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将欲”离妄“复真”,然此“欲”灭妄而复“真”之念,“已非”依于“真真如性”,(以妄本无体,妄本无生,见妄有体已是虚妄,今欲灭妄,则成妄上加妄。)若依于此“非真”之有生灭妄心而“求”回“复”真常之性,则其所复者亦“宛成非”真、无常之“相”。(以因有生灭,果亦必有生灭也。)
【“非生、非住、非心、非法,展转发生,生力发明,熏以成业;同业相感,因有感业,相灭相生,由是故有众生颠倒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非生、非住、非心、非法”:“非生”,谓无明本非有“生相”,以无明无体,由虚妄生,犹如空中华,故宝非有生相。“非住”,谓业识非有住相,以诸识念念生灭,念念不住故,无有住相可得。“非心”,谓见分非真心相,以见分乃依无明生故。“非法”,谓相分非真法相,以离能见之见分外,实无所见之相分,唯自心现,心外无法。
“展转发生”:虽然无明与业识,皆非有实生、住之相,见分非心内真有其体,相分亦非心外实有之法,然却以无明力而展转发生三细六粗,不能自已。
“生力发明”:“生力”,润生之力,此指无明,盖无明有润生之力,故此无明称为“润生无明”。(又无明之能发诸业者,称为“发业无明”或“润业无明”。)此句言:以无明润生之力,能显发妄明,妄明即妄惑。因为其实是惑,却自以为明,故称妄明。以认妄为明,故不能舍。
“熏以成业”:承上,此妄惑复熏习八识不断,以成诸业。此为“起业相”。
“同业相感”:父母子女以同业而相感相召、相吸相系;此为“业系若相”。
“因有感业,相灭相生”:“相灭相生”之“相”,指“中阴身相”及“后阴身相”。由于有能召感之业,所以于七七四十九日中阴身相灭后,接着便有后阴身相生起。
【义贯】
无明“非”真有“生”相(以无明无体,其体本不生故),业识亦“非”有“住”相(以八识念念不住故),见分“非”真“心”之相(以见分从妄而生故),相分“非”实“法”相(以相分唯心所现,心外无法故),本皆虚妄,然以无明力故“展转发生”三细六粗,不能自已:以无明润“生”之“力”而显“发”妄“明”(以依于妄惑,而妄欲加明),此妄惑复“熏”习八识“以成”诸“业”(是为起业相);从而父母子女以“同业”而互“相感”召、相系相执,不能得脱(是为业系苦相)。又“因有”此能“感”之“业”故此身报尽,于中阴身“相灭”之后,后阴身“相”随而“生”起,无有间歇,“由是故有” 种种“众生颠倒”之相,生灭循环不已。
2.世间颠倒
【“阿难,云何名为“世界颠倒”?是有所有,分段妄生,因此界立;非因所因,无住所住,迁流不住,因此世成。三世四方,和合相涉,变化众生成十二类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世界颠倒”:这是指有情世间之颠倒。
“是有所有,分段妄生”:“是有”指无明。“所有”,指众生之根身。“分段”,即分段生死。此谓,由于无明力,揽根结尘,故令虚妄能有之无明,执其根身以为所有,因而有分段生死之根身妄生妄灭。
“因此界立”:“界”,内外界。此谓,以根身既成,即有内外,故内外界亦跟着成立,即内外有隔。
“非因所因”:无明虽是虚妄,非是真因,却成为虚妄世界之所因。
“无住所住”:世界虽亦空,本来无住,无法可执、可得,然亦成宛若有所住之相。
“迁流不住,因此世成”:“世”,指过、现、未三世。谓虽若有所住,然此住实乃暂住,刹那迁谢,故如川流不息,因此三世成就。
“三世四方,和合相涉,变化众生成十二类”:若以三世涉入四方,则四方皆各有三世,如东方有过、现、未,西方有过、现、未;南方有过、现、未;北方亦然,故三四一十二,即成十二类。若以四方涉入三世,则三世皆有四方,如过去世有东、西、南、北;现在与未来亦如是,故亦有十二类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云何名为” 有情“世界颠倒?是” 能“有”之无明,及其执为“所有”之众生,由无明力揽根结尘,故有“分段”受生之“妄”身“生”,“因此”内外之“界”相成“立”;无明本空,“非”是真“因”,却成虚妄世界之“所因”;世界亦空,本来无生“无住”,却成若有“所住”之相;此等妄相不得常住,刹那变灭,念念“迁流不住,因此” 虚妄之三“世成”就。如是“三世”与“四方”更“和合相涉”,而“变化众生成十二类。”(故知十二类生颠倒之相,皆由一念无明妄心之所熏变。)
【“是故世界因动有声,因声有色,因色有香,因香有触,因触有味,因味知法。六乱妄想,成业性故,十二区分,由此轮转。是故世间声、香、味、触,穷十二变为一旋复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因动有声”:“动”,无明风动。以无明无相,而其动如气、如风,虽无形相,而其力甚大,所以说无明风动。又,风虽不可见、不可执,但风动时则有声。无明亦如是,无明风动时,则有微细之声(动尘)生。
“因声有色”:谓此无形之声相再黏湛于精明之体,因此结暗为色,故因声有色。
“因色有香”:此色境再返熏妄心,令生颠倒,而有香尘生。
“因香有触”:香尘又更反熏,因此而有触尘生。
“因触有味”:由于有触尘,故有味着产生。
“因味知法”:由于味着,而觉知法,故识生焉。
