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初识

  

  佛法初识

  明证法师讲解

  元渊记录整理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(三称)

 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
  阿弥陀佛!

  南无:读作“拿摩”,皈依的意思。

  :读作“记”,也叫,或偈颂,是一种类似于诗的体裁,一般四句为一偈,每句字数固定,有四字、五字、六字、七字不等。

  开经偈

  是诵经讲法之前,讲听之人共同要诵的一个偈子,传说是武则天所作,即:

  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

  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
  无上:佛法是成佛的方法,没有任何的法是可以超越其上,故叫无上法。

  甚深:佛法浩瀚无量,博大精深,如无边、无底,深广皆不可测量之大海,。

  微妙:成佛之法极其微细、精妙,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体验,是实证之法,从佛祖心中自然流出 。

  

阿弥陀佛:

  阿:无。弥陀:量。佛: 觉。阿弥陀:无量。阿弥陀佛:无量觉。

  阿弥陀佛有另外两个名号:无量光、无量寿。

  

  无量光:

  光:表空间,也表智慧。无量光:表述宇宙,空间无量;也表一切众生皆本来具有无量的智慧,而十方诸佛,已经圆满证得一切智慧。

  

  无量寿:

  寿:表时间,也表寿命。无量寿:表述宇宙,时间无量;也表一切众生皆本来具有无量的寿命,而十方诸佛,已经彻底断除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,成就了最究竟圆满的无量寿。

  众生由于无明,由于妄想执着,由于业力,未能脱离分段生死,只知道极其有限的时空,被有限的时空所局限,本来的无量变成了有量;本具的无量智慧,也没有能充分地开发利用。八地以上的菩萨虽然断除了分段生死,但仍然有不可思议的变异生死。唯佛二死永亡。

  二死:即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。

  分段生死:即凡夫、外道、声闻、缘觉以及七地以前菩萨的生死,因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还没有断尽;初地以上的菩萨虽然能“伏烦恼如阿罗汉”,但为了保留身体,常随佛学,毕竟故意留了一份烦恼以润来生。

  变异生死:八地以上大菩萨的生死,因为还没有成佛,还没有断尽微细烦恼的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的随眠,第八识中的种子还有生灭;但由于已经断尽了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的现行种子,进入无功用行的修道阶段,不必起心动念,自动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具大神通,随众生心而变现身土,自在应现于十方世界,所以也叫不可思议变异生死。

  

  释迦牟尼:

  释迦:寂寞,指佛已经彻底解脱一切粗细烦恼,也指真心之本体本来就无任何烦恼,本来不与任何烦恼相应,本自解脱。

  牟尼:能仁,指佛已获得一切种智,能够慈悲救度一切众生。佛用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, 救度众生脱离六道轮回;用佛菩提,不但度众生解脱,还可进一步引导众生成佛。

  佛教只宣说两条道:解脱道,成佛之道。

  

  :即经典,本义是贯穿,经中所说之义理,一以贯之,无可改易。

  关于空:

  佛法所说的空,有两种。一种叫空相,指世间的万事万物,由多种因缘和合而生,刹那变化,无有停止,最终必灭。一种叫空性,也叫真空,指能够产生万事万物的那个总根源。真空能够产生万事万物,所以真空本身其实并不空。所以佛法所讲的空和凡夫所说的、所想象的空是不一样的。

  

  凡夫所说的空,一是什么也没有。什么也没有的空,其实只是众生的妄想,根本就不存在,那叫断灭空;主张断灭空的观点叫断灭论,正是佛法所批判的。

  二是感觉不到,感觉不到就认为空。如看到杯子里没有东西,就说是空杯子,看到房子里没有人,就说是空房子。其实杯子里虽然没东西,房子里虽然没有人,但还有空气存在。当然,在世间法的范围内,按照习惯,大家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。可是把这种对空的理解用在佛法上,就会大错而特错。

  对佛法所说的空会误解,对佛法所说的有,也会误解。

  

  佛法所说的有

  一叫假有,就是因缘和合所生的万事万物,因为不能长存,只存在一定的时间,而且还不断变化,只是一个过程,必然消失,只是暂时存在的一个假相,所以叫假有。正如镜中花、水中月、梦中境,不能说假相不存在,但决定没有任何真实性。

  二叫妙有,妙有的第一个意思,指能生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空性,祂才是一种真实的有,因为祂能产生万事万物,能住持万事万物;其本身, 其产生、住持万法的功能作用等等,极其微妙,所以叫妙有;

  妙有的第二个意思,祂所产生的万事万物,虽然有生有灭,但生生不已,无有穷尽,不会因为生而增加,也不会因为灭而减少。如一切众生皆能成佛,从无始劫来,虽有无量众生已经成佛,众生界并不因此而减少,佛界也并不因此而增加。正如能量守恒,物质不灭一样,十分微妙。从万事万物本是空性的显现,本是空性的部分功能的角度来看,空性所生的万事万物,也是妙有。

