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彈指就有60個刹那。事物的生滅極其迅速,肉眼看不到,心也感受不到,現代的儀器也測量不到,因爲 一刹那中就有900個生滅,所以人們不知道是假相。就如電影,大家看到銀幕上的形象都是連續運動的,其實原本是一張一張的單張膠片,因爲人的眼睛跟不上一張一張膠片的轉換,所以感覺是連續的。可見人的感覺,其實都是錯覺,人都是在錯覺中生活而不自知,不知真實,故曰無明。
愛因斯坦說:“物質是人的錯覺” 。他的結論與佛法很接近。爲什麼是錯覺?因爲人的感覺器官的能力實在是太有限了,即使有現代科學儀器的幫助,也還是太有限了。如光譜,我們只能看到赤橙黃綠青藍紫,而此七色,在兩頭都無限的光譜中,只是極其微小的一部分,所以我們看到的,只能是假相,真相永遠也看不到。但論其究竟,所有的相其實都是假相,真相是沒有形象的。
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,其父淨飯王,其母摩耶夫人,住世八十年,示現涅槃至今已有2560年。
我們現在所在的劫,名叫賢劫。這個劫中,共有千佛出現。第一尊名拘留孫佛,第二尊名拘那含佛,第叁尊名迦葉佛,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,未來的彌勒佛將是第五尊佛。
彌勒佛,現在其實還是菩薩,住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,叫兜率天。兜率天分內外院,其外院住一般的天衆,其內院則是彌勒淨土,住修行的菩薩們,彌勒菩薩在那裏爲其它菩薩講解第叁轉*輪的唯識系列經典,等待因緣成熟,56億7千萬年以後,下到人間示現成佛。
天,在佛法中,是六種生命形式的一種。其生存環境叫天界,簡稱天;其中生活的衆生叫天人,也簡稱天。六道衆生生存的客觀環境,大的分爲叁界,即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
欲界的衆生都有男女之別,都有男女欲望,故名欲界。欲界共有六天,也叫六欲天。從下往上,依序是: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欲界天的天人,身體已是微細物質構成,一重比一重的高大,平常人是看不見的。
色界的衆生已無男女欲望,故亦沒有男女之別。由此也可見,並非只是極樂世界沒有男女相,即使娑婆世界的色界也已經沒有男女的區別了。其實叁界中,只有欲界的衆生才有男女相和男女的欲望,其它兩界都沒有。
色界衆生處于禅定之中,以禅悅爲食,無需飲食,故無大小便利,亦無生藏熟藏。沒有鼻根、舌根之勝義根,無香塵、味塵,故亦無鼻識、舌識。十八界中只有十二界了。
色界共有十八天,其中初禅、二禅、叁禅各有叁天,共九天。四禅則共有九天,其中包括聖人居住的五不還天。色界的最高頂——色究竟天,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爲地上菩薩講說如何成佛的一切種智的地方;已經登地的菩薩,可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學習,也可以發願往生色究竟天跟隨釋迦牟尼佛學習。色界天人的身體更加微細,一重比一重更加高大,色究竟天天人的身體最爲高大,大到一般人根本無法想象。
無色界的衆生則已沒有身體,只是精神的存在,所以十八界中,只剩下意根、法塵、意識叁界了。既然沒有身體,當然也沒有男女相以及男女的欲望。
無色界天共有四重,依序爲: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天。
真正的學佛人,並不發願往生無色界天,因爲沒有身體,並且長劫住在四空定中,無法聞思修學,無法實踐佛法,更無法弘揚佛法,自利利他,增長福德和智慧,徒耗生命,浪費時間而已。
佛法雖然也有世間法的人天善法,但祂的主法是出世間法,其人天善法的目的,還是引導衆生修學出世間法。除佛法之外的任何宗教所宣揚的法都只是世間法,而世間法不論多麼好,從本質上來說,就是煩惱法、生死法、輪回法。
中國的儒教,宣揚仁義禮智信,固然是世間法,其實道教修身養性,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,也是世間法,縱然能升天,仍在六道輪回之中。其它的各大宗教,如天主教、基督教、猶太教、東正教、伊斯蘭教等等,也只不過宣說升天的法門而已,而且由于他們不修禅定,不可能生到色界天,只能生到欲界天而已。道教、印度教、婆羅門教、耆那教等由于修禅定,倒有可能生到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;但縱然生到色界、無色界天,仍然在輪回之中,不能脫離生死。
但是,這裏有個大問題,就是其它宗教的人到底能不能升天,去享天福?論其實,絕大部分的人,不但不能升到天上,連人身也未必能保住。爲什麼?因爲不能受持五戒故,因爲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是獲得人身的起碼條件,如果連人身都保不住,怎麼可能升天呢。所以外教所說的升天法門,並不真實。
五戒是:第一、戒殺生,第二、戒偷盜,第叁、戒邪淫,第四、戒妄語,第五、戒飲酒。這是再次獲得人身的五個基本條件,缺一不可。那麼,試試看,究竟有幾個人能五條都做到呢?所以佛說得人身者如手中土,失人身者如大地土。
關于小乘與大乘:
