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初识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具有足够的信心;

  2、知见,必须熏习有关第八识及其与前七识互动关系的正确知见;

  3、定力,必须在生活、学习、工作的同时,锻炼动中定力;

  4、福德,必须修够感得真善知识的福报,得遇真善知识,有缘随其修学,并在修学过程中,没有太大的逆缘障碍证悟;

  5、无慢,必须对大乘法、对真善知识、对修学正法之团体,无傲慢之心。

  思惑:也叫修惑,即见道以后,进入修道位是要去除的烦恼。

  1、欲界住地烦恼:欲界有贪、嗔、痴、慢四种,大乘加身见、边见,共六种。

  2、色界住地烦恼:色界有贪、痴、慢三种。大乘加身见、边见,共五种。

  3、无色界住地烦恼:无色界有贪、痴、慢三种。大乘加身见、边见,共五种。

  无始无明

  什么是无明?无明就是对无我的真理以及法界实相不了解、不知道,没有智慧的光明。

  

  一念无明,就是不了解、不知道小乘的三法印“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”,即一切万法,刹那变化,没有不变的自我;唯有涅槃,永无烦恼。

  

  无始无明,就是不了解、不知道大乘的一实相印,又名诸法实相印,即一切万法,之所以能生生灭灭,是因为有一个一切万法得以产生的总根源不生不灭,那就是第八识。第八识含藏着无量无边的种子——潜在的功能,所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就能出生并住持一切法。众生无始以来,对此懵然无知,故谓之无始无明。但无始无明并不障碍解脱,只障碍成佛。所以说到十二因缘,就有大小乘之区别。

  二、行:就是身口意三业,或善恶无记三业。由于无明,就不可避免地造作种种业行。众生从无始劫以来,一直就是这样的。活得很盲目、很无奈,全都被无明所推动。无明是造业轮回的原动力,所以断除了无明就能解脱。

  三、识:对这个识,我们要分开来讲。

  1、先说小乘,这个识指六识。上一世种种业行,汇集成一种强大的惯性,死的时候也不甘心死亡,由此出现了中阴身。中阴身的六识延续强大的无明业力,去寻找未来世之父母。一旦投胎,中阴身即灭,六识随之亦灭。引生了一个新的生命,下一世开始了,又有一个全新的六识。

  2、再说大乘,这个识指第八识。上一世种种业行所汇集成的强大的惯性保存在哪里?只有一个地方,就是第八识。因为只有第八识有这个功能,即持种的功能。故第八识也叫持种识。只有这个第八识带着种子入住胎中,才会受孕,形成受精卵。当然,第八识入胎,是因为执行了第七识的入胎指令,跟随第七识而入胎的;而第七识的入胎指令,不仅是因为审查了第六识对未来父母的识别,更因为第七识受制于上一世种种业行所汇集成的强大的惯性——业力。

  四、名色:名,指精神;色,指物质。名色,即身心的和合体,生命最初形成的时候,就指受精卵。受精卵位的心,只有七、八两个识。小乘不说第七识、第八识,说到第七识时,都说意根,所以受精卵位名色之名,就只有意根。在胎中渐渐长成五根,名色之色就具足了。为什么叫名色?因为从入胎到出胎,胎儿经历了一个迅速长成的过程,五蕴或十八界的功能虽然具足了,但并不完善。为区别于出胎以后的五蕴或十八界,所以在胎中,就称其为名色。

  五、六入:六入就是六根已经有了触尘生识的作用,也就是六尘能够入根、入识,十二处、十八界已经基本具足了。这是胎儿大约四个月左右的时候。由于六根触六尘生六识,名色中之名,这时也具足了。虽然具足了,然还非常稚弱,胎儿常处睡眠之中,然亦有睡醒之时,故开始有胎动现象。

  六、触:胎中虽已有触,但所触的六尘境界极其有限,所以这里的触,主要指初出胎以及出胎以后六根对六尘的接触,这个触,贯穿出胎到死之前的全过程。当然也包括五遍行心所的触心所。因为七、八两个识恒存,此触心所也恒存,前六识的触心所,则随其识之生灭而生灭。

  之三义:

  1、根触尘之义,六根之触六尘而生六识。

  2、五遍行心所之触心所,指识触所缘境。

  3、六尘中之触尘,即冷、热、滑、涩、轻、重。

  七、受: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后的受心所。有苦乐舍三受,或苦乐忧喜舍五受之别。

  八、爱:所有的众生皆避苦求乐,对乐受的追求,就是贪爱。贪爱觉知心、作主心之自我,贪爱了知六尘万法之境界。

  九、取:对自己乐受的追求和贪爱,是众生生存的强大动力,由此而努力执取一切六尘境界,为此不辞千辛万苦,可以付出任何代价,甚至生命。

  :有和行,其实是说同一件事,就是指造业。二者的不同之处,在于行支强调过程,而有支强调结果。过程是指造作身口意之善恶业(十二因缘不说无记业,因为无记业不感果),结果是说造业以后,业种就完好地被保存了下来,形成了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感果力量,就一定会“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;因缘际遇时,果报还自受”,或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;时候一到,一切都报”。

