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初識
明證法師講解
元淵記錄整理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(叁稱)
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
阿彌陀佛!
南無:讀作“拿摩”,皈依的意思。
偈:讀作“記”,也叫頌,或偈頌,是一種類似于詩的體裁,一般四句爲一偈,每句字數固定,有四字、五字、六字、七字不等。
開經偈:
是誦經講法之前,講聽之人共同要誦的一個偈子,傳說是武則天所作,即:
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
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
無上:佛法是成佛的方法,沒有任何的法是可以超越其上,故叫無上法。
甚深:佛法浩瀚無量,博大精深,如無邊、無底,深廣皆不可測量之大海,。
微妙:成佛之法極其微細、精妙,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體驗,是實證之法,從佛祖心中自然流出 。
阿彌陀佛:
阿:無。彌陀:量。佛: 覺。阿彌陀:無量。阿彌陀佛:無量覺。
阿彌陀佛有另外兩個名號:無量光、無量壽。
無量光:
光:表空間,也表智慧。無量光:表述宇宙,空間無量;也表一切衆生皆本來具有無量的智慧,而十方諸佛,已經圓滿證得一切智慧。
無量壽:
壽:表時間,也表壽命。無量壽:表述宇宙,時間無量;也表一切衆生皆本來具有無量的壽命,而十方諸佛,已經徹底斷除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,成就了最究竟圓滿的無量壽。
衆生由于無明,由于妄想執著,由于業力,未能脫離分段生死,只知道極其有限的時空,被有限的時空所局限,本來的無量變成了有量;本具的無量智慧,也沒有能充分地開發利用。八地以上的菩薩雖然斷除了分段生死,但仍然有不可思議的變異生死。唯佛二死永亡。
二死:即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。
分段生死:即凡夫、外道、聲聞、緣覺以及七地以前菩薩的生死,因爲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還沒有斷盡;初地以上的菩薩雖然能“伏煩惱如阿羅漢”,但爲了保留身體,常隨佛學,畢竟故意留了一份煩惱以潤來生。
變異生死:八地以上大菩薩的生死,因爲還沒有成佛,還沒有斷盡微細煩惱的種子隨眠和無始無明的隨眠,第八識中的種子還有生滅;但由于已經斷盡了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的現行種子,進入無功用行的修道階段,不必起心動念,自動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具大神通,隨衆生心而變現身土,自在應現于十方世界,所以也叫不可思議變異生死。
釋迦牟尼:
釋迦:寂寞,指佛已經徹底解脫一切粗細煩惱,也指真心之本體本來就無任何煩惱,本來不與任何煩惱相應,本自解脫。
牟尼:能仁,指佛已獲得一切種智,能夠慈悲救度一切衆生。佛用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, 救度衆生脫離六道輪回;用佛菩提,不但度衆生解脫,還可進一步引導衆生成佛。
佛教只宣說兩條道:解脫道,成佛之道。
經:即經典,本義是貫穿,經中所說之義理,一以貫之,無可改易。
關于空:
佛法所說的空,有兩種。一種叫空相,指世間的萬事萬物,由多種因緣和合而生,刹那變化,無有停止,最終必滅。一種叫空性,也叫真空,指能夠産生萬事萬物的那個總根源。真空能夠産生萬事萬物,所以真空本身其實並不空。所以佛法所講的空和凡夫所說的、所想象的空是不一樣的。
凡夫所說的空,一是什麼也沒有。什麼也沒有的空,其實只是衆生的妄想,根本就不存在,那叫斷滅空;主張斷滅空的觀點叫斷滅論,正是佛法所批判的。
二是感覺不到,感覺不到就認爲空。如看到杯子裏沒有東西,就說是空杯子,看到房子裏沒有人,就說是空房子。其實杯子裏雖然沒東西,房子裏雖然沒有人,但還有空氣存在。當然,在世間法的範圍內,按照習慣,大家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。可是把這種對空的理解用在佛法上,就會大錯而特錯。
對佛法所說的空會誤解,對佛法所說的有,也會誤解。
佛法所說的有:
一叫假有,就是因緣和合所生的萬事萬物,因爲不能長存,只存在一定的時間,而且還不斷變化,只是一個過程,必然消失,只是暫時存在的一個假相,所以叫假有。正如鏡中花、水中月、夢中境,不能說假相不存在,但決定沒有任何真實性。
二叫妙有,妙有的第一個意思,指能生萬事萬物的總根源空性,祂才是一種真實的有,因爲祂能産生萬事萬物,能住持萬事萬物;其本身, 其産生、住持萬法的功能作用等等,極其微妙,所以叫妙有;