乘,車之義。小乘即小車,只能自坐或乘坐少數人;大乘即大車,可以乘坐很多人。小乘指聲聞乘和緣覺乘,大乘指菩薩乘和佛乘。
小乘:
只能乘坐少數人的小車之義,只是自度,不發大願度他,有聲聞、緣覺兩種。但遠超凡夫、外道。外道並不是貶義詞,只是說他們不是佛道。小乘的修行人開悟時,即斷除我見、疑見、戒禁取見之叁縛結,證得初果須陀洹;悟後起修,曆經二果斯陀含、叁果阿那含,逐漸斷盡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之五根本煩惱,則證得四果阿羅漢。初果、二果、叁果爲分證,四果爲滿證。緣覺的解脫果位,名辟支佛。阿羅漢和辟支佛,都只是小乘聲聞、緣覺證得解脫時的果位名詞,連菩薩都還稱不上,所以更不是佛。但他們已是出世間的聖人,如誹謗出世聖人,則有無量罪過。
大乘:
可以乘坐許多人的大車之義,不但自度,而且發大願度他。修習大乘法並受了菩薩戒的,就可以稱作菩薩。大乘的法,是成佛的法。爲了生生世世隨佛修學,菩薩永不入無余涅槃,八地以前的菩薩還要有意留一點點煩惱,以潤來生,叫作“留惑潤生”。
大乘菩薩不僅僅是要使自己開悟、解脫、成佛,更要幫助衆生開悟、解脫,走上成佛的道路,所以叫大乘。
佛法可總結爲一百個法,分爲五大類,叫五位百法:
一、心王法:有八個識,也叫八大心王,即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
二、心所法:共有五十一個,是與心王共行的法,如臣佐王,全稱爲心所有法,有六類:
1、遍行心所法,有五個:觸,作意,受,想,思。
2、別境心所法,也有五個:欲,勝解,念,定,慧。
3、善心所法,有十一個:信、精進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嗔、無癡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
4、煩惱心所法,有六個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。
5、隨煩惱心所法,有二十個:忿、恨、惱、覆、诳、谄、憍、害、嫉、悭、無慚、無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昏沈、掉舉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亂。
6、不定心所法,有四個:睡眠、惡作、尋、伺。
叁、色法:有十一個,即五根 ,六塵。
五根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。
六塵: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、法塵。
四、心不相應行法:有二十四個:得、命根、衆同分、異生性、無想定、滅盡定、無想報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、生、住、老、無常、流轉、定異、相應、勢速、次第、時、方、數、和合性、不和合性。
五、無爲法:有六個:虛空無爲、擇滅無爲、非擇滅無爲、不動無爲、受想滅無爲、真如無爲。
下面簡介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(爲清楚起見,凡解釋心經原文的句子之前,都加一個記號“○”,以示區別。)
般若:讀作“玻惹”,意思是成佛的智慧,不但與世間的智慧不同,而且也與小乘的菩提不同,所以經常用般若這個音譯的詞,以示區別。
菩提:單是小乘解脫的智慧不能叫做般若,只能叫做菩提。菩提涵蓋的意思較廣,包括叁個方面:
1、聲聞菩提:即苦集滅道四谛法所宣說的解脫智慧。
2、緣覺菩提:即十二因緣法所宣說的解脫智慧。
3、佛菩提:即大乘菩薩道六度、十度、四攝、十力、四無畏等法所宣說的成佛智慧。般若僅指佛菩提,即成佛的智慧。
智慧:如果說智慧,就有叁種之別。
1、一切智:小乘解脫道的智慧,包括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。一切智細分有十智:世俗智、法智、類智、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、他心智、盡智、無生智。
2、道種智:菩薩成佛之道的智慧,包括根本無分別智、後得無分別智。
3、一切種智:已經成佛的圓滿智慧。
波羅密多:意思是到彼岸。也就是達到解脫生死、並圓滿成佛的彼岸。
心經:關于心的經典。《心經》雖短,但凡夫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及佛的心都講到了。真心、妄心也都說明了。
心:是精神作用的總稱。每個衆生的心其實只有一個,但爲了讓學佛的人了解心具有的不同的功能,首先把心分爲真心,妄心兩種。真妄最基本的區別是,真心不生不滅,妄心有生有滅;真心不分別六塵萬法,而妄心必然分別六塵萬法;真心可以持身、持種,妄心不能持身、持種。
一切唯心造,萬法唯識
心有八種不同的功能,以其功能的不同,分別爲八識。其中第八識是真心,其它七識是妄心。由第八識出生第七識, 由七、八兩個識和合再出生第六識,然後六、七、八叁個識和合再出生前五識,再由八個識和合,輾轉出生世間、出世間的一切法。所以說,一切唯心造,萬法唯識。
百法:佛法把世間、出世間的一切法,即世間的…
《佛法初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