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:佛教徒于政治觀,應抱何種之態度爲適?(菲島慧康)
答:佛教徒亦公民一份子耳,對國家效忠,思想純潔,豈有二致。本範圍只談佛理,不涉政治,先生必問,予系信而好古之人,但知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。”及“仁者無敵于天下。”兩句古訓,爲天經地義耳。
問:晚近學佛四衆,凡皈依一師,必蒙賜一法號,且該號例含字派,原來字派,乃世俗之宗譜耳,昔釋尊衆弟子如“憍陳如”“摩诃迦葉”“須跋陀羅”等,均照其原有姓名,並未賜有字派法號也,佛法東來之始,僧伽仍沿俗姓名,後或只依師姓,晉代道安法師,倡導廢俗姓氏,從釋尊姓釋,及漢譯阿含經後,以經中有四河入海。無複河名——等句,遂普遍確定廢棄原姓名矣。當時非但未有字派,而師弟之間,法號亦有襲一字者,如高峰與中峰,是其例也。趙宋以後,字派大興,出家二衆,亦未例外,是則出家後,俗姓已除,重立新譜,不免隨俗合流,欲門戶派系而不日深,奚可得哉!是否屬于無明陋習,應否根本革除?(趙超)
答:此事在昔蕅益大師,已曾言之,而至今未革。從權而論,與經義律旨,並無抵觸關系者,順古從今,似不必執,執則處處障礙矣。爲必反古,豈止此耶?今日僧伽之衣食住,均成诤論,考佛世衣不穿海青,食必乞化,住非寺廟,除此,瑣事尚多,不勝更張矣。竊以在質方面,自當依經,在用方面,只要無傷大體,不妨隨世演變。至雲因此造成門戶,似亦未盡如是,寺人孟子,吳孟子,鄒人孟人,名字本同,豈結爲派系耶?子桑戶孟子反,子琴張,名字各異,何礙其莫逆耶?又疑,屬于無名陋習,習固是也,無明無與也。
問:所謂福報的“天”是指欲界之人天?抑色界天?(羅德彰)
答:統指叁界,因福有別于慧,若是慧者,即超界外矣。
問:衆生煩惱未斷,蒙佛接引到極樂世界時,如前惡習再起作惡,淨土豈不還鬧成五濁惡世?因衆生無始無明都造致六道輪回不息,何況已惡習重重?(李永白)
答:心本不生因境有,諸法緣生,試看極樂之境緣何似?自知此問純是戲論。
問:各宗教皆是勸善,法律所許,信教自由。我想無論學哪一種宗教,皆是學好,但是各宗教互相攻擊,這樣動作,能算善嗎?憑空口勸人學善,自己不善,是不是有點矛盾呢?(花蓮一讀者)
答:各宗教雖皆勸善,佛教自有特質,即了生脫死一著,非他宗教所能徹底,此必深研教義,加以比較方知。若說學好,未指範圍,或系好人欤?果知所測,佛教更不以此爲止。說到攻擊,乃是人事問題,非教義如是,但佛教自古皆是忍受攻擊,並無釁自我開之事。今雖與人爭辯,亦是少數人忍力薄弱,抵抗而已,爲護法計,有不得不然者,矛盾豈在我乎?
