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境界“名爲”四加行位菩薩之“頂地”。

  (3)忍地

  【心佛二同,善得中道,如忍事人,非懷非出,名爲忍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心佛二同”:謂心與佛二者等同,也就是“即心即佛”。

  “如忍事人”: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。

  “非懷非出”:“懷”,懷之于心而不說。“出”,出之于口。謂此忍事之人,並非想將事情懷之于心,亦無法出之于口。以尚未成就本覺大智,故“口不能言”,無法將所知所覺,訴諸言語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已達“心”與“佛二”者皆“同”不異,即心即佛,已“善得中道”妙義。猶“如忍事”于心而不言之“人,非”故欲“懷”之于心,亦“非”可“出”之于口,是“名爲”四加行位菩薩所修證之“忍地”。

  (4)世第一地

  【數量銷滅,迷、覺中道,二無所目,名世第一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數量銷滅”:“數量”,修證之多寡與增減。謂此位中之菩薩,對于已心所修證的數量之多寡、或增減,已完全泯滅,離一切量,過一切量,心佛雙泯。

  “迷覺中道”:于迷于覺,皆達中道,“中道”者,離有無二邊也。

  “二無所目”:“目”,對,即對待。即迷與覺已不成對待,二法銷泯,本自不迷,今亦不覺,入一真界,悟不二法門。

  “名世第一地”:“世”,世間。一切世間法中,以此爲第一,故稱世第一;再往上就是出世聖法了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于已心修證之“數量”之多寡、或增減已完全“銷滅”其念,能所雙泯,過一切量,于凡“迷”與智“覺”皆達于“中道”,離于有無兩邊,覺與迷“二”者皆“無所目”。(不成對待),無迷無覺,契入一真,入不二門,是“名”爲四加行位菩薩之“世第一地”。

  第四節 菩薩十地

  1.歡喜地

  【“阿難,是善男子,于大菩提善得通達,覺通如來,盡佛境界,名歡喜地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善得通達”:善得親證現量,通達自心本覺。

  “覺通如來”:“覺”,指自心本覺。“如來”指如來之妙覺。謂以自心本覺融通如來之妙覺。

  “盡佛境界”:“盡”,悟盡。謂于佛所行境界,皆能悟入,因而生大歡喜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,是” 四加行位滿心之“善男子,于” 無上“大菩提,善得” 親證現量,“通達”自心本覺;複以自本“覺”融“通如來”妙覺,故能“盡”知“佛”所行“境界”,而得大歡喜,“名”爲初地之“歡喜地”菩薩。

  2.離垢地

  【異性入同,同性亦滅,名離垢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異性入同”;“異性”,九法界衆生各異,故稱異性。此謂將九法界之異性(互異之性),皆入于如來之平等一性。“同”性即是一性。一性者,一真之性。

  “同性亦滅”:入于一性之後,此一性亦爲垢,故複滅之;同異二性悉滅,即一切垢皆盡,故名離垢地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將九法界之“異性”皆“入”于如來平等之“同”性;即此“同性”亦是垢故,故“亦滅”“之,同異之垢皆盡,“名” 爲二地之“離垢地”菩薩。

  3.發光地

  【淨極明生,名發光地。】

  “淨極明生”:于前第二地中,同異垢滅,成離垢地;今則離垢之“離”亦離,故其清淨達于極致。淨極之後,光明即生,如拭銅鏡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于前修行同異垢滅,而達于離垢;今離垢之離亦離,其清“淨”遠于“極”致因而光“明生”起,“名”爲第叁地之“發光地”菩薩。

  4.焰慧地

  【明極覺滿,名焰慧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明極覺滿”:謂妙明盛極,覺照彌滿十方,光明轉盛,大智如火焰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之妙“明”盛“極,覺”照彌“滿”十方,光明熾盛,大智如火焰,熊熊不盡,“名”爲第四地之“焰慧地”菩薩。

  5.難勝地

  【一切同異所不能至,名難勝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一切同異”:“同”,指“地上智”之同,亦即爲地上菩薩(入初地以後的菩薩)所達到的真如一性、“總相智”之境界。“異”,指“地前智”之異,亦即地前菩薩(未入地的叁賢位菩薩),各自所證的“別相智”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所證者爲“一切”地上之“同”相智(總相智)及地前“異”相智(別相智)“所不能至”者,“名”爲第五地之“難勝地”菩薩。

  6.現前地

  【無爲真如,性淨明露,名現前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無爲真如”:在此之前,有爲之功用已達至極(異相、同相、極難勝),是爲真如之用,乃六地前凡聖共用,唯凡夫日用而不知,聖人用而了了。至此第六地真如之無爲性,乃得全露,此爲真如之體,唯聖獨證,不與凡夫共。

  “性淨明露”:“性淨”,真如之體,雖起萬用,而能生諸法,然其性本淨。“明露”,分明顯露。

  “名現前地”:真如全體顯露,菩薩至此方得初次親證真如現前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由于在此之前,有爲之功用已達至極之極難勝,于此位中“無爲”的“真如”之體,其妙“性”本“淨”分“明”顯“露”,初得親證,“名”爲第六地之“現前地”菩薩。

