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初识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之了知性)、行阴(觉知心了知之过程)、识阴(意根与眼等六识)。若无名与色,则六尘不入于心中;六尘既不入心中,则六入不复存在;故知名与色即是六入出生之因缘。

  五蕴也叫五阴,蕴是集聚义,因缘和合而有蕴集;阴是覆盖义,不知蕴集就是生,有生必有灭,不常住,执以为实,因而覆盖小乘所说的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以及大乘所说的真如佛性的真理,使众生迷惑颠倒,轮回生死,不能解脱和成佛。

  9、名色缘识之现起运作,则是依于意根意而生起;若无意根意识所统领之识别性、了知性、思量作主性,则受、想、行阴悉皆消失不存;则意识等心永远不能现行,则色身便将坏灭,则受想行阴亦将随识阴而坏(植物人之意识并非消灭,唯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。是故植物人亦有睡眠及非睡眠时之差别不同;若意识永不能现起,则意根必会舍寿而入中阴阶段,则应无植物人生活于人间受苦)。是故,色身之生起与存在,是以意识意根能现行运作为其所缘;若意识意根不能再行现起,则不能有受想行阴,则必导致舍报而坏名色;是故说意识等六识之觉知与了别等熏习,即是名与色之因缘,故说名色从识起,说识阴是名色之因缘。

  10、识缘行:此世意根与意则以往世之支为因缘,若无往世之身行、口行、意行等行阴所造作之善恶业而成立行支,以及好乐世法之熏习,则无此世之名与色,则此世六识不至于再出生;此世六识不再出生者,则无后世之名与色,则无六入、触、受等,则无生死轮转。是故,往世造作的一切善恶业行之有支,乃是此世五阴名色生起之因缘,故有此世之六识身。

  11、行缘无明支生起之因缘,则是无明(即痴);由无明故,不能令意识意根自愿永远消失,不能令意识意根不执着我所,是故意识意根生起之后便有种种善恶行支之造作;是故意识等心有行支之造作者,乃是由于无明所致。

  12、无明者,谓众生不能理解了知意根与意识觉知心之虚妄不实,不能了解六尘万法之虚妄不实,执为实有;为众生不能解知处处作主之意根虚妄不实,以为意根实有不坏;为众生不能解知想阴虚妄,以为无念而能了知六尘之觉知心真实不虚,不知道了知性、直觉性就是想阴,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有者;亦谓众生不能解了三受五受虚妄,不能解了身行、口行、意行之虚妄,以为实有不虚,是故生执;更谓众生对五阴中之十八界法,不能如实解了其虚妄,以为十八界法中之某一法、某二法真实不虚,以为五阴之自己实有不坏。如是种种误认而执著者,皆是无明。

  下面再看顺观十二因缘(十二有支)

  1、无明缘行:由有如是无明故,缘于如是无明,而有六识心造作种种善、恶等有记业之支。

  2、行缘识:缘于, 行支之善恶业故,便有业种必须转入来世报偿,亦有不愿六识灭失之心行不断,便致中阴阶段之六识觉知心不愿使自己灭失,便致重新受生而有来世之六心复现。

  3、识缘名色:由意识等六希望来世复现之势力而入胎故,便有恒审思量之意根,促使来世之名与色从如来藏识中再度出生;色身之五色根具足时,来世之意识等六心便又出生现行运作,具足了,便有六识之心行,便有六识心之想阴——觉知性——现前,便有识阴出现,是名缘识有名色。

  4、名色缘六入:由有七识心的与五色根的,则色入、声入……乃至法入便又出现,故说缘于名色故而有六入

  5、六入缘触:由有六入故,则有;六入是触之因缘故。

  6、触缘受:由有故则有受,苦乐舍随即出生。

  7、受缘爱:由有故,便有贪。

  8、爱缘取:由有贪故,便有,便时时而欲了别万法,不欲处于无所了别之境界中,是名取支。

  9、取缘有:缘于支故,便产生后之种子,死后再因后有之种子而入胎之势力便增长焉。

  10、有缘生:缘于后种子势力故,则复受生入胎,则有

  11、生缘老死:缘于故,则有忧悲苦恼等。

  12、如是谓为苦盛阴缘于生而有。如是受生之因缘,即是苦集谛之正义,此即是顺观十二因缘观也。

  如上所说因缘观,纯依二乘解脱道而说,非依大乘解脱道而说十二因缘之正观——不是依十因缘本识的内容而作十二因缘观——非依成佛前所修一切种智而观。

  

  :共有二十八重,其中欲界六重,色界十八重,无色界四重。

  一、欲界天(共六重):

  四天王天、忉力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。

  二、色界天(共十八重):

