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具有足夠的信心;
2、知見,必須熏習有關第八識及其與前七識互動關系的正確知見;
3、定力,必須在生活、學習、工作的同時,鍛煉動中定力;
4、福德,必須修夠感得真善知識的福報,得遇真善知識,有緣隨其修學,並在修學過程中,沒有太大的逆緣障礙證悟;
5、無慢,必須對大乘法、對真善知識、對修學正法之團體,無傲慢之心。
思惑:也叫修惑,即見道以後,進入修道位是要去除的煩惱。
1、欲界住地煩惱:欲界有貪、嗔、癡、慢四種,大乘加身見、邊見,共六種。
2、色界住地煩惱:色界有貪、癡、慢叁種。大乘加身見、邊見,共五種。
3、無色界住地煩惱:無色界有貪、癡、慢叁種。大乘加身見、邊見,共五種。
無始無明:
什麼是無明?無明就是對無我的真理以及法界實相不了解、不知道,沒有智慧的光明。
一念無明,就是不了解、不知道小乘的叁法印“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”,即一切萬法,刹那變化,沒有不變的自我;唯有涅槃,永無煩惱。
無始無明,就是不了解、不知道大乘的一實相印,又名諸法實相印,即一切萬法,之所以能生生滅滅,是因爲有一個一切萬法得以産生的總根源不生不滅,那就是第八識。第八識含藏著無量無邊的種子——潛在的功能,所以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就能出生並住持一切法。衆生無始以來,對此懵然無知,故謂之無始無明。但無始無明並不障礙解脫,只障礙成佛。所以說到十二因緣,就有大小乘之區別。
二、行:就是身口意叁業,或善惡無記叁業。由于無明,就不可避免地造作種種業行。衆生從無始劫以來,一直就是這樣的。活得很盲目、很無奈,全都被無明所推動。無明是造業輪回的原動力,所以斷除了無明就能解脫。
叁、識:對這個識,我們要分開來講。
1、先說小乘,這個識指六識。上一世種種業行,彙集成一種強大的慣性,死的時候也不甘心死亡,由此出現了中陰身。中陰身的六識延續強大的無明業力,去尋找未來世之父母。一旦投胎,中陰身即滅,六識隨之亦滅。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,下一世開始了,又有一個全新的六識。
2、再說大乘,這個識指第八識。上一世種種業行所彙集成的強大的慣性保存在哪裏?只有一個地方,就是第八識。因爲只有第八識有這個功能,即持種的功能。故第八識也叫持種識。只有這個第八識帶著種子入住胎中,才會受孕,形成受精卵。當然,第八識入胎,是因爲執行了第七識的入胎指令,跟隨第七識而入胎的;而第七識的入胎指令,不僅是因爲審查了第六識對未來父母的識別,更因爲第七識受製于上一世種種業行所彙集成的強大的慣性——業力。
四、名色:名,指精神;色,指物質。名色,即身心的和合體,生命最初形成的時候,就指受精卵。受精卵位的心,只有七、八兩個識。小乘不說第七識、第八識,說到第七識時,都說意根,所以受精卵位名色之名,就只有意根。在胎中漸漸長成五根,名色之色就具足了。爲什麼叫名色?因爲從入胎到出胎,胎兒經曆了一個迅速長成的過程,五蘊或十八界的功能雖然具足了,但並不完善。爲區別于出胎以後的五蘊或十八界,所以在胎中,就稱其爲名色。
五、六入:六入就是六根已經有了觸塵生識的作用,也就是六塵能夠入根、入識,十二處、十八界已經基本具足了。這是胎兒大約四個月左右的時候。由于六根觸六塵生六識,名色中之名,這時也具足了。雖然具足了,然還非常稚弱,胎兒常處睡眠之中,然亦有睡醒之時,故開始有胎動現象。
六、觸:胎中雖已有觸,但所觸的六塵境界極其有限,所以這裏的觸,主要指初出胎以及出胎以後六根對六塵的接觸,這個觸,貫穿出胎到死之前的全過程。當然也包括五遍行心所的觸心所。因爲七、八兩個識恒存,此觸心所也恒存,前六識的觸心所,則隨其識之生滅而生滅。
觸之叁義:
1、根觸塵之義,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。
2、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,指識觸所緣境。
3、六塵中之觸塵,即冷、熱、滑、澀、輕、重。
七、受: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後的受心所。有苦樂舍叁受,或苦樂憂喜舍五受之別。
八、愛:所有的衆生皆避苦求樂,對樂受的追求,就是貪愛。貪愛覺知心、作主心之自我,貪愛了知六塵萬法之境界。
九、取:對自己樂受的追求和貪愛,是衆生生存的強大動力,由此而努力執取一切六塵境界,爲此不辭千辛萬苦,可以付出任何代價,甚至生命。
十、有:有和行,其實是說同一件事,就是指造業。二者的不同之處,在于行支強調過程,而有支強調結果。過程是指造作身口意之善惡業(十二因緣不說無記業,因爲無記業不感果),結果是說造業以後,業種就完好地被保存了下來,形成了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的感果力量,就一定會“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;因緣際遇時,果報還自受”,或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;時候一到,一切都報”。
