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初识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挂碍。我们有些人活得太累,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挂碍;有些人修行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大的转变,也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放不下。菩萨修行有成,就是因为菩萨无牵无挂,能够轻装前进。

  为什么菩萨心无挂碍?因为菩萨经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,所以能够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。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,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,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,而且已经亲证了。

  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,他就不怕堕入断见、常见,不怕堕入断灭边,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;因为这个缘故,他也不害怕胎昧,所以他敢在未离胎昧的阶段就发愿再来人间受生,再来自利利他,住持佛的正法。

  ○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:挂碍较轻,恐怖较重;挂碍是因的积累,恐怖则是果的现前。怎样才能没有恐怖?就要没有挂碍。怎样才能没有挂碍?就要照见五蕴本空,无我无人,无智无得,真如佛性,圆满具足。

  ○远离颠倒梦想:这一句是在说果。因还是观自在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。但也是在说因,菩萨之所以能够无挂碍、无恐怖,就是因为远离了颠倒梦想的缘故。颠倒梦想,就是不如理作意,即不能依照佛说的真实道理来进行思维观察。颠倒共有八种,有凡夫、外道的四种颠倒和声闻、缘觉的四种颠倒,合称八倒。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种功德,叫常、乐、我、净。凡外、小乘与此不相应,故有颠倒。

  已经证悟的菩萨,由于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所有境界,都已经有所了知了,知道在死亡后,也确实将依照自己所证知的过程进行,确知到了那时绝不会有错谬,而那时也真的如其所证地进行了,这样的菩萨就真正远离了颠倒梦想。由于远离了颠倒梦想,所以菩萨无有挂碍、无有恐怖,可以继续进修而实证佛地的究竟涅槃。

  八倒

  一、凡夫、外道的四种颠倒:

  世间法都是有为法,世间的有为法都是生死轮回之法,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。凡夫、外道不知真实,误认其为常、乐、我、净。

  1、无常计常:世间之法本来没有永恒的存在,皆是因缘所成,刹那变异,最终坏灭。但凡夫、外道不知,以为可以长保,总想拼命地抓住。

  2、无乐计乐:世间之乐本来没有长久的快乐,一切乐受,众缘所成,刹那变迁,最终是苦。但凡夫、外道不知,以苦为乐,总想拼命地抓住。

  3、无我计我:五蕴身心本来没有永恒的自我,唯是因缘暂和所生之假相,虚伪脆弱,丝毫不能做主,恒为命运摆布。但凡夫、外道不知,处处以自我为中心,总想拼命地抓住。

  4、无净计净:五蕴身心由烦恼而有,必与烦恼相应,烦恼就是染污,就是不净。当凡夫作了很多好事、外道修得了一念不生的功夫时,就自以为身心清净了,不知离真正的清净还有十万八千里,仍在颠倒之中。

  声闻、缘觉的四种颠倒

  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种功德,叫常、乐、我、净,小乘的修行人不知真实,不能证得,而误认为一切法皆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。

  1、常计无常:佛已证得究竟涅槃,即无住处涅槃,既不住生死轮回,也不住无余涅槃,已获最极殊胜的解脱色,其圆满报身、千百亿化身恒存世间、永利众生。二乘不知,认为一切色心之法悉皆无常,是为第一颠倒。

  2、乐计无乐:佛已证得十力、四无畏、十八不共法,四智圆明,究竟断除一切粗细烦恼,已获最极殊胜的究竟大乐。二乘不知,认为一切色心之法纯苦无乐,是为第二颠倒。

  3、我计无我:我者,恒存不灭之义。佛地的第八识,不仅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,而且与五别境心所法以及十一个善心所相应;佛地的八个识不但可以和合运作,而且可以单独运作,永无暂断之时,当可称为真我。二乘不知,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决定无我,是为第三颠倒。

  4、净计无净:佛地第八识,究竟灭除全部粗细烦恼种子,唯与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之二十一个心所法相应,最极纯净无染。二乘不知,认为一切色心之法,唯是妄心所生之染污法,是为第四颠倒。

  继续《心经》

  ○究竟涅槃:修行的过程,也是远离这八种颠倒梦想的过程。若真能远离了这八种颠倒梦想,就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,即究竟涅槃。

  无住处涅槃:为什么叫无住处? 因为既不住于凡夫、外道的分段生死之中,也不住于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的变异生死之中,二死永亡。佛在人间舍寿后,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,并以诸化身利乐有情,永无尽期。

  涅槃:第八识的异名之一,有多种分类,其四种涅槃为:

  1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,即众生位第八识的清净本体,也叫如来藏。

  2、有余依涅槃,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,尚余业报所依身体之涅槃。

  3、无余依涅槃,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,并舍业报所依身体之涅槃。即前七识被灭除,唯余第八识独存,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。

