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(詐習之報)

  【貪成爲罪,是人罪畢,遇明爲形,名役使鬼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貪成爲罪”:貪成已私,谄詐爲罪。

  “遇明爲形”:“明”,明咒。附于明咒以成形。

  【義貫】

  若于本因以“貪成”已私、谄詐“爲罪,是人” 受地獄本 “罪”之報“畢”,出于地獄,由于貪詐之余習未盡,倘“遇明”咒即附之以“爲形”,聽其役使,而自以爲擁有勢力,“名役使鬼”,以此鬼形而受其余報。

  【诠論】

  時下外道有所謂“養小鬼”者,其“小鬼”即類此。

  ⑩傳送鬼(訟習之報)

  【貪黨爲罪,是人罪畢,遇人爲形,名傳送鬼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貪黨爲罪”:“黨”,朋黨。謂以貪求朋黨,助惡興訟爲罪。

  “遇人爲形”:“人”,指巫祝之人:謂附于巫祝之人以成形。

  “名傳送鬼”:爲此巫祝傳遞消息、泄露吉凶等事,故稱傳送鬼。

  【義貫】

  若于本因以“貪”求朋“黨”,助惡興訟“爲罪,是人” 受地獄本“罪”之報“畢”,出于地獄,由于貪黨訟之余習未盡,倘“遇”巫祝之“人”,即附之以“爲形”,爲之傳遞消息、泄漏人間吉凶等事,“名傳送鬼”,以此鬼形而受其余報。

  【诠論】

  外道乩童之神靈附體、或“開沙盤”等,其中“降壇神靈”多半是此類傳送鬼。

  叁、 結語:妄業所引

  【阿難,是人皆以純情墜落,業火燒幹,上出爲鬼。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,若悟菩提,則妙圓明,本無所有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皆以純情墜落”:謂衆生以純情無想而墜落阿鼻地獄;此系罪報最重之衆生,而其中還包含二類有情:一、九情一想(墜無間獄);二、八情二想(墜有間獄)。

  “業火燒幹”:“燒幹”,指燒幹妄情之水。謂由受罪報,而得由地獄之業火,逐漸燒幹其本業妄情之業水。

  “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”:“此等”,指諸鬼類。“妄想”即惑。“自妄想”,自心起惑。“業”,循業發現。謂此諸鬼類,都是由于自心妄惑造業後,循其業之招感而發現彼諸鬼道。

  “若悟菩提”:若一旦因緣成熟,如報盡或報將盡,以自久遠劫前所種善根種子存于八識田中,再遇善知識指點,而忽悟知本有菩提本心。“菩提”,指菩提本心。

  “則妙圓明,本無所有”:以悟知菩提本心,是人即如從夢覺。“妙圓明”,指本妙、本圓、本明之菩提自性。謂一旦夢覺,則見于本妙圓明之菩提自性中,這一切地獄、餓鬼等惡相,皆猶如幻化,本無所有,除一真如心外,無有少法可得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,是” 十種“人”原本“皆”是“以純情”無想而“墜落”阿鼻地獄及九情一想而墜無間地獄,以及八情二想而墜有間地獄。如今以“業”報苦之猛“火燒幹”了妄情之業水,方得“上出爲鬼”。然“此等”諸鬼亦“皆是自”心“妄想”顛倒、循“業”發現“之所招引”;以是自招故,“若”一旦因緣成熟,而得“悟”知“菩提”本心,彼人即如從夢覺,“則”見于其本“妙圓明”“之菩提自性之中,這一切地獄、惡鬼等惡相,猶如夢中所見,“本無所有”。

  第六節 畜生趣之因果

  一、畜生趣之因

  【複次,阿難,鬼業既盡,則情與想二俱成空,方于世間與元負人冤對相值,身爲畜生,酬其宿債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則情與想二俱成空”:指超出鬼趣之情與想。

  “方于世間與元負人”:“元”,原也,原來,本來。“負”,負欠,或欠錢、或欠命、或欠情。“冤對”,冤家對頭。“值”,遇。以業力牽引,故冤家對頭即不可思議地會再碰頭。

  “身爲畜生”:若欠他命,則爲畜生受他宰殺,還他一命。若欠他錢,則爲畜生,或被他販賣,或爲他做苦工、馱負重物、犁田、奔馳、及受他鞭笞。做苦工等爲償還他經濟上的損失;受鞭笞爲償還他精神及肉體上的損失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複次,阿難”,諸“鬼”之“業”報“既盡,則” 鬼道之“情與想二俱成空”,而出鬼趣,于是“方于”人“世間與”彼“元”來“負”欠財物或形命之“人冤”家“對”頭互“相”再“值”遇,然卻“身”墮“爲畜生”,或被彼冤家宰殺、或被他販賣、或作諸苦役、馱重、赴遠、驅馳、及被他鞭笞等,以“酬”償“其宿債”。

  二、十類畜生(畜生業之報)

  ①枭類(怪鬼之後報)

  【物怪之鬼,物銷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枭類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物怪之鬼”:貪物而附物成形之怪鬼,此爲上面鬼類之第一種。

