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开悟的众生所具有的觉知全部叫不觉,因为都是建立在对梦幻泡影的不实妄想基础上的。
关于第八识:
第八识是根本心,也叫禅,本识、本觉、如来藏、异熟识、无垢识、阿赖耶识、本来面目、本地风光等等。断除分段生死之前,即小乘的阿罗汉、辟支佛或大乘的七地满心菩萨在证得有余涅槃之前,其第八识都叫阿赖耶识。
阿赖耶,含藏之义,故阿赖耶识也叫含藏识,由于阿赖耶识含藏分段生死的种子过重而有此名。
小乘的阿罗汉、辟支佛或大乘的七地满心菩萨在证得有余涅槃之后,由于已经灭除了分段生死的种子,所以第八识不能再叫阿赖耶识,只能叫作异熟识了。此名其实涵盖阿赖耶识;因为直到成佛以前,第八识中的种子都有异时而熟、异地而熟、变异而熟的特点。
异时而熟的意思是,众生所造善业或恶业的种子,成熟的时间并不是同时,好比一棵果树种下去,要几年以后才能结果;众生所造之善恶业,可能要几个月以后、几年以后,也可能要到下一世或者更多世以后,才渐渐由于因缘成熟而受报。
异地而熟的意思是,造业与受报不在同一地。众生生存的环境共有三界九地。三界即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九地即欲界一地,色界四地(初禅地、二禅地、三禅地、四禅地),无色界四地(空无边处地、识无边处地、无所有处地、非想非非想处地)。比如在欲界修得初禅,下一世可能得生初禅天,受报的时候已经不在欲界地了,而到了初禅地了。
变异而熟的意思是,因和果很复杂,不但有异时、异地而熟的情况,还常常是变异而熟,比如人身造善业,却得到了天身,人身造恶业,却得到了畜生身、饿鬼身甚至地狱身。
为什么有时好人不得好报?或好心不得好报?
首先、人们对好人、好心的概念很模糊。好人的最低标准,应该是受持五戒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因为受持五戒是得人身的基本条件。因此世人所谓的好人、好心未必就真好。比如杀生,宰杀鸡、鸭、鱼、猪、牛、羊等,在世间人看来没什么,自己饲养,杀了吃肉,或招待客人,或卖掉,没什么过错;但在佛教看来,这都是大恶业;因为只要犯了杀生一条,又不懂用忏悔、念佛等法去补救,就一定会失去人身,堕入三恶道去受报。再如好多人从事的职业,都违犯五戒的原则,诸如屠宰、打猎、捕鱼、造杀生器具、造酒、卖酒等等,如此国法允许的合法的职业,自认为有理而造作的恶业,一生中不知有多少,所以,不懂修行的世间人,下一世能够再得人身的机会极其稀少,佛说,得人身者如手中土,而失人身者则如大地土。
其次、一些修行人,其出发点无可非议,但由于入错了门道,跟随了“末法时期,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”的邪师,跟着诽谤佛法僧三宝,或诽谤大乘了义正法,或诽谤讲说正法的出家或在家的菩萨,把毁法当成护法,结果,一生勤苦,却有意无意造下了大恶业,来世必入三恶道受报。
再次、一些人,或由于前世的善根,或由于得遇外道师,或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等,有一点不太平常的小本事,或能知过去事,或能预知未来事,或能看到人的内脏及其病变,或能看见鬼怪神灵等等,就为人卜凶问吉,趋利避祸,除病禳灾等,全然不懂不该干预因果,时间一长,自己身上便发生种种怪事,其实是邪魅入心;不知惊醒,反以为奇特,受人财物或尊敬,久之与鬼魅相应,一朝失去利用价值,鬼魅离身,羸弱昏聩,无能所为,死后必落鬼道。此事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里有很详细的描述。
佛地第八识中的种子,因为已经全部成为最极清净的纯善法种,不会再有任何变异,所以又改名叫无垢识。所以修行的全部过程,就是净化第八识内的染污种子的过程。怎样转化呢?就是要先找到本来清净的、不生不灭的、一切众生皆具的、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的第八识本体——如来藏;就是说要先开悟,然后再转依这个清净本识。只有找到,才谈得到转依;只有转依,才谈得到净化种子。
这个第八识如来藏,有四遍,即遍一切时(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、遍一切地(九地)、遍一切处(十二处)、遍一切界(十八界)。加起来,其实就是遍一切时空,无所不在。为什么?因为时空及时空中的一切万法,本来就是第八识所出生、所住持的。
这个第八识如来藏,祂没有开始,也永远没有消失的时候,甚至没有一刹那停顿不工作的时候,所以祂永远年轻,永远健康,无需看医生,无需吃药;祂灵明不昧,其了知的内涵(根身、器界、种子、七识心行等),恰恰是第六识所不了知的;在第六识中断不行的五种情况(眠熟、闷绝、正死、无想定、灭受想定)下,祂都继续工作,祂永远不累、不睡、不吃、不喝;祂的智能,祂的能力,是本具的,无需学习,也无须保持,永远不会丢失、不会变异。由于众生无明烦恼的覆盖,祂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,但从来也没有失去,如明镜蒙尘,一旦尘垢去除,便立即照天鍳地。
