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初識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了知性)、行陰(覺知心了知之過程)、識陰(意根與眼等六識)。若無名與色,則六塵不入于心中;六塵既不入心中,則六入不複存在;故知名與色即是六入出生之因緣。

  五蘊也叫五陰,蘊是集聚義,因緣和合而有蘊集;陰是覆蓋義,不知蘊集就是生,有生必有滅,不常住,執以爲實,因而覆蓋小乘所說的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以及大乘所說的真如佛性的真理,使衆生迷惑顛倒,輪回生死,不能解脫和成佛。

  9、名色緣識之現起運作,則是依于意根意而生起;若無意根意識所統領之識別性、了知性、思量作主性,則受、想、行陰悉皆消失不存;則意識等心永遠不能現行,則色身便將壞滅,則受想行陰亦將隨識陰而壞(植物人之意識並非消滅,唯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。是故植物人亦有睡眠及非睡眠時之差別不同;若意識永不能現起,則意根必會舍壽而入中陰階段,則應無植物人生活于人間受苦)。是故,色身之生起與存在,是以意識意根能現行運作爲其所緣;若意識意根不能再行現起,則不能有受想行陰,則必導致舍報而壞名色;是故說意識等六識之覺知與了別等熏習,即是名與色之因緣,故說名色從識起,說識陰是名色之因緣。

  10、識緣行:此世意根與意則以往世之支爲因緣,若無往世之身行、口行、意行等行陰所造作之善惡業而成立行支,以及好樂世法之熏習,則無此世之名與色,則此世六識不至于再出生;此世六識不再出生者,則無後世之名與色,則無六入、觸、受等,則無生死輪轉。是故,往世造作的一切善惡業行之有支,乃是此世五陰名色生起之因緣,故有此世之六識身。

  11、行緣無明支生起之因緣,則是無明(即癡);由無明故,不能令意識意根自願永遠消失,不能令意識意根不執著我所,是故意識意根生起之後便有種種善惡行支之造作;是故意識等心有行支之造作者,乃是由于無明所致。

  12、無明者,謂衆生不能理解了知意根與意識覺知心之虛妄不實,不能了解六塵萬法之虛妄不實,執爲實有;爲衆生不能解知處處作主之意根虛妄不實,以爲意根實有不壞;爲衆生不能解知想陰虛妄,以爲無念而能了知六塵之覺知心真實不虛,不知道了知性、直覺性就是想陰,都是由衆緣和合而有者;亦謂衆生不能解了叁受五受虛妄,不能解了身行、口行、意行之虛妄,以爲實有不虛,是故生執;更謂衆生對五陰中之十八界法,不能如實解了其虛妄,以爲十八界法中之某一法、某二法真實不虛,以爲五陰之自己實有不壞。如是種種誤認而執著者,皆是無明。

  下面再看順觀十二因緣(十二有支)

  1、無明緣行:由有如是無明故,緣于如是無明,而有六識心造作種種善、惡等有記業之支。

  2、行緣識:緣于, 行支之善惡業故,便有業種必須轉入來世報償,亦有不願六識滅失之心行不斷,便致中陰階段之六識覺知心不願使自己滅失,便致重新受生而有來世之六心複現。

  3、識緣名色:由意識等六希望來世複現之勢力而入胎故,便有恒審思量之意根,促使來世之名與色從如來藏識中再度出生;色身之五色根具足時,來世之意識等六心便又出生現行運作,具足了,便有六識之心行,便有六識心之想陰——覺知性——現前,便有識陰出現,是名緣識有名色。

  4、名色緣六入:由有七識心的與五色根的,則色入、聲入……乃至法入便又出現,故說緣于名色故而有六入

  5、六入緣觸:由有六入故,則有;六入是觸之因緣故。

  6、觸緣受:由有故則有受,苦樂舍隨即出生。

  7、受緣愛:由有故,便有貪。

  8、愛緣取:由有貪故,便有,便時時而欲了別萬法,不欲處于無所了別之境界中,是名取支。

  9、取緣有:緣于支故,便産生後之種子,死後再因後有之種子而入胎之勢力便增長焉。

  10、有緣生:緣于後種子勢力故,則複受生入胎,則有

  11、生緣老死:緣于故,則有憂悲苦惱等。

  12、如是謂爲苦盛陰緣于生而有。如是受生之因緣,即是苦集谛之正義,此即是順觀十二因緣觀也。

  如上所說因緣觀,純依二乘解脫道而說,非依大乘解脫道而說十二因緣之正觀——不是依十因緣本識的內容而作十二因緣觀——非依成佛前所修一切種智而觀。

  

  :共有二十八重,其中欲界六重,色界十八重,無色界四重。

  一、欲界天(共六重):

  四天王天、忉力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

  二、色界天(共十八重):

