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四念住(也叫四念处)观和十二因缘观,都是针对世间法来进行观察的,以此止息对身心世间的贪恋和执着。
1、身念住:观身不净。
2、受念住:观受是苦。
3、心念住:观心无常。
4、法念住:观法无我。
(二)再说大乘。大乘的主要方法有五位百法。对三科法要(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)及十二因缘的观察,更加深细。不仅针对世间法来观察,更重要的是针对产生世间万法的总根源——第八识如来藏进行观察。观察祂的体、性、用、相,及其与前七识的互动关系,如何与前七识和合而辗转出生世间万法。
第八识的体、性、用、相:
(一)体:绝言离相,湛寂常恒,灵明觉照,万物之宗。
(二)性:也叫体性,即这个本体的中道特性,《心经》中所谓“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”。但这只是祂的总体性、根本体性。若论细微,则有无量。
(三)用:总用即能生万法,能持万法。别用无量,如持种、持身,了根身、器界、种子、七识心行等等,
(四)相:有三相,即自相、果相、因相。
1、自相:即阿赖耶识,有能藏、所藏、执藏三义。能藏即能含藏诸法的种子;所藏即种子;执藏即恒被第七识执为自内我。
2、果相:即异熟识,能引生异时、异地、变异之异熟果故。
3、因相:即种子识,执持一切种子不失、不坏、不变。
第八识的四种了知:这四种了知,恰恰是前七识所不能了知的,而且对生命极其重要,须臾不可离。这是生命最深层的秘密,唯佛与佛乃能穷尽。
一、了根身,刹那了知身体的一切粗细变化,并实时作出相应的反应。
二、了器界,刹那了知生存环境的粗细变化,并实时作出相应的反应。
三、了种子,了知所有种子的全部功能差别,并实时流注相应的种子。
四、了七识心行,了知前七识的任何起心动念,实时流注相应的种子。
大脑是什么?是五胜义根的集合体。
下面继续讲《心经》。
○无苦集灭道:就是说,站在第八识本体的角度来说,也谈不上声闻所修的四谛法。为什么?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整体,从来就没有生,也没有死,说什么解脱与不解脱呢?只因为众生不懂这个道理,不得不说一个方便法门,令其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破除烦恼,得证解脱。
四谛:谛,是真理。四谛即四种真理,显示世间、出世间的二重因果,全称叫苦谛、苦集谛、苦灭谛、苦灭道谛,是声闻修行的核心法门。大乘也有四谛法,其内涵和修法又有所不同。大乘法包含全部的小乘法,每一个法的内涵与具体修法更加深广。
(一)苦谛:苦是果,是众生所受的果报,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观察的。苦,有三苦、八苦等分类的不同。前面我们已说过三苦,即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这里说八苦,即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。观苦谛,修四行相: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
八苦:
1、生苦:住胎中处于生藏下,熟藏上,狭窄如牢笼,无奈如囚犯;出胎时,如两山挤压,几乎窒息;出胎后,风吹如针刺,触处如刀割。生苦是余七苦之所依,有生才有余苦故。
2、老苦:生下来就一直走向死亡,没有停止过,这个过程就是老。渐渐色相、气力、根用皆损减,鸡皮鹤发,眼花耳聋,弯腰驼背,令身心受苦。
3、病苦:四大不调,众病发生。地大不调,僵硬沉重;水大不调,虚浮肿胖;火大不调,蒸热高烧;风大不调,疼痛颤抖。除此之外,还有种种天灾人祸造成的疾病,令病人生不如死。
4、死苦:色身变坏,或外缘逼迫,牵肠挂肚,不欲离去,又不得不去;前路茫茫,不知去处,惊慌恐惧,四顾无人。四大分离,如风刀解体,似生龟脱壳,极难忍受,又不得不受。
5、怨憎会苦:不是冤家不聚头,有怨的常在一个屋檐下,有恨的偏偏不能远离,本来看似好事,到头来却是一场骗局。任你对他千般好,也买不回那副铁心肠,结果爱变为恨,因恨结仇,来世又聚在一起,名为怨憎会。
6、爱别离苦:相爱终有别,越是相爱,离别时越苦。永别固苦,思念更苦。爱又爱不成,恨又恨不得,拿不起来放不下,远也不是,近也不是,爱中千种辛苦,万般无奈,究竟为什么?