而第六识所了知的,在众生位,也恰恰是第八识所不了知的。所以,颠倒梦想、生死烦恼的是第六识,第八识则没有任何颠倒梦想,没有任何生死烦恼,祂本来就解脱,本来就自在,本来就是天真佛。
但本来佛、天真佛还不是究竟佛、圆满佛,因为只是第八识的本体清净而已,本体中还含有染污的种子。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从有无漏失(漏或漏失,指烦恼,是烦恼的异名)或有为无为(为是作用的意思,有为就是有作用,无为就是无作用)、可以概括为三种法,即有漏有为法,无漏有为法和无漏无为法。世间法都是有漏有为法,后二者是出世间法。所以第八识中含藏的法种,大致也有三种:有漏有为法种,无漏有为法种,无漏无为法种。(注意:既没有“有漏无为法”,也没有这样的种子)
辅导梁武帝学佛的傅大士有首偈子中说:“夜夜抱佛眠,朝朝还共起,起坐镇相随,语默同居止;纤毫不相离,如身影相似,欲识佛去处,只这语声是。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,每个人、每个众生都有一尊天真佛相随,这就是我们的真心——第八识如来藏;平常人由于不知道这个真心,他们所说的真心,其实都是妄心。
我们生生世世,因真心而出生,我们的生命,因真心而存在。因为有真心永不消失,我们才会有下一世;因为有真心保存我们修行的种子,所以我们此世修行的任何功德利益,才都绝对不会丧失,才都功不唐捐。所以我们不必害怕生死,甚至不必害怕隔阴之谜,我们可以生生世世继续不断地学习,继续不断地修行,直至成佛。
有你的佛为你站岗,为你看护,累了,你可以尽管放心去睡觉,不必担心醒不过来;有病,你可以尽管放心去做全麻手术,既可以无痛,也不用担心醒不过来;修禅定,你也不必怕入了定出不来。你的天真佛,祂忠诚无比,永远跟着你,绝不会离弃你,决不会背叛你。即使你死了,祂也不会抛弃你,祂一定会再出生一个你,但祂绝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灵魂。你只是一世又一世“因缘”的聚和;有聚就有散,聚的时候叫生,散的时候就叫死,然而祂却不会死,生生世世,祂永存不灭。这个第八识真心、天真佛,在修行的不同阶段,有不同的名字,所以又叫阿赖耶识、异熟识、无垢识。
我们的心,有无量无边的功能作用,这些功能作用,潜伏在第八识中的时候,就叫做“种子”,种子是比喻的说法;种子活动、起作用的时候,就叫“现行”,也叫“业”。业,按其产生的处所有三种,即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按其性质,也有三种,即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。无记业是大量的,无记就是无法说它是善,还是恶。如我们平常的衣食住行,说写读看,眨眼呼吸等等。
关于第七识:
第七识名叫末那识,在十八界中,叫意根。
十八界:即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
六根是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。
六尘是: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、法尘。
六识是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此六识,以顺序,眼识是第一识,耳识是第二识……意识是第六识。
注意:十八界中有第七识,叫末那识,即意根;但第八识不在十八界中,不被十八界所摄,祂是产生十八界的总根源。十八界都是可生可灭的法,而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法。第七识唯有无余涅槃一种情况可断灭,但毕竟是可以断灭的法,既然可断灭,就并不是常住法。故唯有第八识是真正永恒不灭的常住法。第八识在七地以前叫阿赖耶识,成佛以前都可叫异熟识,成佛后叫无垢识。
一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,以其功能的不同,分为八识:眼识,耳识,鼻识,舌识,身识,意识,末那识,阿赖耶识。识是识别、分别、了别、知道的意思。眼识了别色尘,耳识了别声尘,鼻识了别香尘,舌识了别味尘,身识了别触尘、意识了别法尘。前五识只能各自了别五尘的粗相,或叫总相,而第六识,不但能了别全部五尘的总相,还能了别五尘的细相,或叫别相,以及了别五尘上所生的法尘。其实第六识对前五尘总、别相的了别,也还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的,祂不像前五识一样能直接了别前五尘,但也正是因为祂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的,所以祂不但能了别全部五尘的总相,还能了别五尘的别相。
第七识虽然也是透过五尘上所生的法尘来了别一切的,但祂的了别,既不同于前五识面对面地直接对五尘的总相进行了别,也不同于第六识能作精细的了别, 而是另有特点。
第七识的特点主要有三:恒、审、思量。
恒,指第七识在大乘法中,由于菩萨虽证无余涅槃,而绝不入无余涅槃, 所以,同第八识一样,也是恒常存在,无有灭时,无有间断之…
《佛法初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