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初識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,無衆患故妙,脫衆災故離。

  4、道谛四相:一道、二如、叁行、四出。通行義故道,其正理故如,正趣向故行,能永超故出。

  八正道

  (一)正見:也叫正知見,即由正確的了知而獲得的正確的見解,相當于人們所說的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。但即使是世間法裏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,在佛法看來,也大有問題。爲什麼?因爲不符合法印。在佛法裏,知見與修爲是否正確,有“法印”來鑒別。小乘有叁法印,即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;大乘有一實相印。合大小乘之法印,則稱之爲四法印。小乘正見的核心是無我,大乘正見的核心是一切衆生皆有真如佛性,皆能成佛。

  叁法印

  1、諸行無常:行是造作遷流義。一切有爲諸法皆與生、異、滅叁相相應,無時不在遷流變動,所以謂之爲行。常是恒時固實不變義,而在有爲法上沒有這種恒實義,所以無常。因此一切有爲法的存在,當體就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,無論是物質的色法,還是精神的心法,都只是刹那遷流相續的幻相而已,終歸幻滅,所以說諸行無常,是爲第一法印。

  2、諸法無我:所謂我,當有實存、主宰、自在叁義。然而一切有爲法,都是緣生緣滅,並沒有一個長存不變的自我,無主宰,不自在,根本找不到符合此叁義的實體。所以若不能證知無我,煩惱絕不能斷,生死絕不能了。因此佛以親證諸法無我的真實相,印定我體沒有,而說諸法無我,使衆生悟得我空,引生無我的智慧,破除生死的根本,是爲第二法印。

  3、涅槃寂靜:涅槃的種類很多,含義很廣,這裏指由智慧的揀擇力而證得的擇滅無爲,即無余涅槃。無余涅槃是已滅除一切煩惱痛苦,無爲清涼,安然自在,體相寂靜,永久安穩,淨妙無擾的境界。唯有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靜無擾的境界,是爲第叁法印。

  一實相印:又名諸法實相印。實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,一實相,就是這個實相只有一個,是唯一的,其余的都不是。印,即印契。一切大乘經典,一切講經說法,皆以此唯一實相印來印證其是否爲佛說,是否正確。外道不能雑,天魔不能破。符合此印者,即是佛說;不符合此印者,則是魔說。一實相印,即諸法圓滿真實的理體,離言诠、絕對待,平等一味,無二無別,遠離一切虛妄之相。佛以一實相爲依,隨順衆生的根器,橫說豎說、淺說深說、廣說略說,演出無量的教法,最終都爲了引導衆生悟入實相。

  實相:所有的法中,只有一個法是本有的,不生不滅的,那就是第八識,只有祂是實相。此實相有衆多名字,如禅、空、空性、真空、妙有、無我、一乘、中道、真如、佛性、菩提、涅槃、本體、法身、法界、法性、如來、天真佛、如來藏、種子識、持種識、異熟識、無垢識、圓成實、勝義谛、阿賴耶識等等。依于此實相而言,一切由此實相而生而滅之法,在本質上,其實也是不生不滅的。

  叁法印與一實相印的關系

  一般來說,都認爲叁法印是小乘的所觀理,實際上,叁法印是大小乘的共修法門。因爲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都必須觀修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,才能發起解脫生死的出離心,進而發起救度一切衆生的菩提心,以期證得圓滿的無上大涅槃而成佛。究實而論,大乘的一實相印,正是小乘叁法印之究竟所依,叁法印無非是一實相印之分別運用而已。故叁印與一印,並不相違。有爲法無常,念念生滅,皆屬因緣暫時和合現起的假相,無有自在;無有自在故無我;無常無我故,心無所著,涅槃寂靜;涅槃無相,無相即是實相,實相無相無不相。

  (二)正思維:即如理作意,如法思維。正思維建立在聽聞正法上,以正見、正念爲基礎。否則,以自己的妄想去揣測如來正法,所得之結論,往往恰恰與佛所說之真實義相反。所以只有正思維才能遠離顛倒夢想。

  (叁)正語:有了前叁者,說出來的話才會正確。正語遠離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。妄語是不如實語,如實語是符合四法印的話;兩舌是挑撥離間語;惡口是粗暴語;绮語是不莊重語。

  (四)正業:業是造作,有身口意叁方面。以上正見、正念、正思維屬于正確的意業,而正語屬于正確的口業,那麼,這裏的正業,就指正確的身業,即正確的所作所爲。最起碼的有叁條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。而最主要的就是修行正法。

  (五)正命:正命指維持生命的正當職業。最起碼的是不做違反五戒的職業,盡量遠離與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有關的行業。如不要製作、販賣殺人武器,殺生器具;不要造酒、賣酒、販毒等等。在佛法中,特別強調不可以看相、看星座、算卦、占蔔吉凶,因爲很容易犯妄語或幹預他人因果的過失。說錯了是妄語,沒說錯就一定幹預因果。(但怎麼能保證不錯呢?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老人想出家,那些大阿羅漢觀察他在八萬大劫內都沒有善根,都不收他。但佛收了,因爲佛觀察他在八萬大劫以前,有一次遇到了一只老虎,情急之中一面上樹,一面喊過一聲“南無佛”。連有大神通的大阿羅漢們都錯了。我們有什麼本事呢?)

