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初識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挂礙。我們有些人活得太累,就是因爲有太多的挂礙;有些人修行很長時間並沒有什麼大的轉變,也是因爲有太多的事放不下。菩薩修行有成,就是因爲菩薩無牽無挂,能夠輕裝前進。

  爲什麼菩薩心無挂礙?因爲菩薩經由證得這個常住不壞的真實心,所以能夠現證解脫果與佛菩提。當菩薩證得解脫果的時候,他就不怕生死輪回了,因爲他已經知道解脫生死的道理了,而且已經親證了。

  當他證得佛菩提的時候,他就不怕墮入斷見、常見,不怕墮入斷滅邊,也不怕像常見外道那樣輪回;因爲這個緣故,他也不害怕胎昧,所以他敢在未離胎昧的階段就發願再來人間受生,再來自利利他,住持佛的正法。

  ○無挂礙故,無有恐怖:挂礙較輕,恐怖較重;挂礙是因的積累,恐怖則是果的現前。怎樣才能沒有恐怖?就要沒有挂礙。怎樣才能沒有挂礙?就要照見五蘊本空,無我無人,無智無得,真如佛性,圓滿具足。

  ○遠離顛倒夢想:這一句是在說果。因還是觀自在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。但也是在說因,菩薩之所以能夠無挂礙、無恐怖,就是因爲遠離了顛倒夢想的緣故。顛倒夢想,就是不如理作意,即不能依照佛說的真實道理來進行思維觀察。顛倒共有八種,有凡夫、外道的四種顛倒和聲聞、緣覺的四種顛倒,合稱八倒。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種功德,叫常、樂、我、淨。凡外、小乘與此不相應,故有顛倒。

  已經證悟的菩薩,由于對未來將要經曆的所有境界,都已經有所了知了,知道在死亡後,也確實將依照自己所證知的過程進行,確知到了那時絕不會有錯謬,而那時也真的如其所證地進行了,這樣的菩薩就真正遠離了顛倒夢想。由于遠離了顛倒夢想,所以菩薩無有挂礙、無有恐怖,可以繼續進修而實證佛地的究竟涅槃。

  八倒

  一、凡夫、外道的四種顛倒:

  世間法都是有爲法,世間的有爲法都是生死輪回之法,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。凡夫、外道不知真實,誤認其爲常、樂、我、淨。

  1、無常計常:世間之法本來沒有永恒的存在,皆是因緣所成,刹那變異,最終壞滅。但凡夫、外道不知,以爲可以長保,總想拼命地抓住。

  2、無樂計樂:世間之樂本來沒有長久的快樂,一切樂受,衆緣所成,刹那變遷,最終是苦。但凡夫、外道不知,以苦爲樂,總想拼命地抓住。

  3、無我計我:五蘊身心本來沒有永恒的自我,唯是因緣暫和所生之假相,虛僞脆弱,絲毫不能做主,恒爲命運擺布。但凡夫、外道不知,處處以自我爲中心,總想拼命地抓住。

  4、無淨計淨:五蘊身心由煩惱而有,必與煩惱相應,煩惱就是染汙,就是不淨。當凡夫作了很多好事、外道修得了一念不生的功夫時,就自以爲身心清淨了,不知離真正的清淨還有十萬八千裏,仍在顛倒之中。

  聲聞、緣覺的四種顛倒

  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種功德,叫常、樂、我、淨,小乘的修行人不知真實,不能證得,而誤認爲一切法皆無常、無樂、無我、無淨。

  1、常計無常:佛已證得究竟涅槃,即無住處涅槃,既不住生死輪回,也不住無余涅槃,已獲最極殊勝的解脫色,其圓滿報身、千百億化身恒存世間、永利衆生。二乘不知,認爲一切色心之法悉皆無常,是爲第一顛倒。

  2、樂計無樂:佛已證得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,四智圓明,究竟斷除一切粗細煩惱,已獲最極殊勝的究竟大樂。二乘不知,認爲一切色心之法純苦無樂,是爲第二顛倒。

  3、我計無我:我者,恒存不滅之義。佛地的第八識,不僅與五遍行心所法相應,而且與五別境心所法以及十一個善心所相應;佛地的八個識不但可以和合運作,而且可以單獨運作,永無暫斷之時,當可稱爲真我。二乘不知,認爲一切色心之法決定無我,是爲第叁顛倒。

  4、淨計無淨:佛地第八識,究竟滅除全部粗細煩惱種子,唯與五遍行、五別境、善十一之二十一個心所法相應,最極純淨無染。二乘不知,認爲一切色心之法,唯是妄心所生之染汙法,是爲第四顛倒。

  繼續《心經》

  ○究竟涅槃:修行的過程,也是遠離這八種顛倒夢想的過程。若真能遠離了這八種顛倒夢想,就能證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,即究竟涅槃。

  無住處涅槃:爲什麼叫無住處? 因爲既不住于凡夫、外道的分段生死之中,也不住于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的變異生死之中,二死永亡。佛在人間舍壽後,報身常住色究竟天利樂十方地上菩薩,並以諸化身利樂有情,永無盡期。

  涅槃:第八識的異名之一,有多種分類,其四種涅槃爲:

  1、本來自性清淨涅槃,即衆生位第八識的清淨本體,也叫如來藏。

  2、有余依涅槃,已滅分段生死的現行與種子,尚余業報所依身體之涅槃。

  3、無余依涅槃,已滅分段生死的現行與種子,並舍業報所依身體之涅槃。即前七識被滅除,唯余第八識獨存,是第八識獨存的境界。

  4、無住處涅槃,也叫究竟涅槃,佛位第八識的境界。已滅分段生死以及變異生死的一切現行及種子,已無業報所依之身體,而具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,既不住于凡夫、外道的生死輪回,也不住于聲聞、緣覺的無余涅槃,一無所住,隨緣現相,永利群生,無有盡時。

  ○叁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

  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,也都是依照這個般若波羅蜜多(智慧到彼岸)的方法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。這意思就是說,只有圓滿具足了一切種智,才能算是成佛了。可是一切種智的修證,要有別相智做進修的基礎;而般若別相智的修證,卻要有般若總相智作基礎;般若總相智的修證,必須要參禅開悟,找到真心第八識;只有找到第八識,能時時真實地體驗祂,般若的總相智才會出現。

  叁世諸佛當然在菩薩地時,就是照著這樣的理路而次第進修上來的。般若到彼岸的佛道,若離開了如來藏,就沒有般若可宣說、可修證了,因爲般若智慧的理體就是如來藏,般若諸經的所有文句,就是在宣說如來藏的體性,就是表顯法界萬法的實相。因此,開悟見道找到並確認第八識,當是大乘學人的第一目標。

  

  叁世:指過去世(有無量世)、現在世(唯此一世)、未來世(亦無量世)。

  叁世諸佛:指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。所以包括我們自己在內,每一位衆生都是未來佛,故叁世諸佛,其實已涵蓋一切衆生,所以說,一切衆生都是佛,一切衆生必成佛。

  ○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、是無上咒、是無等等咒

  由此可知,智慧到彼岸,是非常神奇的總持,是有大智慧的總持,是最高妙的總持,是無與倫比的總持。

  

  :也叫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是古印度人記憶大量經文的一種方法,即多級凝縮。先把很長的經文分章分段,比如,某經共有六章,每章有二十八段。每段用一首偈語代表,再把這首偈語凝縮爲一個字;然後,每七個字聯成一句話,二十八段就聯成四句七言偈;最後,再把每個七言偈凝縮成一個字,這樣,整篇經文,只要六個字就可以總持了。只要記住這六個字,再逐級展開,就可以背誦出全部經文了。

  《心經》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高度凝縮,所以說祂是咒。

  ○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

  能除一切苦,與前面的經文“度一切苦厄”同義,前後呼應。

  真實不虛,強調佛不打妄語,佛自己修行成佛,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,這個《心經》以及整部大般若經,都是佛實踐經驗的總結。

  當你證悟了真心第八識,有能力轉依如來藏的時候,你還有苦嗎?你有一個不墮于衆生我的“真我”從來不受任何苦,所以無妨繼續有個“假我”的五蘊十八界好像在受苦。這個正在受苦的假我,及其所受的苦,都是無常的、刹那生滅變遷的,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真實的苦,能做這樣徹底正觀的時候,不但現行的苦除掉了,也除掉了今世繼續造作的未來世的苦因,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原因。

  ○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

  因此說這個智慧到彼岸的咒,再把祂凝縮,就可以成爲更短的咒。

  ○揭谛揭谛,波羅揭谛,波羅僧揭谛,菩提薩婆诃

  佛經在翻譯的時候,爲了避免某些弊病,有五種不翻,其中之一,就是咒語,只翻音,不翻義。

  (《心經》略講完)

  其它佛教常識:

  叁寶:佛、法、僧。

  叁藏:經、律、論。

  叁學:聞、思、修。

  1、聞:聽聞正法,好比吃飯。

  2、思:正確思維,好比消化。

  3、修:落實到身、口、意上。

  關于《金剛經》:

  金剛經在說什麼?爲什麼叫金剛經?

  金剛經屬于二轉*輪時般若系列的經典,旨在說真心如來藏的總相智和別相智,是進入初地以前當學習並通達的法。真心如來藏雖然能生萬法,能隨緣應物,而清淨無染,不生不滅,不雜不變,本自如如,性如金剛,故名金剛,而說此金剛不壞心的經典就叫金剛經。

  金剛:金剛的特點,一堅、二明、叁利。

  1、:喻如來藏之體,如金剛一樣,堅硬無比,永無變異,無可毀壞。

  2、:喻如來藏之相,如金剛一樣,晶瑩純淨,永無雜染,光照四方。

  3、:喻如來藏之用,如金剛一樣,能破一切,鋒利無比,所向無敵。

  《金剛經》大約分前後兩大部分,前半部分破四相,後半部分破四見,開示衆生悟入佛之知見。知見的問題頭等重要,知見一錯,一切都錯,越努力走得越遠。所以佛教說,甯可破戒,也不能破見。

  

  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四相中,我相爲首,爲其它叁相之基礎,所以當先破我相。

  1、我相:對凡夫、外道來說,自己五蘊身心的方方面面,無不是我相;

  2、人相:對凡夫、外道來說,衆人五蘊身心的方方面面,無不是人相;

  3、衆生相:對凡夫、外道來說,衆生…

《佛法初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