  妙有的第三个意思,指无漏有为法。空性所生、所显的一切法,可分为三种,即有漏有为法、无漏有为法和无漏无为法。前二种是所生法,后一种是所显法。无漏有为法又有两种。

  一是第八识空性如来藏本具的有为功能,虽然众生“日用而不知”,但却时时、处处、事事都在分明显露,祂才是众生身、口、意一切善、恶、无记业行的基础和支持者,若没有祂的微妙作用,众生便不可能有任何作为。

  二是诸佛菩萨及修行者的清净业行。从最常见的念佛,到诸佛菩萨的神通智慧,都有不可思议的微妙作用。如一生作恶多端之人,临终前得遇善知识讲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,忏悔业障,相信这个法门,并发心愿意到那里去生活修行,于阿弥陀佛名号,口中或心中能够十念乃至只有一念,便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,花开见佛悟无生,三不退毕竟成佛。此类妙行,非世间之有为法,乃出世间之有为法,亦属妙有。

  不论有漏有为法还是无漏有为法,皆是有为法;既是有为法,便一定生灭不停,亦是如梦如幻。一切世间、出世间有为之法的相是存在的,但只是有生有灭、变化不停的假相,“有”的存在是物质或精神暂时的聚合,当这种暂时的聚合分散时,“有”的假相就不见了,就成了所谓的“无”,然而在这个时候,“无”其实并不等于原来的“有”的完全消灭,只是又成了另外一种假相。如水被分解,原来的水不见了,变成了氢气和氧气;原来的众生相不见了,通过修行,已经变成了佛相。

  佛法不是医学,但不离医学,而超越医学;佛法不是科学,但不离科学,而超越科学。佛法与各门学科的关系都如此,所以佛法不是世间法,但不离世间法,而超越世间法。世间的一切法,只是现象,而佛法,正是要为众生揭示一切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,是对现象和本质及其微妙关系的体证,是对一切现象中最根本的生命现象的最深广、最真实的表述,是使一切生命能够彻底解放,并发挥其最大潜能的方法,即是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方法。

  佛:佛是觉义,有觉悟、觉者、觉行圆满三义。

  

  觉悟:觉悟就是觉醒,真正从人生的大梦中彻底醒过来。正如梦中人认为梦境一切真实,醒来才知道梦境都是虚假一样,真醒悟的人,就知道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其实都只是假相,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实在性,都不能永久存在,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种过程,只是一个名字;而名字,也还是一个假相,只是暂时使用的一个符号。但是,所有未醒的人都妄想抓住那些根本抓不住的假相,都在做白日梦,都在梦里生活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。

  觉者:就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。觉者有种种不同的层次,最初的层次是证得真见道的七住明心的菩萨,彻底圆满觉悟了的众生,就改名叫佛。

  觉行圆满也是智慧之义,圆满的智慧,即佛的智慧,叫一切种智,其包括阿罗汉、辟支佛的一切智及菩萨的道种智。指修行,主要指福德和智慧两方面,菩萨修行的法门主要是六波罗蜜,简称六度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修其前五度,是修福德,修最后一度,是修智慧。但六度的前五度,也是有般若贯穿的。般若,特指成佛的智慧。

  佛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,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。其中:无。耨多罗:上。三:正。:等。菩提:觉。

  

  三菩提:正觉,即正确的觉悟、正确的智慧,指小乘的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,即解脱的智慧。

  

  三藐三菩提 :正等正觉 ,即菩萨的觉悟与智慧,其觉悟当与佛的觉悟相等,只是还未圆满。菩萨的觉悟与智慧,即道种智。

  

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无上正等正觉,即佛的觉悟,最高、最广、最深,无复其上者,故名无上,乃是最究竟圆满的智慧,即一切种智。

  的意思,在马鸣菩萨的《大乘起信论》里,还有三种说法,即本觉、始觉和不觉:

  

  1:本觉:是凡夫、外道,乃至不回小向大的声闻、缘觉所不了解的“第八识”本身所具有的觉知,是本来就有的觉性,不靠修得,不离修得。

  

  2:始觉:就是通过参禅找到了本觉,开始具有了对这个本觉的正确的认知和体证。就是本觉,就是找,参禅就是找第八识,找到就叫破参,也叫开悟是开示,即佛为众生开发演示佛之知见,是悟入,即众生听闻了佛法,依教奉行,如理作意,如法修行,悟入了佛之知见,开始与佛智相应。开了悟的菩萨就叫始觉菩萨

  

  3:不觉:没…

《佛法初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