  1、初禅天: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。

  2、二禅天: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。

  3、叁禅天:少淨天、無量淨天、遍淨天。

  4、四禅天:無雲天、福生天、廣果天、無想天(無想天在四禅中是一個錯誤的岔道,誤認爲滅了意識就能證無余涅槃)、(下面五重也叫五淨居天,是已經證了果的聖人所居住的地方)無煩天、無熱天、善見天、善現天、色究竟天(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示現涅槃後,仍在此色界的最高頂——色究竟天,以圓滿報身爲地上菩薩講一切種智的成佛之道)。

  叁、無色界天(共四重):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
  大乘成佛之道的修行次第:共五十二個,可以分成七個大層次。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爲好記,說“信住行向地等妙”。

  大乘五位:此五十二個次第又可以建立爲五個階段,經叁大阿僧祇劫:

  第一大阿僧祇劫

  一、資糧位:從初信,到第五住。其中從初住到第五住,外門分別修前五度,即初住重點修布施,二住重點修持戒,叁住重點修忍辱,四住重點修精進,五住重點修禅定,累積見道資糧。

  二、加行位:第六住。重點外門修般若。見道前要加修四個法,叫四加行,即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。

  爲什麼叫外門? 因爲還沒有真正進入大乘之門。什麼時候算是入了大乘之門?從第七住真見道位以後。六度(即六波羅蜜)是大乘菩薩修成佛之道的主法,但修六度有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層次。從初信位開始到第六住,都是外門修六度,而從第七住開始到第十回向,都是內門修六度。從初地開始到十地,仍然是修六度,只不過更深更廣罷了,所以六度增廣爲十度,即第六般若度,又開爲五度:六地重點修般若波羅蜜多,七地重點修方便波羅蜜多,八地重點修願波羅蜜多,九地重點修力波羅蜜多,十地重點修智波羅蜜多。

  所以十度就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。

  叁、見道位:見道即開悟,因爲見到了衆生修行成佛的道路。從第七住,到初地的入地心(每一地又分入地心、住地心、滿地心叁個階段)。又分真見道與相見道兩種。

  1、真見道:第七住。開始真正見到了成佛的道路。開始下品轉識成智。

  2、相見道:從第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。熏習百法名門,圓滿下品轉識成智。悟後起修,漸伏分段生死煩惱的現行,到了初地的入地心,則可伏煩惱如阿羅漢,就是說,不會再起分段生死煩惱的現行了,但分段生死煩惱的種子要到七地滿心時才徹底斷除。

  第二大阿僧祇劫

  四、修道位:從初地的住地心,一直到等覺。此位又分兩大階段。

  1、從初地的住地心,到第七地的滿地心。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現行及種子。圓滿中品轉識成智。

  第叁大阿僧祇劫

  2、從八地的入地心,到等覺。斷除變異生死的現行及種子。圓滿上品轉識成智。

  五、究竟位:妙覺。示現受生人間,斷盡五住地無明一切煩惱,二死永亡,成就四種涅槃,四智圓明,成究竟佛。

  五住地無明煩惱:即見一處住地煩惱、欲界住地煩惱、色界住地煩惱、無色界住地煩惱(以上四種統稱一念無明住地煩惱)、無始無明住地煩惱。

  二死:即分段生死、變異生死。

  轉識成智:即轉八識成四智。

  整個修行的過程即是轉識成智的過程。但在成佛之前,全部都只是轉六、七兩個識,而且要依靠第六識來幫助轉第七識,故說,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圓。所以修行,主要是修第六識,主要靠第六識來修。那些要滅除第六識、或使第六識長期處于一念不生狀態的說法和做法,是錯誤的。

  1、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。此成佛時最後轉,六七八識轉後方轉。

  2、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。真見道時開始下品轉,不見道則不可能轉。

  3、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。真見道時開始和意識同時下品轉,不見道也不可能轉。

  4、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。此成佛時先轉。

  止觀

  止觀是貫穿全部修行過程的一個很具體的方法。雖然方法是一個,但具體修的時候,其內涵就有所區別。修定的止觀和修慧的止觀有所不同,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。正確的修法是止觀雙運、定慧等持。

  一、修定的止觀:止,停止第六識的散動;觀:集中第六識,專注于所修法門中應該觀想的目標。由此我們發現,修止,實際是要用觀的方法才能達到止的目的;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識的散動,才能更好地進行有效的觀想,所以叫止觀雙運

  人有兩個大毛病,一是散亂,二是昏沈,而止觀,正是對治這兩大毛病的法寶。散亂,就是不由自主的胡思亂想;昏沈,就是發困,想睡覺,不能清醒地思維。

  修止觀,先要發一個決定心,每天定時定課,不可更改;然後選定一個法門,一門深入,也不可更改。法門一旦確定,就要了解此法門的具體內容、次第,順序而修,不要跳越。

  二、修慧的止觀:

  (一)先說小乘。小乘的主要方法…

《佛法初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