  (六)正精進:前六條都正確的話,就應該勇猛精進去修行正法,把祂落實在生活、學習、工作之中。什麼叫精進?精,是不雑,要排除閑雜事,一門深入;進,是不退,不猶疑、不彷徨,勇往直前。精進的反面是懈怠、放逸。

  (七)正念:由于精進修行 ,1、不失正確的念頭,起心動念不偏邪。正念來自正知見,正知見則來自聽聞正法,聽聞正法則要跟隨真善知識。2、念心所的功能,對所學正法銘記不忘,清晰明了。

  (八)正定:有以上七項爲前提,才有可能修定而得定。正定不只是禅定的意思,更重要的是把身心定在修習正法上,佛法中的禅定,都是爲了輔助智慧的,因爲單純的禅定功夫,只是世間法,不能幫助衆生解脫、成佛。小乘的正定,定在叁法印上;大乘的正定,定在一實相印上。這才是正定的真義。

  六度:就是六種波羅蜜多,如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。

  1、布施:對治貪心,培養福報。有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叁種。財施就是用自己的錢財來供養叁寶,做慈善事業,或幫助他人;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或接引、幫助他人學佛;無畏施就是使他人能夠無所畏懼地修學和弘揚正法。

  2、持戒:對治毀犯,慎護根門。有五戒、六戒、八戒、沙彌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在家菩薩戒、出家菩薩戒等,可總攝爲叁大類,即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。攝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,對自己、對衆生、對佛法有損害的事都不做;攝善法戒就是對自己、對衆生、對佛法有增益的事都要做;饒益有情戒就是修行正法、護持正法、弘揚正法,從根本上利益衆生。

  3、忍辱:對治嗔恨,培養慈悲。有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叁種。生忍就是能夠忍于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的真理,因此與人無诤,安然隨順;法忍就是忍于諸法無生無滅的真理,與正法無诤,安然隨順;無生法忍就是確實證得諸法本自無生無滅的甚深真理,與佛無诤,安然隨順。

  4、精進:對治懈怠,培養勇猛。有斷精進、修精進、求化精進叁種。斷精進就是在斷除分段生死方面不雑不退; 修精進就是在修學一切種智,進斷變異生死方面不雑不退;求化精進就是在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方面不雑不退。

  5、禅定:對治散亂,培養定力。有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叁種。功夫成片就是一門深入,不雜用心,在任何時間地點,做任何事情中,都能不離本修法門;事一心不亂就是把任何事情都變成了本修法門,生活和修行已經融爲一體;理一心不亂就是生活修行已經都和佛法的正理融爲一體,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已經都成了佛法正理的自然流露。

  6、般若:對治愚癡,培養智慧。有生空智、法空智、一切智智叁種。生空智就是解脫的智慧;法空智就是成佛的智慧;一切智智就是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。或者說,一切智就是下品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;法空智就是中品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;一切智智就是上品的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。

  四攝:是菩薩攝化衆生時所用的四種善巧方便。六度法,自利與利他兼顧;四攝法,則純屬利他。

  1、布施:對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,對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,使衆生願意親近,隨緣度化,爲其種善根,爲其作表率。

  2、愛語:以溫和慈愛的語言令有緣衆生生歡喜心,使衆生願意親近,隨緣度化,爲其種善根,爲其作表率。

  3、利行:以純粹利他的行爲如修路架橋、解危救難,乃至不惜喪財失命,使衆生願意親近,隨緣度化,爲其種善根,爲其作表率。

  4、同事:與上至國王、下至乞丐的各種人,平等相處,共同做事,使衆生願意親近,隨緣度化,爲其種善根,爲其作表率。

  《心經》的下一句

  ○無智亦無得:就是說,站在第八識本體的角度來說,也談不上菩薩所修的智、得之法。智,就是指菩薩所修的六般若波羅蜜、轉八識成四智等法。得,就是要成佛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我們的真心,本來具足圓滿一切功德,所以,即使是我們通過修行得來的任何福德、智慧,其實還是我們心中本來就有的,因此我們既不會有任何損失,也不會有任何所得。

 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迹;一切衆生皆有真如佛性,皆本來不生不滅,是奇迹中之奇迹;而一切衆生皆可成佛,皆必成佛,無量衆生已經成佛,則是最大的奇迹;學佛就是學習如何成佛,就是學習做佛,我們正在學佛,我們也能成佛,我們一定成佛,這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人生最偉大的事業,當全力以赴。

  ○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以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挂礙:因爲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所得,所以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如實觀照,心裏就沒有任何…

《佛法初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