問:佛教經典,字也奇怪,文又難懂,現在還守著舊法子,不知改良,所以傳教的力量比不了耶教。在下卻是好意,何不想法把經文翻譯的通俗一點,教人看了明白呢?(花蓮一讀者)
答:俗有俗學,聖有聖學,聖能該俗,俗不能該聖。然非終不能也,必精進求學,自依次第,漸可階升。如世俗學校,而有小學,初中,高中,大專等等,非可躐級者然。或世俗文學,少不通達,即讀孔子之書,亦不能解,況佛經乎?設羨他教經文通俗,聞而易解,此正是不能進入高深之劣根。請看各善堂之寶卷及鸾詩,皆能通俗,皆能勸善,尤其西遊記封神榜等,更覺通俗,亦能警世,與道雲乎哉?至雲書加翻譯,理由極不簡單,有非數語解決,請看江希張所翻之白話四書,謬誤百出,早爲識者诟病,世谛尚然,聖谛可知。
問:大勢至菩薩即是什麼菩薩?哪位菩薩修成功?道場何在?他的任務如何?(陳聖音)
答:十法界四生六凡,皆曾展轉多劫,各個說其已往姓名,經上亦無此全數記載。有者皆悉習聞習知之有數諸尊,然亦只記其有關現果之數生,明乎此則知諸尊,皆悉多劫修來,此處舉一,實恐漏萬,反爲不美。此尊菩薩道場,現在西方極樂世界,與觀世音菩薩,同爲阿彌陀佛之輔弼,以接引衆生往生極樂爲任務。
問:虛空無窮,大千無盡,佛教亦然,而最初始覺者依何而覺,是無始嗎?(李學詩)
答:欲知始覺,必須先知始迷,先生若能了知始迷,則始覺依何而覺,自能了解。最後又提質問,始覺“是無始嗎?”尊意似有疑此爲自相矛盾之處,上不雲乎,知覺必先知迷,區區學淺,僅聞“無明”(迷)有“無始”之說,又聞有本覺之說,細味“本”字,亦含“無始”義,祈合觀之,先生之疑,或可渙然。
問:本是鸾生,今已皈依叁寶做佛弟子,而不去鸾堂是否會受神等譴責?如再去做鸾生是否合皈依之戒條?(陳鍵興)
答:初受叁皈,名曰翻邪叁皈,即改邪歸正之義。佛爲人天師,叁界尊,佛之弟子,誰敢譴責,叁皈之首戒曰“皈依佛,不再皈依天魔外道。”如再去作鸾生,分明違犯皈戒,而失去叁寶弟子之資格矣。
問:專在家裏看經書及念佛是否可以?(陳鍵興)
答:佛法圓融,方便隨緣,焉有不可之理,惟心誠是第一條件,余在其次。
問:學佛爲了什麼?其目的爲何?有佛弟子告訴我,是爲了脫生死,解脫六道輪回,我想這是出世境界,但凡人衆生入世應該做到什麼境界?(還是看破生死,還是生死聽其自然)(紀禹)
答:入世應當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孝悌忠信,不使有缺,此是律己。再進六度四攝,善巧方便,廣度衆生,超到彼岸,此是利他。上舉兩條,皆是學佛入世應爲之道,明乎此,則知出世易而入世難也。再者,解佛理則生死始能看得破,既學佛,則生死不使聽自然。
問:五戒之中邪淫一戒,有佛弟子告訴我,戒邪淫常做親人觀想,自可戒。予是卅幾歲未結婚青年人,又在芸芸衆生工作,外有淫語邪詞之引誘,內有生理上之沖動,何況在這亞熱帶,沒有相當佛學境界的我,雖做親人之觀想,亦不能克製魔障。自知生前業重,請指示方法,尤其難者生理上的抑製。(紀禹)
答:在家人原許結婚正淫,又何必專思邪淫耶?縱不學佛而犯邪淫,亦爲道德法律所不許,更受因果報應之支配,求快于片刻,受苦于千劫,真聰明人,自能抑製。人雲作親人觀,不過方法之一種,此藥不靈,須另換藥,可取五種不淨觀行之,試看如何。(注):五不淨觀爲:一、種子不淨,是身以過去結業爲種,現以父母之精血爲種。二、住處不淨,在母胎不淨之處。叁、自相不淨是身具有九孔,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淨。四、自體不淨,由叁十六種不淨物所合成。五、終竟不淨,此身死竟,埋則成土,蟲啖成糞,火燒則爲灰,究竟推求,無一淨相。
