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遍知海”,即正遍知海,以如來之正遍知覺無量無邊,故以海來比喻之。因得本妙覺心,故能體入如來的正遍知海,得佛寶藏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【亦名如來密因、修證了義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如來密因”:一切如來成佛的密因。“密因”者,以非與凡外權小共,亦非菩薩所能知者,“唯佛與佛乃能究竟”,故稱爲“密”。此密因即是如來藏,是爲十方叁世一切如來成佛之本因。

  “修證了義”:“修證”表一切方便、法門。“了義”爲究竟之義理。以方便而達于究竟,有權有實,有表有裏,表裏一貫,權實一致;是則爲本經殊勝之處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【“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、十方佛母、陀羅尼咒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大方廣”:“大”,無量無邊。“方”,正。“廣”,廣袤。“大方廣”亦是大乘之異名。

  “妙蓮華王”:“妙”,不可思議。“蓮華”,從淤泥出生,而不受淤泥染;于泥而離泥,于水而離水,是故不可思議。蓮花因此亦代表悲智雙全,故亦爲佛法之總代表,而成爲佛法的表徵或標幟(logo)。

  “十方佛母”:十方一切諸佛之母,由于此法門(或陀羅尼),系能出生十方一切諸佛故。

  “陀羅尼咒”:“陀羅尼”總持,總一切法、持一切義。以此大佛頂咒能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,故稱“總持咒”。又以此一咒即得遍攝一切體相用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【诠論】

  有邪行人,愚妄顛倒,欲以淫欲而證菩提,乃將其“雙修”之女方稱爲“佛母”,而男方稱爲“佛父”,實是不倫不類。有識者于此應加警覺,不爲所惑。

  【“亦名灌頂章句,諸菩薩萬行首楞嚴。汝當奉持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灌頂”:即如來以一切智水灌菩薩頂,令獲秘密加持,亦證得一切智智。故“灌頂”者,爲最上加持之義,成就之義,亦是授佛職位及授記之義。在果位而言,即十方如來以持此大佛頂咒,得親爲十方菩薩灌頂;在因位而言,即十方菩薩及大心衆生,以持此大佛頂咒故,得速受如來灌頂。故《楞嚴經文句》雲:“灌頂章句四字,意指密诠之用,所謂果上持此咒心,能于十方摩頂授記;因中持此咒心,亦于十方蒙佛授記也。”

  “諸菩薩萬行首楞嚴”:“首楞嚴”,爲一切事究竟成就、堅固義。此謂修行本經法門,能令諸菩薩所修之一切萬行,皆達于究竟成就。正如《楞嚴經文句》所言:諸菩薩“由于悟陰、入、處、界、七大皆如來藏,所以一心能具萬行,事事可證圓通也。”

  “汝當奉持”:汝當如是依教奉持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【論诠】

  本節總結本經之經名。本經經名,如來所示共有五個:曆來于此五題之解說,或言以體、相、用立名,或言以顯、密、性、相等立名,此等诠釋,于經義皆可通。然亦有重複重疊之處。若依密教而言,則更一目了然、明白切當,且無重複之虞。依密教而言,則此五經題,正合于真言五部之義:

  一、“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、無上寶印、十方如來清淨海眼”屬佛部,系依佛部而立名。以佛部顯本體、如來叁密功德莊嚴寶相故。

  二、“救護親因,度脫阿難、及此會中性比丘尼,得菩提心,入遍知海”,此屬金剛部,乃依金剛部而立名;以金剛部主發菩提心門故。

  叁、“如來密因、修證了義”屬羯磨部;羯磨者,作業也,指如來依體所作事業,所謂破魔顯正、斷惑證真也。

  四、“大方廣妙蓮花王、十方佛母、陀羅尼咒”,此屬蓮華部,乃依蓮華部而立名,顯大佛頂咒王爲大悲胎藏之義也。

  五、“灌頂章句、諸菩薩萬行首楞嚴”,此屬寶部,乃依寶部而立名,以寶部爲主令行者獲益,得無上寶,所求如意,有如如意寶珠。

  是故當知,依佛之教敕,本經之立名,實已隱含密教五部之功德,故大佛頂一部經即攝密教五部大法。東密之開祖空海大師(亦即真言宗傳持第八代祖師)亦十分重視本經法門,並有“大佛頂經開題”之著述傳世(且錄于大藏經中)。可見本經系如來正法顯密二宗之所共尊者,殊勝無比。

  第二節 得密印加持——大衆悟禅、證果

  【說是語已,即時阿難及諸大衆,得蒙如來開示密印、般怛羅義,兼聞此經了義名目,頓悟禅那,修進聖位,增上妙理,心慮虛凝;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開示密印”:“密印”,秘密心印。此密印含“顯之密”與“密之密”。“顯之密”例如如來藏、真如、八識等甚深之法,雖爲顯說,然其境界則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故稱顯密。“密之密”則是“如來叁密”之秘,以及“密語密義”之密。

