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朝聚井汲(早上大家聚在井边打水)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(商人于是把货物拿到井边来卖),故言市井(所以这样子的临时市场称为“市井”)”故以现代人言之,“市井”即是闹市、或市中心(downtown)。
“此名迫心”:这是因禅定力压迫其心。
“逼极飞出”:逼到极处,令心飞出。
“隔见”:“隔见”,隔物能见。
【义贯】
楞严三昧行者“又以此”定“心研究深远,忽于中夜”能“遥见远方”之闹“市井”邑、大“街”、小“巷”,以及“亲族眷属;或”亦得“闻其”互相共“语”之声。“此名”因禅定力“迫心,逼”到“极”处,令心“飞出,故多”能“隔”物而“见”然此“非为”如同“圣证”之天眼,乃偶尔如是。若“不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心”,不取不著,亦得“名”为“善境界”; 但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”,而贪爱取著“即受”诸魔“群邪”所乘所惑,坠于魔道。
⑽妄见妄说
【又以此心研究精极,见善知识形体变移,少选无端种种迁改,此名邪心,含受魑魅,或遭天魔入其心腹,无端说法,通达妙义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魔事销歇;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】
【注释】
“见善知识形体变移”:“见善知识”,指见自己成为善知识。“形体变移”,且见自己的形相改变,变成佛身,或成菩萨身,或化为天龙鬼神、诸天男女等身。
“少选无端种种迁改”:“少选”须臾,极短之时,少时。“无端,无故,“端”,端绪,缘故也。谓在须臾之间,毫没来由地,就作种种形貌上的改变,亦即谓乍现神通变化之相。
“此名邪心,含受魑魅”:这是因为此行者防心不密,故令邪魔入于心,以致含藏魑魅精怪于心。
“或遭天魔入其心腹”:或被天魔乘其不备,入于心腹中。
“无端说法,通达妙义”:以魔住于心腹故,便能令他发起狂慧,且令他无端(毫无来由的)就说法。且其所说之法,又似通达无上之妙义;虽然是行者在说,但实是魔力使然。又,其所说法,看似通达无上妙义,其实含藏着无量误导众生入邪见的邪慧在内。
【义贯】
楞严三昧行者“又以此” 定“心研究”到至“精”至“极”之处,此时忽“见”自身成“善知识”,且自见“形体”相貌迁“变”改“移”,(或变佛身、菩萨身、或化现天龙鬼神、金刚明王等身),“少选”(须臾)之间“无端”(无故)而作“种种迁改”,似现神通变化,“此名”为“邪”入于“心”,以此行者防心不密,故“含”藏领“受魑魅”精怪于心,“或”是“遭天魔”乘其不觉,暗中“入其心腹”,发其狂慧,令他“无端说法”,且其所说似“通达”无上“妙义”,(虽是行人自说,其实却是魔力所持使然。)若能“不作”已证“圣”之“心”,不取不著,“魔事”不久即自然“销歇”;但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”,而贪爱取著其境,“即受”诸魔“群邪”所乘所坏,堕入魔道。
【诠论】
前面色阴九境,经文皆明言是定力所致,而这第十境却独说是邪魔入心的魔事,这是因为大定即将成就,色阴即将破,因此惊动了天魔前来破坏。
四、结语:迷则成害,嘱令保护
【阿难,如是十种禅那现境,皆是色阴用心交互,故现斯事。
众生顽迷,不自忖量,逢此因缘,迷不自识,谓言登圣,大妄语成,堕无间狱。
汝等当依,如来灭后,于末法中宣示斯义,无令天魔得其方便,保持覆护,成无上道。】
【注释】
“如是十种禅那现境”:“禅那”,此处为禅定的总称。“现境”,所现境界。谓这十种在禅定中所现的境界。
“皆是色阴,用心交互”:“色阴”,谓行者在色阴上用功,欲以定力破色阴。“用心”,正定与习气妄想两种用心。“交互”,陵替。谓行者欲破色阴时,其禅观正定与习气妄想两种用心,交互陵替,故产生这种种现象。
“逢此因缘”:逢此十种暂现即隐的因缘。
“迷不自识”:痴迷不自觉识,那些都只是禅那中一时的境界。
“谓言登圣”:“谓”自谓。自己宣称自己已登圣证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如是十种”于“禅那”正定中所“现境”界,“皆是”行者欲以定力破“色阴”时,正定禅观与习气妄想两种“用心交互”陵替激荡,“故现斯”不平常“事”。
然而,“众生顽”钝痴“迷,不自”以正念“忖”度思“量”,不理智地自觉:你以一介博地凡夫,如何即能忽得圣证?故“逢此”十种暂现即隐之“因缘”,由于痴“迷不自”觉“识”此乃定中一时所显境界,便自妄“谓言”已“登圣”证,如是即“大妄语成”,当“堕无间”地“狱”,受无量苦。
“汝等当依”吾言,“如来灭后,于末法中宣示斯义,无令天魔得其方便”,趁虚而入,“保持”如来正法,勿令断绝,“覆护”,正修之士远离邪伪,令其得“成无上”菩提“道”。
【诠论】
以上色阴十境,皆是修正定者所现之境,于此十境若生贪着,即成魔事。
问:“但当今末法之中,许多人很明显地并未修什么定,更遑论首楞严三昧了。他们只是稍微念念佛、或念念经咒、偶尔打打坐,就着魔了,这是为什么?”