  “物銷報盡”:“銷”,銷亡。謂當其所附之物銷亡時,其怪鬼之報亦已盡。

  “枭類”:此鳥生後,子食其母,此爲其貪物之余習。

  【義貫】

  以貪物而附“物”以成“怪之”怪“鬼”,當其所附之“物”已“銷”亡之後,其怪鬼之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”陽“世間”,然以其貪物之余習猶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枭類”,子食其母。

  ②咎類(魃鬼之後報)

  【風魃之鬼,風銷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咎徵一切異類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風魃之鬼”:因淫習而成風魃之魃鬼。

  “咎征”:“咎”,凶咎。“徵”,徵兆。

  “一切異類”:如色禽、淫獸、或烏鴉。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淫習而成“風魃之”魃“鬼”,當其所附之“風”已“銷”亡之後,其所受魃鬼之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”陽“世間”,然以其貪淫之余習尚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”表凶“咎徵”兆之“一切”物“異”之畜“類”,如各色之禽或多淫之獸。

  ③狐類(魅鬼之後報)

  【畜魅之鬼,畜死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狐類。】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诳習附“畜”成“魅之”魅“鬼”,今所附之“畜”已“死”之後,其所受魅鬼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世間”,以其貪诳爲魅之余習尚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狐類”。

  ④毒類(蠱毒鬼之後報)

  【蟲蠱之鬼,蠱滅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毒類。】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嗔習而附“蟲”成“蠱之”蠱毒“鬼”,今所附之“蠱”已“滅”之後,其所受之蠱毒鬼之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世間”,以其貪嗔爲蠱之余習猶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”有“毒”之畜“類”。

  ⑤蛔類(疠鬼之後報)

  【衰疠之鬼,衰窮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蛔類。】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怨習、附“衰”成形而成“疠之”疠“鬼”,今所附之“衰”已“窮”,其所受之疠鬼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世間”,以其貪憶爲疠之余習尚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蛔類”。

  ⑥食類(餓鬼之後報)

  【受氣之鬼,氣銷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食類。】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慢習“受氣”成形“之”餓“鬼”,今所附之“氣”已“銷”,其所受之餓鬼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世間”,以其貪慢爲餓鬼之余習尚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”被人啖“食”之畜“類”,如豬羊、雞鴨魚等。

  ⑦服類(魇鬼之後報)

  【綿幽之鬼,幽銷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服類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綿幽之鬼”:“綿”,纏綿,纏附。“幽”,幽暗。此即魇鬼。

  “服類”:爲人服飾之類,如蠶、貂、山鸮( xiāo俗稱貓頭鷹)等。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枉習,纏“綿幽”暗以成形“之”魇“鬼”,今所附之“幽”已“銷”,其所受之魇鬼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世間”,以其貪枉爲魇之余習尚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”人“服”飾之畜“類”。

  ⑧應類(魍魉鬼之後報)

  【和精之鬼,和銷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應類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和精之鬼”:“和”,和合。“精”,精明。此爲見習爲因之魍魉鬼。

  “應類”:應于時節,來去遷徙之類,如春雁、秋鴻等。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見習而“和”合“精”明以成形“之”魍魉“鬼”,今所“和”之精明已“銷”,其所受之魍魉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世間”,以其貪明魍魉之余習尚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應”于時節遷徙往來之畜生“類”。

  ⑨諸類(役使鬼之後報)

  【明靈之鬼,明滅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休徵,一切諸類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明靈之鬼”:“明”,明咒。“靈”,顯靈。謂附于明咒以顯靈之鬼。

  “休征”:“休”,祥也。“徵”,徵兆。

  “一切諸類”:如鳳凰、骐麟等。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詐習,附于“明”咒以顯“靈”異“之”役使“鬼”,今所附之“明”咒力已“滅”其所受之役使鬼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世間”,以其貪詐之余習尚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”祥“休徵”兆之“一切諸”畜生“類”,如鳳凰、骐麟、喜鵲等。

  ⑩循類(傳送鬼之後報)

  【依人之鬼,人亡報盡,生于世間,多爲循類。】

  【釋注】

  “循類”:循順傳送之類,如犬、鴿等。

  【義貫】

  昔因訟習貪黨“依”于巫祝之“人”以成形“之”傳送“鬼”,今所附之“人”已“亡”其所受之傳送鬼之“報”亦隨之而“盡”,而得“生于世間”,以其貪傳送之余習尚未盡故,“多”生“爲循”順傳送之畜生“類”,如犬、鴿等。

  叁、 結語

  ①妄業所引,了本非有

  【“阿難,是等皆以業火幹枯,酬其宿債,旁爲畜生。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。若悟菩提,則此妄緣本無所有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旁爲畜生”:以非人天正道,故稱旁生。又,依人畜養而生,故稱旁生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,是等” 十類畜生“皆以”地獄及鬼趣之“業火”燒“幹、枯”竭其下二趣妄情之水,不再潤生,然爲“酬”償“其宿債”,故披毛帶角,“旁爲畜生。此等” 諸旁生類,“亦皆”是“自”心“虛妄”惑“業之所招引”,自作自受;“若”因緣成熟,一旦“悟”知其“菩提”本心,“則此”等業報“妄緣”猶如虛空華、夢中境,“本無所有”,菩提清淨心中無能無所。

  ②自招自受

  【“如汝所言:寶蓮香等及琉璃王、善星比丘,如是惡業本自發明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