十一、生:由于強大的業力——有,就無可避免地又要投胎,又有了下一生,如此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無有窮盡。唯有兩條道路可以徹底了斷生死,不再出生。一條就是小乘的解脫道,證得阿羅漢,入無余涅槃;另一條就是成佛之道,證得菩薩八地,現世證得無余涅槃而不入無余涅槃;有意生身,有大神通故,永斷分段生死,隨緣化現,利益衆生,無有窮盡。
十二、老死:有生就有老,有老必有死。衆生就這樣循環往複,在六道中頭出頭沒,受苦無窮。究其總根源,端在無明。故欲拔其苦根,必先斷其我見。我見一斷,便可進斷我執,長者最多七次人天往返,短者勇猛精進,當生便可證得阿羅漢,永脫分段生死。
惑業苦:惑,也是煩惱的異名。佛說十二因緣,主要顯示有情流轉生死,並沒有主宰、自在、常住的我體,沒有外道所說的作者、受者,唯是煩惱、業行、苦果的相依、循環的因緣相續而已。因惑造業,因業受苦。佛在緣起經中說:“依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所謂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處,六處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,起愁、歎、苦、憂、惱,是名純大苦蘊集。”
十二因緣(十二有支)有順觀、逆觀兩種觀法。
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:
“生死何從、何緣而有?”即以智慧觀察所由:“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起,觸是受緣;觸從六入起,六入是觸緣;六入從名色起,名色是六入緣;名色從識起,識是名色緣;識從行起,行是識緣;行從癡起,癡是行緣;是爲緣癡有行,緣行有識,緣識有名色,緣名色有六入,緣六入有觸,緣觸有受,緣受有愛,緣愛有取,緣取有有,緣有有生,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。此苦盛陰,緣生而有,是爲苦集。”(注:癡,即無明)
略釋:
1、老死緣生:既有生死,則知必有一能令有情生死之根由,是故毗婆屍菩薩如是探究:“隨于兒時出生之緣故,後來便有老與死;若無出生,則無後來之老與死,是故出生即是老死之因緣。”
2、生緣有:出生則是由于前世搜集了許多後有種子而引起的,是故前世所搜集之後有種子即是此世出生之因緣;既無前世所搜集之後有種子,則無此世之出生。
3、有緣取:前世之後有種子,則是因爲覺知心對六塵法了了分明,即是攝取種種法;若前世之覺知心不時時了知及執取種種六塵法認以爲實,則不至于搜集種種後有種子。是故,取六塵——于六塵境了了分明的了知——即是取受後有種子的因緣;取自己——欲使靈知心自己了了分明的存在不滅——即是取受後有種子之無明因緣。
4、取緣愛:取之現象産生的原因,則是由于愛樂了知六塵中之種種法,也愛樂覺知心、作主心之自己,希望自己可以永續恒存,是故生起取六塵、取我之現象與心態;若不愛樂了了分明而知六塵萬法之境界,若不愛樂覺知心、作主心之自己,則不會有取;若對六塵及自我無所愛貪之時,則取不生,是故,愛是取之因緣。
5、愛緣受:愛樂自己、愛樂六塵之情則是從受而起,由有順境之受,故生貪著;乃至由于苦受與不苦不樂受之愛樂與貪著,取隨之而生。若無受者,則愛樂不生,取亦隨之而滅。然而衆生愚癡,不知受之虛妄,是故因受而生愛樂,不願棄舍叁受、五受,是故意識的受心所有法即是愛之出生因緣。
6、受緣觸:苦、樂、舍等叁受之出生,則是由觸而起,因眼識之觸美色、耳識之觸美聲……身識之觸細滑柔軟,乃至意識之觸順境而生樂受等,莫不由六識之觸六塵而生;若無意識之觸心所有法,則亦無受;是故,觸是受之因緣。
7、觸緣六入:觸之現象出生,則是因于六入而起;若無六塵入于心中與六識相觸,則無觸之一法,是故六入爲觸之因緣。若欲滅觸者,則當滅除六塵之入,已滅六塵之入,則無六識之觸心所存在,觸則滅;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俱滅,成就二乘涅槃。
8、六入緣名色:六入則是由名與色而生起者,由有眼根攝取色塵,故有色入……由有身根攝取觸塵、乃至由有意根攝取法塵,故有六入。由有六入故有六識心之觸六塵,如是引生來世的名色,由有六入,是故流轉生死。若無六入者,則無觸、受、愛等法,則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。色者謂五色根及五塵;名者謂以色身五根爲緣,輾轉而有意識之受心所一定會産生的受陰(叁受或五受)、想陰(一念未生時…
《佛法初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