  4、无住处涅槃,也叫究竟涅槃,佛位第八识的境界。已灭分段生死以及变异生死的一切现行及种子,已无业报所依之身体,而具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,既不住于凡夫、外道的生死轮回,也不住于声闻、缘觉的无余涅槃,一无所住,随缘现相,永利群生,无有尽时。

  ○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

  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诸佛,也都是依照这个般若波罗蜜多(智慧到彼岸)的方法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。这意思就是说,只有圆满具足了一切种智,才能算是成佛了。可是一切种智的修证,要有别相智做进修的基础;而般若别相智的修证,却要有般若总相智作基础;般若总相智的修证,必须要参禅开悟,找到真心第八识;只有找到第八识,能时时真实地体验祂,般若的总相智才会出现。

  三世诸佛当然在菩萨地时,就是照着这样的理路而次第进修上来的。般若到彼岸的佛道,若离开了如来藏,就没有般若可宣说、可修证了,因为般若智慧的理体就是如来藏,般若诸经的所有文句,就是在宣说如来藏的体性,就是表显法界万法的实相。因此,开悟见道找到并确认第八识,当是大乘学人的第一目标。

  

  三世:指过去世(有无量世)、现在世(唯此一世)、未来世(亦无量世)。

  三世诸佛:指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。所以包括我们自己在内,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佛,故三世诸佛,其实已涵盖一切众生,所以说,一切众生都是佛,一切众生必成佛。

  ○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、是无上咒、是无等等咒

  由此可知,智慧到彼岸,是非常神奇的总持,是有大智慧的总持,是最高妙的总持,是无与伦比的总持。

  

  :也叫总持,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,是古印度人记忆大量经文的一种方法,即多级凝缩。先把很长的经文分章分段,比如,某经共有六章,每章有二十八段。每段用一首偈语代表,再把这首偈语凝缩为一个字;然后,每七个字联成一句话,二十八段就联成四句七言偈;最后,再把每个七言偈凝缩成一个字,这样,整篇经文,只要六个字就可以总持了。只要记住这六个字,再逐级展开,就可以背诵出全部经文了。

  《心经》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高度凝缩,所以说祂是咒。

  ○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

  能除一切苦,与前面的经文“度一切苦厄”同义,前后呼应。

  真实不虚,强调佛不打妄语,佛自己修行成佛,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,这个《心经》以及整部大般若经,都是佛实践经验的总结。

  当你证悟了真心第八识,有能力转依如来藏的时候,你还有苦吗?你有一个不堕于众生我的“真我”从来不受任何苦,所以无妨继续有个“假我”的五蕴十八界好像在受苦。这个正在受苦的假我,及其所受的苦,都是无常的、刹那生灭变迁的,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苦,能做这样彻底正观的时候,不但现行的苦除掉了,也除掉了今世继续造作的未来世的苦因,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原因。

  ○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

  因此说这个智慧到彼岸的咒,再把祂凝缩,就可以成为更短的咒。

  ○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

  佛经在翻译的时候,为了避免某些弊病,有五种不翻,其中之一,就是咒语,只翻音,不翻义。

  (《心经》略讲完)

  其它佛教常识:

  三宝:佛、法、僧。

  三藏:经、律、论。

  三学:闻、思、修。

  1、闻:听闻正法,好比吃饭。

  2、思:正确思维,好比消化。

  3、修:落实到身、口、意上。

  关于《金刚经》:

  金刚经在说什么?为什么叫金刚经?

  金刚经属于二转*轮时般若系列的经典,旨在说真心如来藏的总相智和别相智,是进入初地以前当学习并通达的法。真心如来藏虽然能生万法,能随缘应物,而清净无染,不生不灭,不杂不变,本自如如,性如金刚,故名金刚,而说此金刚不坏心的经典就叫金刚经。

  金刚:金刚的特点,一坚、二明、三利。

  1、:喻如来藏之体,如金刚一样,坚硬无比,永无变异,无可毁坏。

  2、:喻如来藏之相,如金刚一样,晶莹纯净,永无杂染,光照四方。

  3、:喻如来藏之用,如金刚一样,能破一切,锋利无比,所向无敌。

  《金刚经》大约分前后两大部分,前半部分破四相,后半部分破四见,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。知见的问题头等重要,知见一错,一切都错,越努力走得越远。所以佛教说,宁可破戒,也不能破见。

  

  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四相中,我相为首,为其它三相之基础,所以当先破我相。

  1、我相:对凡夫、外道来说,自己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,无不是我相;

  2、人相:对凡夫、外道来说,众人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,无不是人相;

  3、众生相:对凡夫、外道来说,众生…

《佛法初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