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福、惜福与檀波罗蜜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之心,若有清净的利他之心,一切所行,皆悉清净成就。」

  定普:「师父,上一趟我去中国城,有一位酒醉的人走过去,我看他很可怜,帮忙他、给他一点钱,结果他拿去喝酒,这算不算浪费。」

  师父:「因为他拿去喝酒,所以不但是浪费,而旦还是助他为恶,反成造恶。所以说『五度如盲,般若为导』。你修任何法门都要有智慧,用智慧作前导,所以如果持戒而无智慧,则是『盲戒』。修禅定若无智慧,那是『痴定』。布施也是一样,行布施而不用智慧,对方就不能真正受益,等于是浪费,有时甚至有害。」

  定普:「师父,是否因为对方没受益?」

  师父:「对方不但没受益,你反而变成纵容他。」

  定普:「对。甚至于作恶!所以布施就是要令对方受了施之后,的确受用。」

  师父:「我在前面开宗明义时说:福有两种,『自受用福』 及『他受用福』。你布施给他,就是要利益他,要他能真正受用,不是假的。你不能『为了布施而布施』,而应为了『利益他而布施』,若没有人真的受用,就没有人受到你行布施之益,所以布施时一定要『施』与『受』二者之间的一切因缘都具足了,然后他才能得到利益。因此,布施的目的在使他真正受到利益,并非『只要施就行』,不管其结果如何。所以于布施时,要用智慧观察施者与受者的一切因缘,及可能达到的结果,并非『只要是布施,就是好的』。佛法中的修行,不但要讲究方法,也要讲求目的及功用。若漫无目的,及无功用的修行,此种修行即成『无用功;既然无用,则何必要修?因此一切修行须对自他有用、有真实利益才作。」

  定普:「师父,也就是说:一切要为了『利他』且要有『真实受用』?」

  师父:「对。要他能真实受益,真实受用。要他能领受到,而且好好用,达到真实受益,这对他才有真的受用。这里的『受』与『用』 是各有其义的:『受』 包括『身受』与『心受』 ,必须令对方能『身接受』、『心欢喜』 这才是达到身受与心受的作用,这是第一层;第二,在『用』来讲,你所布施的东西还必须是对他『有用』,而且最好能『起大用』(例如,因为受你之施很感动,而发心改邪归正),否则就不是真的『大受用』,可能只是暂时的『小受用』。」

  定普师父:「师父,于六波罗蜜里修这九法是最基本的,其它像『禅』比『檀波罗蜜』更难吗?」

  师父:「傻瓜,你正好讲反了,檀波罗蜜才是最深、最难的!擅波罗蜜是一切菩萨从初发心以至于成佛,主要在修的都是这个法门。其严重性是:若没有擅波罗蜜就没有佛法!甚至可以说:若没有『檀那』这件事,则一切世间与出世间都不会有善事,因为人人都会变得自私自利,不能为他人作毛发善事。简言之,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与福德,都是从布施中来,也都是从檀那中来。」

  定普:「这也就是说要度生利他,都出自檀波罗蜜吗?」

  师父:「对。甚至说世上的好人,所谓『乐善好施』者、慈善机构等,也都是从布施法来的。这世间上一切的善事都是从布施中来。行布施法,都是在给别人好处、好束西。总之一句话,从『有相』的布施,到『无相』的檀度,从有形的布施到无形的布施,都是以好东西令他人受用。佛法也是如此:有人于修行上有心得、乃至开悟证果,转而利益他人,教人也依法修行度烦恼、得解脱、乃至证菩提,佛法就这样才能够世世代代传扬不断,这关键全是依檀波罗蜜所成就之功德。」

  定普:「师父,修这擅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中最难的吗?」

  师父:「这波罗蜜是最高、最广、最深,其它波罗蜜都没有能及于这个波罗蜜的。如果没有檀波罗蜜,就没有一切佛法;如果没有檀波罗蜜,也不会有世间善法,如此则一切世间人只求自利,不思利他,甚至为了己利而用尽心机,巧取一最夺,那就会天下大乱。就因为世上有此檀那一法,才有利他之行。我现在问你:菩萨主要是在修什么呢?」

  定普:「擅波罗蜜。」

  师父:「菩萨道主要在修『六度四摄』。而『六度』的第一项是什么呢?」

  定普:「檀波罗蜜。」

  师父:「菩萨修行的第一项——六度的第一度——是檀波罗蜜,不是没有原因的,而菩萨修行的檀波罗蜜门,又与我们一般人所修的布施很不一样:布施又称为舍,菩萨所修者共有内舍、外舍及内外舍三种,菩萨于一切都能舍:内舍自无常之身、头目脑髓,及无常之心、心所法亦即心意意识,皆悉能舍。菩萨修外舍,能舍世界、田宅房舍、妻子儿女,一切都能舍;以菩萨修行内舍、外舍、内外舍,是故菩萨之舍甚难稀有。所以菩萨修行六度,若第一度(檀度)都能达于究竟,则其它五度,如禅定等,即不足为难,亦无魔事。」

  定普:「为什么呢?」

  师父:「因为内不贪着:任凭得到什么境界都不贪着,所以魔不能得其便。为何能不贪着?因为菩萨所修,一切都是为了要『利安一切众生』,若能如是纯以利安一切众生而修一切行,则其悲心及菩提心都具足函摄于其擅波罗蜜中。菩萨欲利益、安乐、度脱有情,这就是菩萨的『大悲心』;为了利益安乐度脱有情而努力修集一切善法,这就是菩萨的『菩提心』。所以『檀波罗蜜』这一法,就可具足函摄菩萨的一切稀有功德在里面。我再重复一次这句话,因为这非常重要:于佛法中修行菩萨道之如来弟子,从初发心乃至于成佛,所修之法中,最重要的一法即是檀波罗蜜。而且菩萨无量劫修集无量功德,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能布施利益众生——亦即:以所修集之功德,藉檀波罗蜜之力,而『度脱众生』。菩萨修至十地满心之后,『度尽无量众生已,然后方成佛道』。所以修行佛道,并非光是一个人坐在树下,其它什么都不做,就能成佛。不是这样子的!附带提醒你一下:这就是为什么佛在『金刚经』中为了回答须菩提的问题:『菩萨摩诃萨在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后应如何修』,这问题,结果几乎整部『金刚经』,佛都一直只在谈怎么『布施』——你说奇怪不奇怪?!」

  定普:「师父,所以说,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要利他,为了利他,故行布施,而修檀波罗蜜?」师父:对,很好!」

  ——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三日于纽约「昆卢精舍」

  

《修福、惜福与檀波罗蜜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