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

  【卷八】

  第五章 

  正說六十位修證

  第一節 叁漸次位

  【“阿難,如是衆生一一類中,亦各各具十二顛倒。猶如捏目,亂華發生。顛倒妙圓真淨明心,具足如斯虛妄亂想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一一類中”:指現行的十二類中之每一個。

  “亦各各具十二顛倒”:這十二顛倒卻是“顛倒種子”,以現代語言之。即是“隱性”的。因此十二“現行顛倒”(顯性)乘以十二“種子顛倒”(隱性),即得一四四種顛倒。

  “猶如捏目,亂華發生”:這些顛倒其類雖多,但卻只如捏目所生之空華一般。“目”,爲清淨目,或清明眼,喻真如本性。“捏”,喻無端、以無明力而一念妄動。“亂華”,喻十二類生。謂以一念妄動,捏本性清淨之目,而有十二類生之亂華發生。

  “顛倒妙圓真淨明心,具足如斯虛妄亂想”:此謂,若心起顛倒,則本來妙圓真淨之清明本心,便會具足地現起如此虛妄的亂想,以真如有不變隨緣之性,故緣具即現;是故,雖諸倒相本無實體,而迷位卻現若有實事可得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,如是” 十二類“衆生,一一” 現行“類中亦各各具” 有“十二”種“顛倒”種子。(故共有一四四種顛倒。)凡此諸倒“猶如”無端“捏”本性清淨之“目”,法爾便有十二類生之“亂華”于空“發生”。是故若心起“顛倒”想,則本來“妙圓真淨” 清“明”本“心”便會“具足”顯現“如斯”衆多“虛妄”之亂想。

  【诠論】

  此章題中所說的“六十位”爲:叁漸次、幹慧、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向、四加行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共六十位。從這裏開始,如來開示大乘菩薩具體修證階位與過程。

  【“汝今修證佛叁摩提,于是本因元所亂想,立叁漸次,方得除滅。如淨器中除去毒蜜,以諸湯水並雜灰香,洗滌其器,後貯甘露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于是本因”:“是”,此。“本因”,諸妄之本因,即種子無明,或“本惑”。

  “元所亂想”:“元”,元本,即依于此元本(本因)所起之顛倒亂想,即現行無明,或枝末無明。

  “立叁漸次”:叁種漸次,如下文所明。

  “方得除滅”:從叁漸次位開始起修,曆諸階位,漸次修斷,才能將這些無始來的種子與現行顛倒亂想,祛除淨盡。

  “如淨器中除去毒蜜”:“淨器”,本元清淨之器,喻真如本心。“毒蜜”,器中所貯存之惡物,指現行、或現業;除毒蜜亦即斷現行。

  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”:“湯水”,指大佛頂定。“灰香”,指定中所顯之慧。“洗滌其器”,指斷種子習氣。

  “後貯甘露”:謂種現俱淨,其心器方無毒,才可用來裝佛之甘露;否則器中若有毒,盛以甘露,則所有甘露皆成毒藥,飲者皆死。如人心具五毒,若不先除心毒,而直修佛法之戒定智慧,其所修之戒定慧等必爲其毒心所染、俱成邪戒、邪定、邪慧;若以被邪戒等教人,學者盡皆中毒而死(而法身慧命休矣)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汝今”欲“修證佛”之“叁摩提,于” 針對“是”諸妄之“本因”(亦即種子無明),以及依此種子本“元所”起之顛倒“亂想”。(亦即現行無明)之處,應先建“立叁”種修行之“漸次”,曆位逐次修斷之,“方得除滅” 淨盡。譬“如”本元清“淨”之“器中”,先“除去”所貯存之“毒蜜”,(以淨戒除現行惡業),然後“以諸”滾熱之“湯水”(首楞嚴定水)“並雜灰香”(定中所起之慧),“洗滌其器”,(以定慧力拔除種習),然“後”堪“貯”存如來之涅槃菩提 “甘露”。

  【“雲何名爲叁種漸次?一者修習,除其助因;二者真修,刳其正性;叁者增進,違其現業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除其助因:”“助因”者,助惡之因,亦即是緣;此指食五辛爲增長成就惡事之緣。如下經文所說,五辛熟食會發淫欲,生吃則增進嗔恚心,因此五辛會增長淫、怒二法,習禅而食五辛,自長淫怒,叁毒難消,叁摩地難成,故習禅首先須除此惡因。

  “刳其正性”:“刳”,挖空。“正性”,即性罪之業,此指不行淫、不吃酒肉,亦即斷淫、殺、盜叁性罪之根本,將此等惡事之根本皆刨空、挖幹淨。

  “違其現業”:“現業”,現行之業。指現行之以根奔塵,並計著妄識、妄惑之業。“違”即違離,而不依、不隨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雲何名爲叁種漸次?一者、修習”位,爲“除其”障定之“助因”(食五辛);“二者、真”實 “修”習去惡之位,此爲“刳”空“其正性”罪之業(去淫、殺、盜);“叁者、增進” 位,爲“違”離“其現”行以五根奔赴六塵、攀緣取著之雜染“業”。

  【诠論】

  這叁種漸次中,前兩種屬戒,爲助行,後一種屬定慧,爲正行。

  又,本經從現在開始,才是真正進入正修行的階段,在此之前,可以說全是准備,屬“信解門”,從現在開始才是正式的“修證門”。前面七卷,即使談到“悟”,也只屬“解悟”,而非“證悟”(除了二十五聖自證境界外)。因爲現在所談是屬修證門,所以如來開始廣陳菩薩六十位修征過程,一一加以細說其斷證。說完六十位賢聖,如來接著又開示六道凡夫之境界,細說六趣。最後以開示五十重陰魔總其成,以總破種種修定之魔相,令修行人知解、警覺而避免魔障,以成就修證之大事。