答:“这是因为末法中,众生障重、福薄,不堪修行,(无福消受佛法如是大福大慧之事),因此稍一修行,便有怨亲债主或鬼神来娆乱,尤其是当其人修行若有不如法之处,或师心自用,虽想受用佛法中的妙法,却又以慢心而不肯归依三宝,目空一切,觉得当今无人可当得我师,我即自己看经自修便了;因而成了盲修瞎练之辈。又,此人即使归依,心中也从未真正服膺任何一个人;当今这种人非常多,皆成所谓“无师自修”。此种慢心如山、师心自用之人,若再加上心又贪着种种境界,或贪神异、“灵验”之事,及贪世间五欲,便特别容易着魔,或为魔所附。其实,学佛人,既自谓为佛弟子,而又不肯归依三宝,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魔事,只是微细不显而已;若因缘成熟,其魔事便更加扩大。”
问:“经文中说:“逢此因缘,迷不自识,谓言登圣,大妄语成”,这应是指修定的人而言;但现在很多人,既不修定,更未得定,就有如此魔事:自言证圣、成佛、成地上菩萨,或小乘果位,乃至为人印证成道,怎会这样呢?”
答:“这种人虽未修定得定,但其慢心特大,贪着特盛,修行却特别不如法,故魔见其“奇货可居”,可作“成魔”的“第一等人才”,因此便善加利用,飞精入体,令其自以为疾速“成就”,妄觉自己由初果而二果、而三果、乃至四果,位位高升;或由大乘诸贤位,速入菩萨初地、二地、三地等,乃至见性、开悟、大彻大悟、或自成金刚上师、活佛,都不须人教授。简言之,皆是魔见此人乃“不世之才”,其材可用也,故不须修定得定,就能疾速着魔。”
问:“有没有任何避免魔事最简便的方法?”
答:“有。只要不贪着,魔即无可奈何。须知魔以及魔使,好有一比,有如金光党,你若不贪便宜,亦不贪奇异之事,金光党便对你无可奈何。但你若心贪小便宜,金光党人一看便知:“这家伙是凯子”,你便难逃魔掌。又,魔及妖人,犹如魔术师,他变的花样之所以能赚得掌声、赞叹、乃至钦敬,或钱财,完全在于你不能识破他的技俩,看不出他的破绽,于是你在不知不觉中,便被他赚了。然而一旦有人识破他的瞒天过海之术,他便没得玩了。魔亦如是,你一旦觉知、识破他要玩的技俩,他便玩不成了(诡计不能得逞)。再说,着魔或着金光党的道,其实都是“半自愿的”。就如催眠术一样,依行为心理学研究所知,只因为“你想被催眠”,所以你才能被催眠成功;你若绝不想被催眠,或者根本“不信那一套”,催眠术对你就失效了。天魔、妖邪、金光党、魔术师等辈所作之事业亦如是,你若不信他那一套(常自觉知:没有那么好、那么便宜的事),自心不贪不取,一切诸魔所不能动。”
第二节 受阴魔境
一、受阴区宇相(定中初相)
【阿难,彼善男子修三摩提,奢摩他中色阴尽者,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。
若有所得,而未能用,犹如魇人,手足宛然,见闻不惑,心触客邪而不能动,此则名为受阴区宇。】
【注释】
“修三摩提,奢摩他中”:“三摩提”,正定;定慧等持,或简称等持。“奢摩他”,止,亦可称为定;止息乱心,摄心不乱之义。另外,此二者再加上毗婆舍那,译为观,此三者即为禅定最重要的三个领域。此三者大致的关系为:
“奢摩他”+“毗婆舍那”→“三摩提(三摩地)”
又,三摩提在此系指首楞严三昧。
“色阴尽”:以色阴尽,故不再能覆盖本心。
“见诸佛心”:“诸佛心”,为诸佛的本妙觉心,或与诸佛平等的本妙觉心,亦即菩提本心。承上,以色阴不再覆盖,故能得如是见。又,于五阴中,唯色阴是色法,其他四阴皆是心法或心所有法,故色阴尽时,才能真正、正式亲见“自心”,以无“色”覆盖故。
“如明镜中显现其像”:此表示其见之清楚明晰,有如镜中见像。
“若有所得,而未能用”:“得”,证得。“若有所得”:好象对于觉心之本体,有所证得,但不太确定,即是“相似证”,因为如镜中像,看似有实体,但却触摸不至,即所谓“可望而不可及”。“用”,实用,自在用。虽见其物,但却未能发起自在之用。又如镜中像,只能看,不能用。
“犹如魇人,手足宛然”:“魇人”,着魔之人,即为鬼魅等所着之人;换言之,即中邪之人。“宛然”,依然,依旧。谓像着了鬼魅之人,虽然他的四肢跟原来一样,依然不缺不失。
“见闻不惑”:能见能闻,心中也不迷惑;亦即既看得见、也听得到,心里也明白。
“心触客邪”:“触”,接触,碰到而受制。“客”,外来的。谓,心被外来的邪魅所触所制(即所谓“着了外阴”。)
“而不能动”:肢体不能动弹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彼” 透过色阴十境之“善男子修”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