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初识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以上讲的是真心、妄心和合的诸法空相,下面则仅从真心的立场来说诸法空相。从下一句“是故空中无色”开始,到“无智亦无得”,都在讲涅槃的境界,也就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。

  空性没有烦恼,所以空性就是涅槃,涅槃也是空性的异名。涅槃是第八识的自住境界。这里的空,与“色不异空”的空,其实还是一个意思,还是指涅槃空性如来藏,不论祂独存,还是与祂所出生的前七识一起和合运作,祂都住在自己的境界里,不改其性。祂的境界是什么呢?即无任何世间境界,以无境界为境界。

  ○是故空中无色:所以在这个无境界的境界里,没有所谓的色法以及色法的蕴集。为什么?因为色不异空,色即是空。色法及色蕴都是众生妄想的产物,若无妄想,十方世界应时销殒。这并不是要我们把色法和色蕴都消灭,色法和色蕴本来就虚妄不实,本自空寂,何待消灭?需要消除的,只是妄想和执着。

  ○无眼耳鼻舌身意: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所谓的六根。

  ○无色声香味触法: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所谓的六尘。

  ○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:即指空性的境界里没有眼界到意识界的十八界。

  十八界:即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

  六根:眼根、鼻根、耳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 。根可以对尘、摄尘、入尘。

  六尘: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、法尘。是根所对、识所知的境界。

  六识:眼识、鼻识、耳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是根尘相触时第八识所出生的六种不同的分别功能。

  根分两种:

  1、有色根,是前五根。

  2、无色根,是第六根,又叫意根,即大乘所说的第七识,名末那识。

  前五根又分为扶尘根和胜义根两种:

  1、扶尘根:必须要依靠粗糙物质才形成的根,如眼睛等感觉器官及其传导神经。

  2:胜义根:指大脑的中枢,通过传导神经接受到从外面传进来的信息,能够在大脑皮层再现外六尘形象的各中枢系统。

  六尘

  色尘:即眼根所对所触、被眼识和意识所分别的境界。

  声尘:即耳根所对所触、被耳识和意识所分别的境界。

  香尘:即鼻根所对所触、被鼻识和意识所分别的境界。

  味尘:即舌根所对所触、被舌识和意识所分别的境界。

  触尘:即身根所对所触、被身识和意识所分别的境界。

  法尘:即意根所对所触、被意识所分别的境界。

  有两种,即外尘与内尘:

  1、外尘,外面的六尘叫外尘,又叫外相分,外五尘是五扶尘根所对所触的境界,外法尘是意根所对所触,也是意根所分别的境界,外法尘就是外五尘的大变动。

  2、内尘,大脑中枢重新形成的与外尘相同的影像境界叫内尘,又叫内相分。内五尘是五胜义根所对所触的境界,内法尘是意根所对所触的境界。内五尘的粗相也是前五识所分别的境界,内五尘的细相则是第六识透过内法尘所分别的境界。只有内法尘才是意识直接分别的境界,就是说,意识所作的全部工作,都是透过分别内法尘来进行的,意识的所有境界,只是内法尘的境界。

  法尘:有内外两种,如上所说,外法尘是外五尘的大变动。而内法尘是当五根对五尘,第八识在五胜义根上产生内五尘的同时,也产生了和内五尘相同的另一种影像,供第七识进行全面的但极粗略的分别,及供第六识进行或粗或细的各种分别。第七识、第六识不能直接分别前五尘,必须透过法尘来分别。此法尘一旦出生以后,又会同时成为种子保存在第八识中,成为法尘种子,即一般人所说的记忆数据。当因缘现前时,某些相应的法尘种子就会再现为法尘,供第六识进行比对、识别、思维、判断等,以便及时向第七识提供其比对、识别、思维、判断的结果,供第七识及时做出决定,发放指令。

  在某些特殊的应急情况下,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,第七识还可以不通过第六识,直接根据祂所发现的外五尘的重大变化(即外法尘),依照保护自我的强大本能下达指令。执行指令的是哪一个?是第八识。为什么第八识可以执行指令?因为只有祂能实时了达第七识的心行并执行指令,令相应的种子毫无差错地流注,变为现行。

  记忆再现的则都是内法尘。比如:你看见一只凳子,当你甚至还没有叫出凳子这个名字的时候,凳子的影相已经存进了大脑的记忆中。后来凳子虽然已经不在面前了,但是记忆中凳子的影相还在,所以可以随时再现。

  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影子世界之中。所以佛说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”且不说外面存在的一切并不真实,因为我们其实永远无法直接感受外部的存在。现在我们只来说说我们了解事物的过程。共有四重幻影。以看见一个人为例。

  第一、当你的眼睛面对一个人的时候,眼睛(眼根的扶尘根)如一架摄像机,立即摄取了这个人的影像,这个影像,首先呈现在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,呈现一个上下颠倒的影像。这个颠倒的影像,当然不是外面的那个人。这是第一重幻影。外面的那个人是外相分,这个幻影也还是外相分,叫外相分色尘,或色尘外相分。

