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將欲”離妄“複真”,然此“欲”滅妄而複“真”之念,“已非”依于“真真如性”,(以妄本無體,妄本無生,見妄有體已是虛妄,今欲滅妄,則成妄上加妄。)若依于此“非真”之有生滅妄心而“求”回“複”真常之性,則其所複者亦“宛成非”真、無常之“相”。(以因有生滅,果亦必有生滅也。)
【“非生、非住、非心、非法,展轉發生,生力發明,熏以成業;同業相感,因有感業,相滅相生,由是故有衆生顛倒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非生、非住、非心、非法”:“非生”,謂無明本非有“生相”,以無明無體,由虛妄生,猶如空中華,故寶非有生相。“非住”,謂業識非有住相,以諸識念念生滅,念念不住故,無有住相可得。“非心”,謂見分非真心相,以見分乃依無明生故。“非法”,謂相分非真法相,以離能見之見分外,實無所見之相分,唯自心現,心外無法。
“展轉發生”:雖然無明與業識,皆非有實生、住之相,見分非心內真有其體,相分亦非心外實有之法,然卻以無明力而展轉發生叁細六粗,不能自已。
“生力發明”:“生力”,潤生之力,此指無明,蓋無明有潤生之力,故此無明稱爲“潤生無明”。(又無明之能發諸業者,稱爲“發業無明”或“潤業無明”。)此句言:以無明潤生之力,能顯發妄明,妄明即妄惑。因爲其實是惑,卻自以爲明,故稱妄明。以認妄爲明,故不能舍。
“熏以成業”:承上,此妄惑複熏習八識不斷,以成諸業。此爲“起業相”。
“同業相感”:父母子女以同業而相感相召、相吸相系;此爲“業系若相”。
“因有感業,相滅相生”:“相滅相生”之“相”,指“中陰身相”及“後陰身相”。由于有能召感之業,所以于七七四十九日中陰身相滅後,接著便有後陰身相生起。
【義貫】
無明“非”真有“生”相(以無明無體,其體本不生故),業識亦“非”有“住”相(以八識念念不住故),見分“非”真“心”之相(以見分從妄而生故),相分“非”實“法”相(以相分唯心所現,心外無法故),本皆虛妄,然以無明力故“展轉發生”叁細六粗,不能自已:以無明潤“生”之“力”而顯“發”妄“明”(以依于妄惑,而妄欲加明),此妄惑複“熏”習八識“以成”諸“業”(是爲起業相);從而父母子女以“同業”而互“相感”召、相系相執,不能得脫(是爲業系苦相)。又“因有”此能“感”之“業”故此身報盡,于中陰身“相滅”之後,後陰身“相”隨而“生”起,無有間歇,“由是故有” 種種“衆生顛倒”之相,生滅循環不已。
2.世間顛倒
【“阿難,雲何名爲“世界顛倒”?是有所有,分段妄生,因此界立;非因所因,無住所住,遷流不住,因此世成。叁世四方,和合相涉,變化衆生成十二類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世界顛倒”:這是指有情世間之顛倒。
“是有所有,分段妄生”:“是有”指無明。“所有”,指衆生之根身。“分段”,即分段生死。此謂,由于無明力,攬根結塵,故令虛妄能有之無明,執其根身以爲所有,因而有分段生死之根身妄生妄滅。
“因此界立”:“界”,內外界。此謂,以根身既成,即有內外,故內外界亦跟著成立,即內外有隔。
“非因所因”:無明雖是虛妄,非是真因,卻成爲虛妄世界之所因。
“無住所住”:世界雖亦空,本來無住,無法可執、可得,然亦成宛若有所住之相。
“遷流不住,因此世成”:“世”,指過、現、未叁世。謂雖若有所住,然此住實乃暫住,刹那遷謝,故如川流不息,因此叁世成就。
“叁世四方,和合相涉,變化衆生成十二類”:若以叁世涉入四方,則四方皆各有叁世,如東方有過、現、未,西方有過、現、未;南方有過、現、未;北方亦然,故叁四一十二,即成十二類。若以四方涉入叁世,則叁世皆有四方,如過去世有東、西、南、北;現在與未來亦如是,故亦有十二類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雲何名爲” 有情“世界顛倒?是” 能“有”之無明,及其執爲“所有”之衆生,由無明力攬根結塵,故有“分段”受生之“妄”身“生”,“因此”內外之“界”相成“立”;無明本空,“非”是真“因”,卻成虛妄世界之“所因”;世界亦空,本來無生“無住”,卻成若有“所住”之相;此等妄相不得常住,刹那變滅,念念“遷流不住,因此” 虛妄之叁“世成”就。如是“叁世”與“四方”更“和合相涉”,而“變化衆生成十二類。”(故知十二類生顛倒之相,皆由一念無明妄心之所熏變。)
【“是故世界因動有聲,因聲有色,因色有香,因香有觸,因觸有味,因味知法。六亂妄想,成業性故,十二區分,由此輪轉。是故世間聲、香、味、觸,窮十二變爲一旋複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因動有聲”:“動”,無明風動。以無明無相,而其動如氣、如風,雖無形相,而其力甚大,所以說無明風動。又,風雖不可見、不可執,但風動時則有聲。無明亦如是,無明風動時,則有微細之聲(動塵)生。
“因聲有色”:謂此無形之聲相再黏湛于精明之體,因此結暗爲色,故因聲有色。
“因色有香”:此色境再返熏妄心,令生顛倒,而有香塵生。
“因香有觸”:香塵又更反熏,因此而有觸塵生。
“因觸有味”:由于有觸塵,故有味著産生。
“因味知法”:由于味著,而覺知法,故識生焉。
