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初识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 ,无众患故妙,脱众灾故离。

  4、道谛四相:一道、二如、三行、四出。通行义故道,其正理故如,正趣向故行,能永超故出。

  八正道

  (一)正见:也叫正知见,即由正确的了知而获得的正确的见解,相当于人们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。但即使是世间法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,在佛法看来,也大有问题。为什么?因为不符合法印。在佛法里,知见与修为是否正确,有“法印”来鉴别。小乘有三法印,即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;大乘有一实相印。合大小乘之法印,则称之为四法印。小乘正见的核心是无我,大乘正见的核心是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,皆能成佛。

  三法印

  1、诸行无常:行是造作迁流义。一切有为诸法皆与生、异、灭三相相应,无时不在迁流变动,所以谓之为行。常是恒时固实不变义,而在有为法上没有这种恒实义,所以无常。因此一切有为法的存在,当体就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灭法,无论是物质的色法,还是精神的心法,都只是刹那迁流相续的幻相而已,终归幻灭,所以说诸行无常,是为第一法印。

  2、诸法无我:所谓我,当有实存、主宰、自在三义。然而一切有为法,都是缘生缘灭,并没有一个长存不变的自我,无主宰,不自在,根本找不到符合此三义的实体。所以若不能证知无我,烦恼绝不能断,生死绝不能了。因此佛以亲证诸法无我的真实相,印定我体没有,而说诸法无我,使众生悟得我空,引生无我的智慧,破除生死的根本,是为第二法印。

  3、涅槃寂静:涅槃的种类很多,含义很广,这里指由智慧的拣择力而证得的择灭无为,即无余涅槃。无余涅槃是已灭除一切烦恼痛苦,无为清凉,安然自在,体相寂静,永久安稳,净妙无扰的境界。唯有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静无扰的境界,是为第三法印。

  一实相印:又名诸法实相印。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,一实相,就是这个实相只有一个,是唯一的,其余的都不是。印,即印契。一切大乘经典,一切讲经说法,皆以此唯一实相印来印证其是否为佛说,是否正确。外道不能雑,天魔不能破。符合此印者,即是佛说;不符合此印者,则是魔说。一实相印,即诸法圆满真实的理体,离言诠、绝对待,平等一味,无二无别,远离一切虚妄之相。佛以一实相为依,随顺众生的根器,横说竖说、浅说深说、广说略说,演出无量的教法,最终都为了引导众生悟入实相。

  实相:所有的法中,只有一个法是本有的,不生不灭的,那就是第八识,只有祂是实相。此实相有众多名字,如禅、空、空性、真空、妙有、无我、一乘、中道、真如、佛性、菩提、涅槃、本体、法身、法界、法性、如来、天真佛、如来藏、种子识、持种识、异熟识、无垢识、圆成实、胜义谛、阿赖耶识等等。依于此实相而言,一切由此实相而生而灭之法,在本质上,其实也是不生不灭的。

 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

  一般来说,都认为三法印是小乘的所观理,实际上,三法印是大小乘的共修法门。因为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都必须观修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,才能发起解脱生死的出离心,进而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,以期证得圆满的无上大涅槃而成佛。究实而论,大乘的一实相印,正是小乘三法印之究竟所依,三法印无非是一实相印之分别运用而已。故三印与一印,并不相违。有为法无常,念念生灭,皆属因缘暂时和合现起的假相,无有自在;无有自在故无我;无常无我故,心无所著,涅槃寂静;涅槃无相,无相即是实相,实相无相无不相。

  (二)正思维:即如理作意,如法思维。正思维建立在听闻正法上,以正见、正念为基础。否则,以自己的妄想去揣测如来正法,所得之结论,往往恰恰与佛所说之真实义相反。所以只有正思维才能远离颠倒梦想。

  (三)正语:有了前三者,说出来的话才会正确。正语远离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。妄语是不如实语,如实语是符合四法印的话;两舌是挑拨离间语;恶口是粗暴语;绮语是不庄重语。

  (四)正业:业是造作,有身口意三方面。以上正见、正念、正思维属于正确的意业,而正语属于正确的口业,那么,这里的正业,就指正确的身业,即正确的所作所为。最起码的有三条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。而最主要的就是修行正法。

  (五)正命:正命指维持生命的正当职业。最起码的是不做违反五戒的职业,尽量远离与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饮酒有关的行业。如不要制作、贩卖杀人武器,杀生器具;不要造酒、卖酒、贩毒等等。在佛法中,特别强调不可以看相、看星座、算卦、占卜吉凶,因为很容易犯妄语或干预他人因果的过失。说错了是妄语,没说错就一定干预因果。(但怎么能保证不错呢?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老人想出家,那些大阿罗汉观察他在八万大劫内都没有善根,都不收他。但佛收了,因为佛观察他在八万大劫以前,有一次遇到了一只老虎,情急之中一面上树,一面喊过一声“南无佛”。连有大神通的大阿罗汉们都错了。我们有什么本事呢?)

