,似有人以手掌施压一样,睡梦亦曾梦见有什么东西手持刀欲刺余,但余急跑躲避,终被刺著背胁,醒方觉筋肉收缩,有时也梦见在食东西,余测不知是饿鬼否?平时常觉心神昏闷,毛孔竖直,且常生惊恐嗔疑之心,如上情形希老居士印证是否鬼绕之病,应该如何却之?(慧康)

  答:云此固属病态,然亦恐有夙孽,宜一面觅名医诊治,宜一方求高僧忏悔受戒,至心念佛,普为回向,当可化戾为祥。

  问:人若睡觉的时候,即不省人事,偶被人呼唤当时,遂即再醒而来,这是何故呢?(何坤茂)

  答:人之见闻觉知,一切动作,全赖六根六识互起攀缘,互相联络而生,兹以时钟为喻,意识如“法条”,前五识如“齿轮时针”等,睡眠如停止“垂摆”而暂息,“法条”之推动能力并未失去,醒来如催动“垂摆”使再行摇,“发条”弹动之力起,而齿轮时针俱起作用矣。此乃俗解,倘后于唯识有所研究,即了真义矣。

  问:鬼道乃三恶道之一,亦即种恶因受恶报之一道,为何鬼道尚有神通之获得,而能运用其神通变化,祸福阳上世人,其故安在?(方奋青)

  答:虽属恶道,其报自不一致,如畜生虽属恶道,尚有麟凤龟龙之灵。鬼类甚多,属于四王天者,及鬼道之多财者,多有神通,此有报得者。亦有生理所具者。祸福人间,是其鬼官行权,或报恩怨等。

  问:有一友人素以看相为生,斯友一日来舍,进门就说此屋门向白虎,主破财,我未答言,过后我想彼言不可信,因为有佛菩萨在处,无所不利,然否?(翟孟秋)

  答:阴阳五行生克之术,限于俗凡,佛弟子当遵经语,深信因果。作善虽居凶地,地亦转吉,作不善虽居吉地,地亦转凶。试看自古之奸慝权贵,居住之第,岂有不择吉之理,然至恶贯满盈,仍不免家破人亡,是因果之关系欤?抑地有吉凶欤?

  问:老人在家修法搅扰,致赴寺内挂单修之,若今生不了悟,可生毛带角还否?(潘振邦)

  答:住寺出供养,或自备饮食,如不欠债,何还之有。

  问:父母不识字,日日佛随钟无间断,但我当子弟朝夕课程,愿回向与父母,不知回向何文?(望老师另写一文)(潘振邦)

  答:即将五言八句之回向文,易数位减为四句即可,谨拟如下:“愿以此功德,上报父母恩,尽此一报身,往生极乐国”。

  问:供养地藏以香华,衣服饮食诸“玩具”,供养菩萨用玩具是何意义?(赖栋梁)

  答:凡不属日用生活之品,如一切装饰清供等物,皆可曰玩具,世俗之钟鼎字画金石珠玉皆是也。梵刹之幢幡网轮螺花香皆是也。

  问:是否一切鬼神皆有五通。若然因何不能自度或度他,而要法师(超度)呢?(莫我虚)

  答:神鬼通力,有几种并不一定,且尚有大小之别。要知度之一事,更有超升与出世之不同,然此二者,俱非五通之力所能作到,仍以业力为之主体,恶业堕三途,…

《佛学问答类编 (通问第一之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