“六亂妄想,成業性故”:“業性”,染業的十二顛倒性。此謂,六種動亂之妄想,熏成染業的十二顛倒性。
“十二區分,由此輪轉”:承上,此十二顛倒之業性,即感十二種區分受生之果,因此而輪轉諸趣,無有休止。“區分”,分別、差別。
“旋複”:輪回、或周期。
【義貫】
“是故世界因”無明風“動”而“有聲”塵生,“因聲”塵黏湛精明之體而“有色”塵生,“因色”境返熏妄心,令生顛倒,而“有香”塵起,“因香”塵更反熏而“有觸”塵生,“因觸”塵而“有味”著生,“因味”著而“知”覺“法”,于是諸識轉生。“六”種動“亂”之“妄想”熏“成”染“業”之十二類顛倒“性故”,而感“十二”種“區分”受生之果,“由此輪轉”諸趣,生死不休。“是故世間”衆生依于對色、“聲、香、味、觸”、法六塵顛倒執著之輕重,與其業成熟之先後,而次第感報,如是“窮”盡了叁世四方之“十二”種“變”遷,稱“爲一”次“旋複”。(輪轉周期。然後再起第二旋複。)
第叁節 十二類生(次明衆生差別之果)
【“乘此輪轉顛倒相故,是有世界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、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,若非有色、若非無色、若非有想、若非無想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卵生”:卵因想生。
“胎生”:胎因情有。
“濕生”:濕以合感。
“化生”:化以離應,以業力故,離異脫蛻。
【義貫】
以“乘此輪轉顛倒” 業“相”之力“故”,于“是”乎“有世界”之“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” (四生),“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”, 及 “若非有色、若非無色、若非有想、若非無想”等十二類生。
1.卵生
【“阿難,由因世界虛妄輪回,動顛倒故,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;如是故有卵羯邏藍,流轉國土,魚、鳥、龜、蛇,其類充塞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虛妄輪回”:以虛妄之想展轉不息,而成輪回。
“動顛倒故,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”:“動”,想之動。“和合”,雌雄和合。以想動之顛倒惑因故,雌雄和合之業氣而成八萬四千種上飛與下沈之亂想。“氣”,即是卵生之業力來源。
“卵羯邏藍“:“羯邏藍”,義爲凝滑,爲胎之初位,處胎初七日。
“魚、鳥”:氣剛而飛揚者爲鳥;氣柔而沈滯者成魚。其他種類可知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由因世” 與“界”(時間與空間)顛倒,卵生類衆生以“虛妄”想展轉不息故成“輪回”性,以想“動”之“顛倒”惑因“故”,雌雄“和合”之業“氣成”就“八萬四千” 種上“飛”與下“沈”之 “亂想。如是” 惑業之因,“故有卵羯邏藍”之果,“流轉”于“國土,魚、鳥、龜、蛇”等,“其類充塞”于寰宇。
2胎生
【“由因世界雜染輪回,欲顛倒故,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。如是故有胎遏蒲昙,流轉國土,人、畜、龍、仙,其類充塞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雜染輪回”:胎生由情重故。胎生衆以其愛情雜染展轉不息,而成輪回性。
“欲顛倒故”:以情欲顛倒之惑因故。
“和合滋成”:“滋”,滋潤。男精與女卵和合、滋潤而成。
“八萬四千橫豎亂想”:“橫”,即偏;“豎”即正。橫之亂想即成畜與龍等旁生類。豎之亂想即人與仙類等。
“胎遏蒲昙”:“遏蒲昙”,疱。爲處胎二七之位。
【義貫】
“由因世”與“界”(時間與空間)顛倒,胎生類衆生以其情愛之“雜染”展轉不息而成“輪回”性,由情“欲顛倒”之惑因“故”,男精女卵相交“和合滋”潤而“成八萬四千” 種“橫”與“豎”之“亂想。如是” 惑業之因,“故有胎遏蒲昙” 之果,“流轉”于“國土,人”類、“畜”類、“龍”類、“仙”類等,“其類充塞”世間。
3.濕生
【“由因世界執著輪回,趣顛倒故,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;如是故有濕相蔽屍,流轉國土,含蠢蠕動,其類充塞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趣顛倒故”:趣向暖濕之顛倒想,以爲惑因。
“翻覆亂想”:“翻覆”,暖屬火,濕屬水,而濕生衆生趣向濕暖之處,則水火二大翻覆雜亂。是故其想爲翻覆亂想。
“濕相蔽屍”:“蔽屍”,軟肉,爲濕生之初相。
【義貫】
“由因世”與“界”(時間與空間)顛倒虛妄,濕生類衆生以其“執著”展轉不息而成“輪回”性,由“趣”向暖濕之“顛倒”想爲惑因“故”,加上與陽氣“和合”因而“暖成八萬四千” 種“翻覆”之“亂想;如是” 惑業之因“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