  (六)正精进:前六条都正确的话,就应该勇猛精进去修行正法,把祂落实在生活、学习、工作之中。什么叫精进?精,是不雑,要排除闲杂事,一门深入;进,是不退,不犹疑、不彷徨,勇往直前。精进的反面是懈怠、放逸。

  (七)正念:由于精进修行 ,1、不失正确的念头,起心动念不偏邪。正念来自正知见,正知见则来自听闻正法,听闻正法则要跟随真善知识。2、念心所的功能,对所学正法铭记不忘,清晰明了。

  (八)正定:有以上七项为前提,才有可能修定而得定。正定不只是禅定的意思,更重要的是把身心定在修习正法上,佛法中的禅定,都是为了辅助智慧的,因为单纯的禅定功夫,只是世间法,不能帮助众生解脱、成佛。小乘的正定,定在三法印上;大乘的正定,定在一实相印上。这才是正定的真义。

  六度:就是六种波罗蜜多,如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。

  1、布施:对治贪心,培养福报。有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三种。财施就是用自己的钱财来供养三宝,做慈善事业,或帮助他人;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或接引、帮助他人学佛;无畏施就是使他人能够无所畏惧地修学和弘扬正法。

  2、持戒:对治毁犯,慎护根门。有五戒、六戒、八戒、沙弥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在家菩萨戒、出家菩萨戒等,可总摄为三大类,即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摄律仪戒就是诸恶莫作,对自己、对众生、对佛法有损害的事都不做;摄善法戒就是对自己、对众生、对佛法有增益的事都要做;饶益有情戒就是修行正法、护持正法、弘扬正法,从根本上利益众生。

  3、忍辱:对治嗔恨,培养慈悲。有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三种。生忍就是能够忍于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的真理,因此与人无诤,安然随顺;法忍就是忍于诸法无生无灭的真理,与正法无诤,安然随顺;无生法忍就是确实证得诸法本自无生无灭的甚深真理,与佛无诤,安然随顺。

  4、精进:对治懈怠,培养勇猛。有断精进、修精进、求化精进三种。断精进就是在断除分段生死方面不雑不退; 修精进就是在修学一切种智,进断变异生死方面不雑不退;求化精进就是在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方面不雑不退。

  5、禅定:对治散乱,培养定力。有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乱、理一心不乱三种。功夫成片就是一门深入,不杂用心,在任何时间地点,做任何事情中,都能不离本修法门;事一心不乱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变成了本修法门,生活和修行已经融为一体;理一心不乱就是生活修行已经都和佛法的正理融为一体,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已经都成了佛法正理的自然流露。

  6、般若:对治愚痴,培养智慧。有生空智、法空智、一切智智三种。生空智就是解脱的智慧;法空智就是成佛的智慧;一切智智就是佛的究竟圆满的智慧。或者说,一切智就是下品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;法空智就是中品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;一切智智就是上品的妙观察智、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。

  四摄:是菩萨摄化众生时所用的四种善巧方便。六度法,自利与利他兼顾;四摄法,则纯属利他。

  1、布施: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,对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,使众生愿意亲近,随缘度化,为其种善根,为其作表率。

  2、爱语:以温和慈爱的语言令有缘众生生欢喜心,使众生愿意亲近,随缘度化,为其种善根,为其作表率。

  3、利行:以纯粹利他的行为如修路架桥、解危救难,乃至不惜丧财失命,使众生愿意亲近,随缘度化,为其种善根,为其作表率。

  4、同事:与上至国王、下至乞丐的各种人,平等相处,共同做事,使众生愿意亲近,随缘度化,为其种善根,为其作表率。

  《心经》的下一句

  ○无智亦无得:就是说,站在第八识本体的角度来说,也谈不上菩萨所修的智、得之法。智,就是指菩萨所修的六般若波罗蜜、转八识成四智等法。得,就是要成佛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我们的真心,本来具足圆满一切功德,所以,即使是我们通过修行得来的任何福德、智慧,其实还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,因此我们既不会有任何损失,也不会有任何所得。

 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迹;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,皆本来不生不灭,是奇迹中之奇迹;而一切众生皆可成佛,皆必成佛,无量众生已经成佛,则是最大的奇迹;学佛就是学习如何成佛,就是学习做佛,我们正在学佛,我们也能成佛,我们一定成佛,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人生最伟大的事业,当全力以赴。

  ○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以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:因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所得,所以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如实观照,心里就没有任何…

《佛法初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