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如來逆流”:“逆流”,逆涅槃流而出,以一切如來不住涅槃,故逆涅槃流而出,倒駕慈航,入生死海。

  “如是菩薩順行而至”:“如是菩薩”,指法雲滿心、十地滿足之大菩薩。“順行”,順法性之流而行。“而至”,而至無上菩提。

  “覺際入交”:佛與菩薩即于覺際互相涉入相交。

  【義貫】

  一切“如來”皆是“逆”涅槃“流”而出,倒駕慈航,入生死海;而“如是”十地滿足之大“菩薩”則“順”法性流而“行而至”于無上菩提,佛與菩薩因而得于“覺際”互相涉“入交”接,“名爲等覺”菩薩境界。

  2.妙覺

  【“阿難,從幹慧心至等覺已,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。如是重重,單複十二,方盡妙覺,成無上道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從幹慧心”:“幹慧”共有兩個:一是初, 信前之幹慧,是最初的幹慧。第二個幹慧是在等覺後心,未到妙覺之前。衆生共有叁種流:欲流、有流、無明流。“欲流”及“有流”若斷,即出分段生死。若依本經圓頓教,則初信時所證者即是“幹”此二流(欲流及有流),故圓頓教之初信菩薩已斷分段生死。然而欲斷“無明流”而出變易生死,則須更發大心,從初信向上,再曆五十九位,累位分分斷證,至等覺後心,方才以“金剛喻叁昧”之力斷最後一品“生相無明”(或稱“潤生無明”),方才永斷無明,二死永亡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是爲妙覺菩薩。以妙覺如佛,唯俟因緣成熟,次補佛位,稱爲補處菩薩。

  “至等覺已”:指至等覺後心。

  “金剛心中”:指金剛喻定所持之心。

  “初幹慧地”:“初”,初得。“幹慧地”,此指第二個幹慧地,以幹無明流,永斷無明,二種生死之水永盡,故稱幹慧地。又,此時仍未與如來之妙莊嚴海相接,故名“幹慧”,須到十方如來親手灌頂、授佛職位之時,方入一切如來薩婆若海。

  “如是重重,單複十二”:“重重”,一重又一重的階位與修證。“單”,單數者有七:幹、暖、頂、忍、世、等、妙,共七。“複”,複數,即十數者,共有五: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。“十二”,單七與複五相加,共爲十二種階位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”,大心菩薩“從”初信位前之“幹慧心”(幹欲流、有流,出分段生死)起,曆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四加、十地、而“至等覺”後心“已”,于“是”等“覺”位中“始獲金剛”喻叁昧所持“心中”之“初幹慧地”,(幹無明流,永斷無明,出變易生死)。此菩薩“如是”經曆“重重”階位與斷證,“單”數有七“複”數有五共“十二”種階位,“方”得“盡妙覺,”而“成無上道。”

  第六節 結論:修習止觀,次第證入

  【是種種地,皆以金剛觀察,如幻十種深喻,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,清淨修證,漸次深入。阿難,如是皆以叁增進故,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

  作是觀者,名爲正觀;若他觀者,名爲邪觀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金剛觀察”:“金剛”,指金剛叁昧。又金剛者有多義:一、不動、二、不壞、叁、而能壞他、四、最堅、五、珍貴無上。以此比喻金剛叁昧能令行者身心不動,不爲一切諸魔煩惱所動;不可破壞,而能破壞一切煩惱,及內外四魔,其心堅定勇猛,無有能及者,故最尊最上。菩薩住此叁昧,而以叁昧力觀察一切法,故稱“金剛觀察”。

  “如幻十種深喻”:指如幻等十種深喻。十喻爲:如幻、如化、如焰(如火焰)、如影、如響(回音)、如夢(如夢中所見)、如虛空、如犍闼婆城(海市蜃樓)、如境中像、如水中月。如是十喻皆比喻一切諸法不可得,無能取所取故,如是觀了,能所垢盡,心明智現。

  “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”:“奢摩他”,止,即是定體,是菩薩所自住。“毗婆舍那”,觀,即觀法或觀智。世間之凡夫、乃至外道,亦有修定(止)者,但“毗婆舍那”觀則爲我佛如來之所特有者,不與外道、凡夫共;也就是說:種種“毗婆舍那”妙法皆是佛教的特色、特殊教法,或特殊智慧;菩薩以修習如來所傳之如是珍貴觀智,故能破惑證真,修斷叁流(欲流、有流、無明流),出二生死(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)。而這也就是爲什麼諸外道,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,亦不能斷少分惑,仍在叁界之中,因爲他們只“有定無慧”,無有如來所傳之慧觀,故不能開真實智慧,因此無定慧等持力,用以破無明等諸惑。菩薩以自住“奢摩他”定體,而修習“毗婆舍那”,起觀慧之用。“奢摩他”如武士本身之武術功夫;“毗婆舍那”如寶劍。有功夫、有寶劍,于斷煩惱即得自在。

  “如是皆以叁增進故,善能成就”:“叁增進“,即前所說之叁漸次:除其助因、刳其現業(略言:“除因、刳性、違業”)。以此叁增進爲深固之正修基礎。附及,本經最珍貴處,即在于此!——雖開示甚深理,亦從基本一步步教起。又,“叁增進“、”四種清淨明誨“、”五十陰魔“,實爲本經最最寶貴的妙法之一。