“六乱妄想,成业性故”:“业性”,染业的十二颠倒性。此谓,六种动乱之妄想,熏成染业的十二颠倒性。
“十二区分,由此轮转”:承上,此十二颠倒之业性,即感十二种区分受生之果,因此而轮转诸趣,无有休止。“区分”,分别、差别。
“旋复”:轮回、或周期。
【义贯】
“是故世界因”无明风“动”而“有声”尘生,“因声”尘黏湛精明之体而“有色”尘生,“因色”境返熏妄心,令生颠倒,而“有香”尘起,“因香”尘更反熏而“有触”尘生,“因触”尘而“有味”着生,“因味”着而“知”觉“法”,于是诸识转生。“六”种动“乱”之“妄想”熏“成”染“业”之十二类颠倒“性故”,而感“十二”种“区分”受生之果,“由此轮转”诸趣,生死不休。“是故世间”众生依于对色、“声、香、味、触”、法六尘颠倒执着之轻重,与其业成熟之先后,而次第感报,如是“穷”尽了三世四方之“十二”种“变”迁,称“为一”次“旋复”。(轮转周期。然后再起第二旋复。)
第三节 十二类生(次明众生差别之果)
【“乘此轮转颠倒相故,是有世界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、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,若非有色、若非无色、若非有想、若非无想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卵生”:卵因想生。
“胎生”:胎因情有。
“湿生”:湿以合感。
“化生”:化以离应,以业力故,离异脱蜕。
【义贯】
以“乘此轮转颠倒” 业“相”之力“故”,于“是”乎“有世界”之“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” (四生),“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”, 及 “若非有色、若非无色、若非有想、若非无想”等十二类生。
1.卵生
【“阿难,由因世界虚妄轮回,动颠倒故,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;如是故有卵羯逻蓝,流转国土,鱼、鸟、龟、蛇,其类充塞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虚妄轮回”:以虚妄之想展转不息,而成轮回。
“动颠倒故,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”:“动”,想之动。“和合”,雌雄和合。以想动之颠倒惑因故,雌雄和合之业气而成八万四千种上飞与下沉之乱想。“气”,即是卵生之业力来源。
“卵羯逻蓝“:“羯逻蓝”,义为凝滑,为胎之初位,处胎初七日。
“鱼、鸟”:气刚而飞扬者为鸟;气柔而沉滞者成鱼。其他种类可知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由因世” 与“界”(时间与空间)颠倒,卵生类众生以“虚妄”想展转不息故成“轮回”性,以想“动”之“颠倒”惑因“故”,雌雄“和合”之业“气成”就“八万四千” 种上“飞”与下“沉”之 “乱想。如是” 惑业之因,“故有卵羯逻蓝”之果,“流转”于“国土,鱼、鸟、龟、蛇”等,“其类充塞”于寰宇。
2胎生
【“由因世界杂染轮回,欲颠倒故,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。如是故有胎遏蒲昙,流转国土,人、畜、龙、仙,其类充塞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杂染轮回”:胎生由情重故。胎生众以其爱情杂染展转不息,而成轮回性。
“欲颠倒故”:以情欲颠倒之惑因故。
“和合滋成”:“滋”,滋润。男精与女卵和合、滋润而成。
“八万四千横竖乱想”:“横”,即偏;“竖”即正。横之乱想即成畜与龙等旁生类。竖之乱想即人与仙类等。
“胎遏蒲昙”:“遏蒲昙”,疱。为处胎二七之位。
【义贯】
“由因世”与“界”(时间与空间)颠倒,胎生类众生以其情爱之“杂染”展转不息而成“轮回”性,由情“欲颠倒”之惑因“故”,男精女卵相交“和合滋”润而“成八万四千” 种“横”与“竖”之“乱想。如是” 惑业之因,“故有胎遏蒲昙” 之果,“流转”于“国土,人”类、“畜”类、“龙”类、“仙”类等,“其类充塞”世间。
3.湿生
【“由因世界执著轮回,趣颠倒故,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;如是故有湿相蔽尸,流转国土,含蠢蠕动,其类充塞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趣颠倒故”:趣向暖湿之颠倒想,以为惑因。
“翻覆乱想”:“翻覆”,暖属火,湿属水,而湿生众生趣向湿暖之处,则水火二大翻覆杂乱。是故其想为翻覆乱想。
“湿相蔽尸”:“蔽尸”,软肉,为湿生之初相。
【义贯】
“由因世”与“界”(时间与空间)颠倒虚妄,湿生类众生以其“执著”展转不息而成“轮回”性,由“趣”向暖湿之“颠倒”想为惑因“故”,加上与阳气“和合”因而“暖成八万四千” 种“翻覆”之“乱想;如是” 惑业之因“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