  十一、生:由于强大的业力——有,就无可避免地又要投胎,又有了下一生,如此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无有穷尽。唯有两条道路可以彻底了断生死,不再出生。一条就是小乘的解脱道,证得阿罗汉,入无余涅槃;另一条就是成佛之道,证得菩萨八地,现世证得无余涅槃而不入无余涅槃;有意生身,有大神通故,永断分段生死,随缘化现,利益众生,无有穷尽。

  十二、老死:有生就有老,有老必有死。众生就这样循环往复,在六道中头出头没,受苦无穷。究其总根源,端在无明。故欲拔其苦根,必先断其我见。我见一断,便可进断我执,长者最多七次人天往返,短者勇猛精进,当生便可证得阿罗汉,永脱分段生死。

  惑业苦:惑,也是烦恼的异名。佛说十二因缘,主要显示有情流转生死,并没有主宰、自在、常住的我体,没有外道所说的作者、受者,唯是烦恼、业行、苦果的相依、循环的因缘相续而已。因惑造业,因业受苦。佛在缘起经中说:“依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所谓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处,六处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,起愁、叹、苦、忧、恼,是名纯大苦蕴集。”

  十二因缘(十二有支)有顺观、逆观两种观法。

  我们先来看逆观十二因缘

  “生死何从、何缘而有?”即以智慧观察所由:“从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缘;生从有起,有是生缘;有从取起,取是有缘;取从爱起,爱是取缘;爱从受起,受是爱缘;受从触起,触是受缘;触从六入起,六入是触缘;六入从名色起,名色是六入缘;名色从识起,识是名色缘;识从行起,行是识缘;行从痴起,痴是行缘;是为缘痴有行,缘行有识,缘识有名色,缘名色有六入,缘六入有触,缘触有受,缘受有爱,缘爱有取,缘取有有,缘有有生,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。此苦盛阴,缘生而有,是为苦集。”(注:痴,即无明)

  略释:

  1、老死缘生:既有生死,则知必有一能令有情生死之根由,是故毗婆尸菩萨如是探究:“随于儿时出之缘故,后来便有;若无出生,则无后来之老与死,是故出生即是老死之因缘。”

  2、生缘有:出则是由于前世搜集了许多后种子而引起的,是故前世所搜集之后有种子即是此世出生之因缘;既无前世所搜集之后有种子,则无此世之出生。

  3、有缘取:前世之后种子,则是因为觉知心对六尘法了了分明,即是摄种种法;若前世之觉知心不时时了知及执取种种六尘法认以为实,则不至于搜集种种后有种子。是故,取六尘——于六尘境了了分明的了知——即是取受后有种子的因缘;取自己——欲使灵知心自己了了分明的存在不灭——即是取受后有种子之无明因缘。

  4、取缘爱之现象产生的原因,则是由于乐了知六尘中之种种法,也爱乐觉知心、作主心之自己,希望自己可以永续恒存,是故生起取六尘、取我之现象与心态;若不爱乐了了分明而知六尘万法之境界,若不爱乐觉知心、作主心之自己,则不会有取;若对六尘及自我无所爱贪之时,则不生,是故,爱是取之因缘。

  5、爱缘受:爱乐自己、爱乐六尘之情则是从而起,由有顺境之受,故生贪着;乃至由于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之爱乐与贪着,随之而生。若无受者,则爱乐不生,取亦随之而灭。然而众生愚痴,不知受之虚妄,是故因受而生爱乐,不愿弃舍三受、五受,是故意识的受心所有法即是爱之出生因缘。

  6、受缘触:苦、乐、舍等三受之出生,则是由而起,因眼识之触美色、耳识之触美声……身识之触细滑柔软,乃至意识之触顺境而生乐受等,莫不由六识之触六尘而生;若无意识之触心所有法,则亦无受;是故,触是受之因缘。

  7、触缘六入之现象出生,则是因于六入而起;若无六尘入于心中与六识相触,则无触之一法,是故六入为触之因缘。若欲灭触者,则当灭除六尘之入,已灭六尘之入,则无六识之触心所存在,触则灭;触灭则受灭,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灭,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俱灭,成就二乘涅槃。

  8、六入缘名色六入则是由而生起者,由有眼根摄取色尘,故有色入……由有身根摄取触尘、乃至由有意根摄取法尘,故有六入。由有六入故有六识心之触六尘,如是引生来世的名色,由有六入,是故流转生死。若无六入者,则无触、受、爱等法,则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。色者谓五色根及五尘;名者谓以色身五根为缘,辗转而有意识之受心所一定会产生的受阴(三受或五受)、想阴(一念未生时…

《佛法初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