妙有的第二個意思,祂所産生的萬事萬物,雖然有生有滅,但生生不已,無有窮盡,不會因爲生而增加,也不會因爲滅而減少。如一切衆生皆能成佛,從無始劫來,雖有無量衆生已經成佛,衆生界並不因此而減少,佛界也並不因此而增加。正如能量守恒,物質不滅一樣,十分微妙。從萬事萬物本是空性的顯現,本是空性的部分功能的角度來看,空性所生的萬事萬物,也是妙有。
妙有的第叁個意思,指無漏有爲法。空性所生、所顯的一切法,可分爲叁種,即有漏有爲法、無漏有爲法和無漏無爲法。前二種是所生法,後一種是所顯法。無漏有爲法又有兩種。
一是第八識空性如來藏本具的有爲功能,雖然衆生“日用而不知”,但卻時時、處處、事事都在分明顯露,祂才是衆生身、口、意一切善、惡、無記業行的基礎和支持者,若沒有祂的微妙作用,衆生便不可能有任何作爲。
二是諸佛菩薩及修行者的清淨業行。從最常見的念佛,到諸佛菩薩的神通智慧,都有不可思議的微妙作用。如一生作惡多端之人,臨終前得遇善知識講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,忏悔業障,相信這個法門,並發心願意到那裏去生活修行,于阿彌陀佛名號,口中或心中能夠十念乃至只有一念,便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,花開見佛悟無生,叁不退畢竟成佛。此類妙行,非世間之有爲法,乃出世間之有爲法,亦屬妙有。
不論有漏有爲法還是無漏有爲法,皆是有爲法;既是有爲法,便一定生滅不停,亦是如夢如幻。一切世間、出世間有爲之法的相是存在的,但只是有生有滅、變化不停的假相,“有”的存在是物質或精神暫時的聚合,當這種暫時的聚合分散時,“有”的假相就不見了,就成了所謂的“無”,然而在這個時候,“無”其實並不等于原來的“有”的完全消滅,只是又成了另外一種假相。如水被分解,原來的水不見了,變成了氫氣和氧氣;原來的衆生相不見了,通過修行,已經變成了佛相。
佛法不是醫學,但不離醫學,而超越醫學;佛法不是科學,但不離科學,而超越科學。佛法與各門學科的關系都如此,所以佛法不是世間法,但不離世間法,而超越世間法。世間的一切法,只是現象,而佛法,正是要爲衆生揭示一切現象背後的那個本質,是對現象和本質及其微妙關系的體證,是對一切現象中最根本的生命現象的最深廣、最真實的表述,是使一切生命能夠徹底解放,並發揮其最大潛能的方法,即是使一切衆生都能成佛的方法。
佛:佛是覺義,有覺悟、覺者、覺行圓滿叁義。
覺悟:覺悟就是覺醒,真正從人生的大夢中徹底醒過來。正如夢中人認爲夢境一切真實,醒來才知道夢境都是虛假一樣,真醒悟的人,就知道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只是假相,本質上並沒有任何實在性,都不能永久存在,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種過程,只是一個名字;而名字,也還是一個假相,只是暫時使用的一個符號。但是,所有未醒的人都妄想抓住那些根本抓不住的假相,都在做白日夢,都在夢裏生活。所以,《金剛經》說: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。
覺者:就是已經覺悟了的衆生。覺者有種種不同的層次,最初的層次是證得真見道的七住明心的菩薩,徹底圓滿覺悟了的衆生,就改名叫佛。
覺行圓滿:覺也是智慧之義,圓滿的智慧,即佛的智慧,叫一切種智,其包括阿羅漢、辟支佛的一切智及菩薩的道種智。行指修行,主要指福德和智慧兩方面,菩薩修行的法門主要是六波羅蜜,簡稱六度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修其前五度,是修福德,修最後一度,是修智慧。但六度的前五度,也是有般若貫穿的。般若,特指成佛的智慧。
佛的另外一個名字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,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其中阿:無。耨多羅:上。叁:正。藐:等。菩提:覺。
叁菩提:正覺,即正確的覺悟、正確的智慧,指小乘的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,即解脫的智慧。
叁藐叁菩提 :正等正覺 ,即菩薩的覺悟與智慧,其覺悟當與佛的覺悟相等,只是還未圓滿。菩薩的覺悟與智慧,即道種智。
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:無上正等正覺,即佛的覺悟,最高、最廣、最深,無複其上者,故名無上,乃是最究竟圓滿的智慧,即一切種智。
覺的意思,在馬鳴菩薩的《大乘起信論》裏,還有叁種說法,即本覺、始覺和不覺:
1:本覺:是凡夫、外道,乃至不回小向大的聲聞、緣覺所不了解的“第八識”本身所具有的覺知,是本來就有的覺性,不靠修得,不離修得。
2:始覺:就是通過參禅找到了本覺,開始具有了對這個本覺的正確的認知和體證。禅就是本覺,參就是找,參禅就是找第八識,找到就叫破參,也叫開悟。開是開示,即佛爲衆生開發演示佛之知見,悟是悟入,即衆生聽聞了佛法,依教奉行,如理作意,如法修行,悟入了佛之知見,開始與佛智相應。開了悟的菩薩就叫始覺菩薩。
3:不覺:沒…
《佛法初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