  第二、视网膜上的这个影像信息,通过视觉传导神经,被立刻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(眼根的胜义根),在那里再现这个影像,但已经被调整过来了,不再是倒像了。这是第二重幻影。这个幻影,才是被眼识所分别了知的,叫做内相分色尘或色尘内相分。我们全部的感知,都是建立在这些内相分上的,所以说我们生活在影子世界中,因为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外相分。

  第三、在眼根的胜义根——大脑视觉中枢出生色尘内相分的同时,还出生另一个相同的影像,被意识所分别了知,叫色尘内相分法尘。这是第三重幻影。这个法尘非常重要,因为前五识的特点是,眼识只能分别内色尘的粗相,既不能分别细相,也不能分别其它的内尘,其它四识也是如此。意识则不然,透过内法尘,祂不但可以分别全部内五尘的粗相,也能分别其细相。为什么?就是因为第八识在五尘内相分上,都会同时出生相应的法尘内相分,而意识正是透过这些法尘来分别所有境界的。

  第四、如果当那个人离开了你的视野,你的脑海里还可以清晰地浮现出那个人的影相,这已完全是回忆。如果这个人是个熟人,你刚才的新印象,就会归档,自动储存在他的档案中。当你回忆这个人的时候,就不仅仅是刚才的印象,一些相关的、综合的印象也会浮现出来,比如你们过去的一些交往,这个人的性别、年龄、音容、笑貌、学历、家庭、工作、业绩等等,如果需要,都会呈现出来。有时甚至不需要,也会自动跑出来。为什么?是因为启动这些记忆的第七识有执着,祂会按照惯性发出指令,使第六识无法立即控制。这是第四重幻影。这第四重幻影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再现的时候,也许就有各种变化。或由于时间久了,再现的影像模糊不清;或由于有类似的人或事,再现时发生错误;或由于感情的加入,再现时成了另外一种印象。我们回忆往事,计划未来,写小说,搞创作,都是在一系列幻影中驰骋,佛说这些都是“法尘分别影事”。

  晚上睡觉时,灯突然亮了,人从睡中醒来。这件事是怎么完成的?

  我们睡眠时,有两种状态,一种有梦,一种无梦。沉睡无梦时,前六识完全断了,因为什么也不知道了。而意根第七识则从来不休息,透过外法尘监察着身体内外的全部情况,巨细无遗。意根永远醒着,永远陪同第八识默默无闻地、无怨无悔地、勤奋地工作着。

  那么,眠熟无梦时,意识是怎样又产生的呢?以突然灯亮为例:

  1、当灯突然亮的时候,光亮在视网膜上出现,成外相分色尘。

  2、此重大变化之外法尘被意根第七识所触,依祂执着自我、保护自我的强大习惯,决定要了知具体发生了什么事。

  3、第八识以自己一切随缘的习气,立即了知了第七识的决定。

  4、第八识流注风大种子,将此外相分色尘之信息通过视觉传导神经即刻传到大脑视觉中枢,显现为内相分色尘。

  5、与此同时第八识出生相同的内相分法尘。

  6、第八识同时立即流注六识的识种,识种变现行,意识重新产生,前五识或前五识中的某几个识亦随即产生,人开始醒过来。

  7、意识产生的第一刹那,透过内相分法尘,唯触光亮之内相分色尘,盲无所知,谓之率尔初心;第二刹那,可与第一刹那之法尘进行比对,谓之寻求心;第三刹那,才能了知,谓之决定心。

  8、意识之识种继续流注,法尘之种不断现行,意识终于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了。人也彻底清醒了。

  六识在五种情况会断

  1、睡眠无梦时会断。

  2、闷绝时会断,如休克时、被全麻时、被打昏时。

  3、正死位会断。从完全失去任何知觉,身体渐渐冷透,到中阴身完全生起,这段时间叫正死位,大约八小时左右。

  4、无论是进入无想定的人,还是无想天人在无想定中,意识都会断。

  5、灭尽定中,不但第六识断了,而且断掉了第七识五遍行心所的受、想两个心所,所以又叫灭受想定

  关于定和禅

  定或禅,都指“心一境性”,即指意识既不昏沉,又不散乱。没有禅定功夫的人,不是昏沉,就是散乱。

  ,也叫禅定。但定的范围较广,不但包括四禅,而且包括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及灭尽定,还可以包括初禅前的欲界定、未到定。

  ,是禅那的简称,则仅指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

  禅宗的禅与禅定的禅有什么不同

  1、禅宗的禅,指第八识,是第八识众多异名之一。有人说,禅是佛心,这话没错,但要弄清楚。佛有两种,一种叫本来佛或天真佛,一种叫究竟佛或圆满佛。本来佛或天真佛仅指众生位的第八识,而究竟佛或圆满佛不但指佛位的第八识,也指佛的三身,即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,圆满报身庐舍那佛,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。也就是说,禅宗的禅…

《佛法初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