問:請指示幾本佛教持戒方法的書籍及因果神通書籍!(紀禹)
答:初學看戒,有五戒相經箋要一書最易了然。因果書多不能舉,流通佛經之處,諒必皆有,但文白之語不同,此須自己選擇。有“壽康寶鑒”及“欲海回狂”二書,均說犯淫之害尤宜先取讀之,此先生對症之藥也。
問:余自從生病以來,每日常見一些透明之東西在飛繞,且胸中如有東西填壓,不能暢懷,若出聲念佛時尤甚,似有人以手掌施壓一樣,睡夢亦曾夢見有什麼東西手持刀欲刺余,但余急跑躲避,終被刺著背脅,醒方覺筋肉收縮,有時也夢見在食東西,余測不知是餓鬼否?平時常覺心神昏悶,毛孔豎直,且常生驚恐嗔疑之心,如上情形希老居士印證是否鬼繞之病,應該如何卻之?(慧康)
答:雲此固屬病態,然亦恐有夙孽,宜一面覓名醫診治,宜一方求高僧忏悔受戒,至心念佛,普爲回向,當可化戾爲祥。
問:人若睡覺的時候,即不省人事,偶被人呼喚當時,遂即再醒而來,這是何故呢?(何坤茂)
答:人之見聞覺知,一切動作,全賴六根六識互起攀緣,互相聯絡而生,茲以時鍾爲喻,意識如“法條”,前五識如“齒輪時針”等,睡眠如停止“垂擺”而暫息,“法條”之推動能力並未失去,醒來如催動“垂擺”使再行搖,“發條”彈動之力起,而齒輪時針俱起作用矣。此乃俗解,倘後于唯識有所研究,即了真義矣。
問:鬼道乃叁惡道之一,亦即種惡因受惡報之一道,爲何鬼道尚有神通之獲得,而能運用其神通變化,禍福陽上世人,其故安在?(方奮青)
答:雖屬惡道,其報自不一致,如畜生雖屬惡道,尚有麟鳳龜龍之靈。鬼類甚多,屬于四王天者,及鬼道之多財者,多有神通,此有報得者。亦有生理所具者。禍福人間,是其鬼官行權,或報恩怨等。
問:有一友人素以看相爲生,斯友一日來舍,進門就說此屋門向白虎,主破財,我未答言,過後我想彼言不可信,因爲有佛菩薩在處,無所不利,然否?(翟孟秋)
答:陰陽五行生克之術,限于俗凡,佛弟子當遵經語,深信因果。作善雖居凶地,地亦轉吉,作不善雖居吉地,地亦轉凶。試看自古之奸慝權貴,居住之第,豈有不擇吉之理,然至惡貫滿盈,仍不免家破人亡,是因果之關系欤?抑地有吉凶欤?
問:老人在家修法攪擾,致赴寺內挂單修之,若今生不了悟,可生毛帶角還否?(潘振邦)
答:住寺出供養,或自備飲食,如不欠債,何還之有。
問:父母不識字,日日佛隨鍾無間斷,但我當子弟朝夕課程,願回向與父母,不知回向何文?(望老師另寫一文)(潘振邦)
答:即將五言八句之回向文,易數位減爲四句即可,謹擬如下:“願以此功德,上報父母恩,盡此一報身,往生極樂國”。
問:供養地藏以香華,衣服飲食諸“玩具”,供養菩薩用玩具是何意義?(賴棟梁)
答:凡不屬日用生活之品,如一切裝飾清供等物,皆可曰玩具,世俗之鍾鼎字畫金石珠玉皆是也。梵刹之幢幡網輪螺花香皆是也。
問:是否一切鬼神皆有五通。若然因何不能自度或度他,而要法師(超度)呢?(莫我虛)
答:神鬼通力,有幾種並不一定,且尚有大小之別。要知度之一事,更有超升與出世之不同,然此二者,俱非五通之力所能作到,仍以業力爲之主體,惡業墮叁途,…
《佛學問答類編 (通問第一之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