  “五十五位”:包括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、十地、等覺。請讀者大德注意:此五十五位系略去了信位前的“叁漸次位”與“幹慧地”,以及最後的妙覺。因爲“叁漸次位”及“幹慧地”爲入正位前的“前方便”,而妙覺則是已達菩薩之無學位,非同于前面有學之修證位;因此,此處的五十五位修證位雖不言及前後之五位,但義攝在其中。是故,大乘圓頓菩薩六十位修證之次第,茲作略語,以便記誦如下:“漸、幹、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加、地、等、妙”。

  “作是觀者”:“觀”,觀察、了知。謂如是觀察、如是了知。

  “名爲正觀”:謂了知頓悟加漸修,如實修持,不墮虛妄。

  【義貫】

  于“是種種”菩薩“地”位中,菩薩“皆以金剛”叁昧力“觀察如幻”等“十種深喻” (如幻、如化、如焰、如影、如響、如夢、如虛空、如犍闼婆城、如境中像、如水中月),菩薩于自住之“奢摩他”定體之“中,用諸如來” 所傳、不共凡外之“毗婆舍那” 慧觀,以爲“清淨修證”如是十種深喻之觀,“漸次深入”無上智慧。“阿難,如是” 正修“皆以叁增進” (除其助因、刳其正性,違其現業)爲深固正因“故,善能成就” 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四加行、地、等覺“五十五位真菩提路”。

  凡“作”如“是觀”察如是了知“者,名爲正觀;若” 作“他觀者,名爲邪觀”。

  第六章 文殊請問經名

  第一節 本經五名

  【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【“當何名是經?我及衆生雲何奉持?”

  佛告文殊師利:“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、無上寶印、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文殊師利法王子”:“文殊師利”,義爲妙吉祥。“法王子”,法王之子,佛子,即菩薩。文殊主智,故得問如是深義,以利衆生。

  “當何名是經”:經名爲令得總持之要,因其名而思其義,能提綱挈領故。

  “奉持”:奉行持誦以自修化他。

  “大佛頂”:標示此法門最勝無上處。

  “悉怛多”:梵語,白,究竟清淨。

  “般怛羅”:梵語,蓋,陰覆、護佑之義,令離日曬、風、霜、雨、雪之侵陵;此風霜雨雪等即代表一切惡勢力。與上合雲:白蓋或白傘蓋、或大白傘蓋。義爲:衆生以得如來究竟清淨白法之所陰覆(慈護)故,得離內外一切風霜雨雪之折磨惱亂,心得安定。此二字(悉怛多,般怛啰)之所以保持梵音而不翻其意義,有二義:一、此爲咒語之一部分,古來譯經有“五不翻”之原則,其一即咒語不翻。二、爲暗示此“白蓋”非一般之白蓋,亦即其中含有離于文字表面的“如來密義”在。

  “無上寶印”:“寶印”,大寶之印,即如來心印。

  “十方如來清淨海眼”:“海”,薩婆若海,大智海,一切智海。“眼”,能見義。謂此經爲十方一切如來清淨之一切智海中的眼目,能照見一切衆生及一切法,悉知悉見,皆悉護念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【诠論】

  此第一個經名表如來之叁密:“大佛頂”表如來之身密,“悉怛多般怛啰”表如來之語密,“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”表如來之意密。衆生受持如來叁密,與如來叁密相應,即得如來叁密加持,迅疾得入如來叁密境界,乃至得轉自身之叁業亦成叁密,速造如來境,“不曆僧祗獲法身”,轉身成菩提薩埵身,爲法王子,速得作佛。此爲如來大悲顯其自證叁密之用意。故知此經實是“禅密一體”或“以禅爲方便,以密爲究竟”之法門,以其得入如來秘密境界故;或亦可目爲“外禅內密”,以其體用如是故。

  【“亦名救護親因、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,得菩提心,入遍知海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救護親因”:“救護”,如來以神咒救護阿難等。神咒,表如來不可思議之業用;神者,不可思議也。“親因”,本因,主因,最後之因。如來之所以能以神咒救護阿難,最主要的原因,還在于如來之悲智,以大悲故願度,以大智故能度。若但有智而無悲,即雖能亦不願爲;若但有悲而無智,則雖欲度亦無能爲力,所謂心余力绌是也。故須悲智雙圓,此爲救護之親因。

  “度脫阿難”:阿難乃一類人之代表:已悟且欲出離者,雖想出離,但有心無力,是故請示法門,爰有此經。又,“阿難示墮”之場景,也只是代表:代表最易令衆生沈淪者爲欲海,而彼淫欲亦是代表一切欲之海,非只是指淫欲而已。故知阿難實爲大權示現。

  “性比丘尼”:即摩登伽女悟後出家之法名。這又是另一類人的代表:代表原來迷而不肯出者,以其無明貪愛特別熾盛,而不能自已故。這兩種人(“已悟欲出”者及“迷不肯出”者),如來皆能以無上不可思議神通智慧之力,導之轉變,而爲度脫。可見如來悲智之體用甚深稀有。

  “得菩提心”:“菩提心”,覺心,指已覺了之心,非只是“求菩提的心”;亦即是已悟了、已見自本性之心,或是本妙覺心。

  “入遍知海”:“入”,體入。“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