  【诠論】

  由此段經文可知,菩薩修行,曆經種種階位、斷證,至此才達到完全“見性”。可見所謂“明心見性”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,亦不是一蹴可幾的。以經證經,《大般涅槃經》中開示見性,亦說:“十住菩薩見不了了。”亦即,即使已達十住的菩薩,雖得見性,但並不能見得十分明了,以真如尚未全體顯露故;須經曆位斷證,才逐漸分分顯露:一分斷證,一分顯露。所言“斷證”者斷除無始無明習氣之烏雲,以無明烏雲覆蓋自性之大日,故智光不得透;待烏雲漸散後,大日漸顯;若烏雲全散,即大日全露,日光遍照,無遠弗屆。是故“現前地”後即是“遠行地”。

  複及,當今學佛常聽人說他已“明心見性”,或者常把“明心見性”刁在口上,把“見性”看作一件容易事,且常以少少文字知解,就當作是“見性”,就認爲已經“一悟即至佛地”,這實是“以解作證”,十分不當,甚至有“大妄語”之虞(未證言證)。請看經文:十住菩薩仍見不了了;第六地菩薩才得真如完全現前,才能稱得上完全“見性”(親見真如本性)。一般具縛凡夫,貪嗔熾盛,自心煩惱念念叢生,烏雪覆蓋,心中一團無明黑暗,若能由宿世信根,而解得佛語,信解真如本性,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,因爲佛所說之般若實甚難信解,而真如本性比之般若,則更難信解百千萬倍。至于“親證真如”(或簡稱“見性”)則實非凡夫所能。學佛過程中,有時候有若“靈光一現“,好似有所見,那是一心精進修行時的少分相應,暫得如是,不會長久的,不要以爲自己已經“見性”或“大悟”、“開悟”(本經後面經文一再開示說:“暫得如是,非爲聖證,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;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”)這是指于正修行精進時所産生的現象。至于毫不精進修行的人,如果也有些現象發生,那多半恐怕是“幻象”,莫執以爲實,更勿計執而以爲自己已經“見性”、“開悟”、或“證道”了(哪有那麼便宜的事?縱使大修行的人精進修行所起現象也常都是“暫得如是、非爲聖證”,更何況你並非大修行的人,亦不精進,怎能憑空“開悟”、見性?)若仍計著不止,則必轉“幻象”爲“魔相”;此魔事一成,必至受現世報,來世墮落,不可不知。是故當今學佛,莫輕言“我已明心”,“我已見性”。若見如是人,亦應保留慎察,甚或敬而遠之。

  7.遠行地

  【盡真如際,名遠行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盡真如際”:“盡”,窮盡,指盡知、盡見。“際”,實際、邊際、本際。

  “名遠行地”:以真如之邊際或實際乃無量無邊,此菩薩皆能盡知,故名“遠行”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能窮“盡真如”之邊“際”,悉能知見,“名”爲第七地之“遠行地”菩薩。

  8.不動地

  【一真如心,名不動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一真如心”:菩薩住于此地,遍觀諸法,徹見萬法皆真,一切皆如,法界之中,一毛一谛,無非自心真如,是故不動不壞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徹見一切諸法皆“一真如心”凝然湛寂,無動無壞,“名”爲第八地之“不動地”菩薩。

  9.菩慧地

  【發真如用,名善慧地。阿難,是諸菩薩,從此已往,修習畢功,功德圓滿,亦目此地,名修習位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發真如用”:發真如全體之大用。于前位中,真如全體顯露,至于此位,即起全體之大用。此位之前雖亦有用,然非全體之大用,以尚未全顯故。

  “從此已往”:“已”,同以,自今以後,指第九善慧地以上,包含第十法雲地以及等覺、妙覺叁位。

  “修習畢功”:于修習已畢其功,亦即在“修習”上全部完成,此後只論“證”,而不論“修”,故言“修習”到此爲止。

  “亦目此地”:“目”,視,稱,當作。

  “名修習位”:與“修習”相對是“證果”。九地是修習位,十地即是證果位,故稱“十地果位”。至于等覺、妙覺,亦是果位。因此可知,第十地以下皆是因位(修習位)所攝。

  【義貫】

  菩薩于前位中得真如全體顯露,于此位中,則“發真如”全體之大“用,名”爲第九“善慧地”菩薩。“阿難,是諸菩薩,從此已往”,在“修習”上已“畢”其“功”,出世“功德”亦稱“圓滿”,此後只論證,不論修,修習到此爲止,故“亦目此地,名修習位”。

  10.法雲地

  【慈陰妙雲,覆涅槃海,名法雲地。】

  “慈陰妙雲”:“陰”,覆蓋。“妙雲”,大智妙雲。

  “覆涅槃海”:“涅槃”,涅槃性,指衆生本自涅槃之性。菩薩于衆生性海上覆大法雲,雨大法雨,令普皆得潤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以大“慈”心“陰”覆“妙”智大“雲,覆”蓋于衆生本自“涅槃”之性“海”之上,令得普潤,“名”爲第十地之“法雲地”菩薩

  第五節 等妙二位

  1.等覺

  【如來逆流,如是菩薩順行而至,覺際入交,名爲等覺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