  1、初禅天: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。

  2、二禅天: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光音天。

  3、三禅天: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。

  4、四禅天:无云天、福生天、广果天、无想天(无想天在四禅中是一个错误的岔道,误认为灭了意识就能证无余涅槃)、(下面五重也叫五净居天,是已经证了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)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见天、善现天、色究竟天(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涅槃后,仍在此色界的最高顶——色究竟天,以圆满报身为地上菩萨讲一切种智的成佛之道)。

  三、无色界天(共四重):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想非非想处天。

  大乘成佛之道的修行次第:共五十二个,可以分成七个大层次。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。为好记,说“信住行向地等妙”。

  大乘五位:此五十二个次第又可以建立为五个阶段,经三大阿僧祇劫:

  第一大阿僧祇劫

  一、资粮位:从初信,到第五住。其中从初住到第五住,外门分别修前五度,即初住重点修布施,二住重点修持戒,三住重点修忍辱,四住重点修精进,五住重点修禅定,累积见道资粮。

  二、加行位:第六住。重点外门修般若。见道前要加修四个法,叫四加行,即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。

  为什么叫外门? 因为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之门。什么时候算是入了大乘之门?从第七住真见道位以后。六度(即六波罗蜜)是大乘菩萨修成佛之道的主法,但修六度有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层次。从初信位开始到第六住,都是外门修六度,而从第七住开始到第十回向,都是内门修六度。从初地开始到十地,仍然是修六度,只不过更深更广罢了,所以六度增广为十度,即第六般若度,又开为五度:六地重点修般若波罗蜜多,七地重点修方便波罗蜜多,八地重点修愿波罗蜜多,九地重点修力波罗蜜多,十地重点修智波罗蜜多。

  所以十度就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愿、力、智。

  三、见道位:见道即开悟,因为见到了众生修行成佛的道路。从第七住,到初地的入地心(每一地又分入地心、住地心、满地心三个阶段)。又分真见道与相见道两种。

  1、真见道:第七住。开始真正见到了成佛的道路。开始下品转识成智。

  2、相见道:从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。熏习百法名门,圆满下品转识成智。悟后起修,渐伏分段生死烦恼的现行,到了初地的入地心,则可伏烦恼如阿罗汉,就是说,不会再起分段生死烦恼的现行了,但分段生死烦恼的种子要到七地满心时才彻底断除。

  第二大阿僧祇劫

  四、修道位:从初地的住地心,一直到等觉。此位又分两大阶段。

  1、从初地的住地心,到第七地的满地心。断除了分段生死的现行及种子。圆满中品转识成智。

  第三大阿僧祇劫

  2、从八地的入地心,到等觉。断除变异生死的现行及种子。圆满上品转识成智。

  五、究竟位:妙觉。示现受生人间,断尽五住地无明一切烦恼,二死永亡,成就四种涅槃,四智圆明,成究竟佛。

  五住地无明烦恼:即见一处住地烦恼、欲界住地烦恼、色界住地烦恼、无色界住地烦恼(以上四种统称一念无明住地烦恼)、无始无明住地烦恼。

  二死:即分段生死、变异生死。

  转识成智:即转八识成四智。

  整个修行的过程即是转识成智的过程。但在成佛之前,全部都只是转六、七两个识,而且要依靠第六识来帮助转第七识,故说,六七因中转,五八果上圆。所以修行,主要是修第六识,主要靠第六识来修。那些要灭除第六识、或使第六识长期处于一念不生状态的说法和做法,是错误的。

  1、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。此成佛时最后转,六七八识转后方转。

  2、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。真见道时开始下品转,不见道则不可能转。

  3、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。真见道时开始和意识同时下品转,不见道也不可能转。

  4、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。此成佛时先转。

  止观

  止观是贯穿全部修行过程的一个很具体的方法。虽然方法是一个,但具体修的时候,其内涵就有所区别。修定的止观和修慧的止观有所不同,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。正确的修法是止观双运、定慧等持。

  一、修定的止观:止,停止第六识的散动;观:集中第六识,专注于所修法门中应该观想的目标。由此我们发现,修止,实际是要用观的方法才能达到止的目的;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的散动,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观想,所以叫止观双运

  人有两个大毛病,一是散乱,二是昏沉,而止观,正是对治这两大毛病的法宝。散乱,就是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;昏沉,就是发困,想睡觉,不能清醒地思维。

  修止观,先要发一个决定心,每天定时定课,不可更改;然后选定一个法门,一门深入,也不可更改。法门一旦确定,就要了解此法门的具体内容、次第,顺序而修,不要跳越。

  二、修慧的止观:

  (一)先说小乘。小乘的主要方法…

《佛法初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