  1.第一漸次:除其助因(斷五辛)

  【“雲何助因?阿難,如是世界十二類生,不能自全,依四食住。所謂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。是故佛說:“一切衆生皆依食住。”阿難,一切衆生食甘故生,食毒故死。是諸衆生求叁摩地,當斷世間五種辛菜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不能自全”:不能光靠自己,不依外物,就能保全自己的形命。

  “依四食住”:“住”,住世不壞。須依靠四種食,而得令色身住世不壞。

  “段食”:以刀或牙齒,將食物碎爲一段、一段,然後才能吞食受用。取段食者包括欲界的人道、畜生、欲界天衆、及阿修羅道。

  “觸食”:鬼神道受用飲食時,爲觸其氣,亦即吸取食物中之精氣(菁華之氣)。故拜過鬼神的祭品,特別容易腐壞,因爲其中菁華已被攝取走了,猶如已煎過的藥餌,類同渣滓。

  “思食”:“思”禅思。此爲色界天人,以禅思爲食。色界天人已離欲界諸欲,無複食欲、淫欲、睡欲,而以禅悅爲食,故入禅定爲色界天人之食,能長養其細妙之色身。

  “識食”:無色界天,因已無物質之形色,因此唯以心識之定力維續其命,故稱之爲以識爲食,這是識食中的殊勝者。但也有下劣的識食,即地獄道與餓鬼道衆生,雖然期望飲食,但以業力故不能常得食,因此長時受饑餓之苦,但以業識之力所持,雖受巨苦而不得物質之食,但也不會斷命,故其食亦稱爲識食。因爲“食”之義,爲長養、維持身命之義,是故,任何東西,只要它能令有情長養、維持身命的,便可稱之爲“食”,而不一定是“可以吃的”,例如天人之禅悅與地獄、餓鬼之業識,並非真的可用嘴巴來吃之物。

  “食甘故生”:“甘”甘美,有益于身者才能稱爲甘美之食。

  “求叁摩地”:指修首楞嚴叁昧,或大佛頂定。

  “當斷世間五種辛菜”:因爲這五種辛菜對修定人來說,猶如毒藥,食之,法身慧命當斷。五種辛菜爲:蔥、蒜、韭、薤、興渠(後一種中土無)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雲何”爲修定者除其中“助因?阿難,如是世界” 中之“十二類生” 之衆生皆“不能”光憑著“自”身便能保“全”其形命,而須“依四”種“食”之一,其身命方得“住”世不壞。“所謂”四食即是欲界人道、天道、修羅道、與畜生道之“段食”,鬼神道之“觸食”,色界天人之以禅“思”爲“食”,無色界天人以“識”之定力爲“食。是故佛” 過去常“說:一切衆生皆” 是“依食”而“住。阿難。一切衆生”以“食甘”美有益于身者“故”得“生”存,若“食毒”物“故死。是諸衆生求” 成首楞嚴“叁摩地”者,“當斷世間五種辛菜”,如避毒藥。

  【诠論】

  四食之中,段食與觸很容易理解;關于思食與識食,于此再進一言:此二食可說都是“定力所持”,只不過其定力之大小有別而已。以定力所持故,即不須仰賴粗劣的飲食,故其入于禅定,有如受用上妙飲食。

  【是五種辛,熟食發淫,生啖增恚。如是世界食辛之人,縱能宣說十二部經,十方天仙嫌其臭穢,鹹皆遠離;諸餓鬼等,因彼食次,舐其唇吻,常與鬼住;福德日消,長無利益。是食辛人修叁摩地,菩薩、天仙、十方善神,不來守護。大力魔王得其方便,現作佛身,來爲說法,非毀禁戒,贊淫、怒、癡。命終自爲魔王眷屬,受魔福盡,墮無間獄。阿難,修菩提者永斷五辛,是則名爲第一增進修行漸次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是五種辛”:這五種辛菜,雖然是植物,但因食之有種種過惡,故與葷菜合稱“葷辛”;又這五種辛菜中,最後一種興渠,爲西域所特産,中土沒有。

  “熟食發淫,生啖增恚”:這五種辛菜,熟食則會促使人多發淫念(世俗之所謂“壯陽”者,其實是刺激性腺及腎上腺素,令其性欲勃發,淫欲較多而已,實與壯或不壯無涉。但很多俗人不知究裏,而迷信吃大蒜可以壯陽,其實是催淫。)此五辛,生吃則會增進嗔恚心(可能因爲這個緣故,所以中國北方人常好一手拿饅頭,另一手持一棵大蔥;常如是食者,多見脾氣火爆。)。

  “縱能宣說十二部經”:天仙、鬼神守護行人,除了護法以外,主要也是常想聽受經法。又,食辛之人雖則講經,然以其既不遵如來禁戒,故極易淪爲貪求名聞利養,而妄談般若法空。

  “十方天仙嫌其臭穢”:這五辛,不論生吃熟食,都會令人口臭不堪。五辛的臭味,稱爲“辛臭”,“辛”是沖鼻之義,其臭有如圊廁之味,因此所有賢聖、善鬼神、天仙,全都不能忍受那種味道。唯有樂穢處的惡鬼神,或食糞、食尿、食蛆之惡鬼神除外,他們反而趨之若鹜。由于善鬼神、護法已遠離,不再守護,因此這修行人的道場便大門洞開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