7、求不得苦:不如意事常八九,遂人愿者唯一二。人心不足蛇吞象,欲壑难填无底洞。人无百年寿,常怀万年忧。到头来,成功又如何?永远不满足,永远是穷汉。
8、五阴炽盛苦:色蕴炽盛,即色身强壮,必然雄心勃发,自讨苦吃;受蕴炽盛,即情感热烈,必然常受感情的煎熬;想蕴炽盛,必然妄想纷飞,在幻境中游弋,精神恍惚;行蕴炽盛,必然争强好胜,死拚活打,早早耗尽精力,苟延残喘;识蕴炽盛,必然才华横溢,不知收敛,遭人嫉恨,多有不测。其实五蕴刹那潜流变坏,实为大苦聚。
(二)苦集谛:集是招集义,即指感招集起苦果的原因,包括一切烦恼的种子及其现行。但佛在经中,随最胜义,说爱为集谛。因为爱是流转生死最胜的染污法。爱,就是对三界的贪,由贪所系故,不厌离三界;由不厌离故,广行不善,由此不善业,能招未来之苦果,与苦相应故,因果不爽故。观集谛,修四行相:因、集、生、缘。
(三)苦灭谛:灭是灭尽义,即择灭无为,由无漏智慧的拣择力,灭尽惑、业、苦三种雑染法,证得净妙安稳的寂灭果。灭谛体性就是断尽烦恼,绝诸戏论,入于涅槃。小乘入于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,大乘虽得证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,而不入无余涅槃,继续进修成佛,究竟证得无住处涅槃。观灭谛,修四行相:灭、静、妙、离。
(四)苦灭道谛:道是能通义,即指得证灭果的因。道,为涅槃路;由道,能够通往涅槃城故。有正道、助道。正道,在小乘,广义即全部解脱道,狭义指八正道(正见、正念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定);在大乘,广义即全部成佛之道,通于五位(资粮位、加行位、见道位、修道位、究竟位),狭义指六度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)、四摄(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)。助道,即四加行(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)。观道谛,修四行相:道、如、行、出。
四加行,也叫四善根:
佛法中之加行者,谓“伏、除”二取,证得暖法、顶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。此四法,总名“顺抉择分”。这是一切种智中所立见道位之前,为求大乘见道而建立之法,于唯识五位中,名为加行位所证之四种法。这四种法,是大乘行者,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多、广修六波罗蜜多,广修六度万行满足者,为进修见道智慧乃至初地道种智,为证解脱果而不取涅槃,进修佛果所修的四种加行之法。
四加行依四寻思、四如实智之观行而立。四寻思,即行者寻思“名、名义、名义自性、名义自性差别”四法,皆假有实无。
1、暖法:初得圣道火的前相,犹如钻木取火,暖气是火的前相,能具足观修苦集灭道十六行相。若得暖法,虽有退断善根、造无间业、堕恶趣等,而无久流转,必至涅槃。
现观:“若离能取之识——意识及前五识——则无名、名义、名义自性、名义自性差别之四法;而此四法所依之能取识亦非真实有”。如此现前观察,发起“明得定”而发“下寻思”,现观所取空,建立此位寻思之果为“暖位”。
2、顶法:修习暖法,其观智由下品转成中品,中品转成上品,到最极成满时,有殊胜善根升起,名为顶法。若得顶法,虽有退等,而增毕竟不退善根,定位不起邪见。
再作寻思而发起“上寻思”,现观“名、名义、名义自性、名义自性差别”诸法都是六识所变,所以一切所取诸法(六尘万法)皆是假名施设,绝非实有;若无前六识,则无万法现前而可亲触。如此现观,乃依“上寻思”而现观“所取一切法空”,即此现观立为“顶”位,此是世间之“顶”法故。
3、忍法:修习顶法,其观智由下品转成中品,中品转成上品,到最极成满时,有殊胜善根升起,名为忍法。若得忍法,虽命终舍,住异生位,而增无退,不造无间,不堕恶趣。
依顶位之智,于“一切法皆无所取”已能印定;复依“下如实智”而观察能取非实——了知“能取”万法之觉知心(意识)非实、心顺乐之而能安忍。如是印前“所取非有”,顺乐后观之“能取不实”,说名证得“印顺忍”,是名“忍”法,“下如实智”具足。
4、世第一法:从上品忍,无间引生最殊胜的善根,名世第一法。此位善根仍是有漏,故名世间;但在世间善法中,已至极顶,引圣道生,最极殊胜,故名第一。若得世第一法,虽住异生位,必定能够趣入见道。
证印顺忍后,印定“所取空”、顺乐“能取空”,复作观行而发起“上如实智”;依上如实智而不退没,如是心心无间——不曾起心怀疑自己现前观察所证之“能取、所取俱空”——双印能取、所取俱空。从此以后,心心无间,不久后必入见道位——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慧——或入第七住位、或入十行、十回向位,乃至入初地等。以此“双印能取、所取空”,将来必入大乘见道故,说此位乃是世间第一无上之法,故名「世第一法」。
苦集灭道十六行相:
1、苦谛四相:一无常、二苦、三空、四无我。待众缘故无常,逼迫性故苦,违我所见故空,违我见故无我。
2、集谛四相:一因、二集、三生、四缘。如种理故因(如种子能生芽的道理,所以种子叫作芽的因),等现理故集(由因与果的力量相等,因能现果,所以,因就叫集),相续理故生(只有这些因种不断现行,也才能使果相续出生),成办理故缘(必须由这些种子作为重要的缘,才能令果成办)。
3、灭谛四相:一灭、二静、三妙、四离。诸蕴尽故灭,三火(贪嗔痴如火烧灼众生)息故静…
《佛法初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