  “般怛羅義”:此爲略語,全文應爲:“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”等。

  “了義名目”:此經之五題,皆爲了顯本經了義之旨,故稱“了義名目”。

  “頓悟禅那”:指頓悟禅那之修法與法界。

  “修進聖位”:“修進”,指漸修而趨進。“聖位”,指五十五位修證。

  “增上妙理,心慮虛凝”:“妙理”,玄妙之理體。“虛凝”者,“虛”,無執、無礙。“凝”,凝定。體入增上妙理爲慧,心慮虛凝爲定,故此則由慧解而入定也。

  “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”:謂以悟中之定慧力而斷六品思惑。“修心六品”,此六品思惑因爲是屬于修道位所斷者,故稱之爲“修心”。“六品”,即六品思惑。“微細煩惱”指思惑,以思惑微細,非凡夫所能見,故稱爲微細煩惱。若斷此六品思惑,便證二果斯陀含。又,以阿難在此以前已斷叁界見惑而證初果,故今進一步而證二果。關于叁界見思二惑,詳見下面表解。

  【義貫】

  如來“說是語已,即時阿難及諸大衆,得蒙如來開示” 如是秘“密”心“印”悉怛多“般怛羅”等之深“義,兼聞此經了義” 之“名目”,因而“頓悟禅那”之修法,及如何漸“修”而步步升“進”六十“聖位”之法,並已體入“增上”殊勝玄“妙理”體,其“心慮”遠于“虛”融“凝”定之境。並以彼悟中之定慧力而“斷除叁界” 中“修”道位“心”中所修斷之“六品”思惑“微細煩惱”,而證得二果。

  【诠論】

  叁界煩惱大類共分二種:一、見惑,二、思惑。“見惑”因爲是見道位(初果須陀洹)所斷,故稱“見惑”,又稱爲“見所斷惑”。思惑又稱“修惑”,因爲是修道位所斷者,故又稱爲“修所斷惑”。修道位即是從初果以上的二果、叁果、及四果皆是修道位。(四果阿羅漢亦稱證道位,或無學位。)

  見惑共有八十八使,其中欲界有叁十二使,色界及無色界各有二十八使,合共八十八使,皆初果所斷。八十八使見惑之內容爲:身、邊、戒、見、邪(五利使)及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(五鈍使)。五利使又稱爲“五見”;五鈍使又稱“五毒”。

  思惑共八十一品,其中欲界(五趣雜居地)共有九品;于二果時斷前六品,于叁果時斷後叁品。所余的七十二品思惑全部在四果時斷。

  叁界“見思二惑”表解如下:

  

  第七章 叁界七趣衆生升墜之因與果

  每一節 爲何一真如界,仍生六道?

  【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 “大威德世尊,慈音無遮,善開衆生微細沈惑,令我今日身心快然,得大饒益。

  世尊,若此妙明、真淨妙心,本來遍圓,如是乃至大地草木,蠕動含靈,本元真如,即是如來成佛真體;佛體真實,雲何複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、人、天等道?

  世尊,此道爲複本來自有?爲是衆生妄習生起?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即從座起”:此處原文省略主詞阿難。

  “大威德”:“威”,因爲具足能折伏一切衆生(十二類生)顛倒妄想,故稱“威”,此是降伏法所顯。“德”,爲能攝受教化成就五十五位賢聖,故稱爲“德”,此爲息災、增益法所顯。“大”者,能調無不調、能攝無不攝,能益無不益,故稱“大”。又,密教中有一尊大威德明王,爲阿彌陀如來之忿怒尊。

  “慈音無遮”:“無遮”,無遮限,不分親疏、貴賤、勝劣、賢愚,謂佛以慈音普化一切衆生。

  “善開衆生微細沈惑”:“開”,開解。“沈”,深沈。衆生最深沈之惑,爲眠伏于七八二識之中,是爲無始俱生無明,亦即《楞伽經》所說的“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異、流注滅”,如大海底之潛流,其勢力與速度強大,涵蓋面積廣大且深沈不可見。衆生之沈惑亦如是,勢速強大,而且涵蓋層面廣大,然卻深沈而非凡夫俗眼所能見。

  “本元真如”:其體之本元皆具真如。

  “即是如來成佛真體”:承上而言:一切衆生共具的本元真如本性,即是十方一切如來賴以成佛之真體;換言之,十方如來若無此生佛共具之真體,即不得成佛。

  “人、天等道”:“等道”即含鬼道、神道及仙道,以此諸道介于人天之間。

  “此道爲複本來自有”:“此道”,此等諸道。此句謂:這些六道等,是真如之體中本來就有的呢?(亦即是問:是否“真中含妄”?)

  “爲是衆生妄習生起”:這是從衆生的虛妄業習力中生起的?(亦即:還是“從真起妄”?)

  【義貫】

  此時阿難“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”具足“大威”大“德”的“世尊”,以“慈音無”有“遮”限地“善開”解一切“衆生”無始以來八識“微細”深“沈”之“惑”,如是破解妄惑已,“令我今日”真心顯現,“身心快然,得大饒益”。

  “世尊,若此妙明、真淨” 微“妙”之如來藏“心,本來”周“遍圓”滿,“如是乃至大地草木”,一切“蠕動含靈”衆生,其“本元”皆是“真如”,亦“即是”十方一切“如來”所賴以“成佛”之“真體”。既然衆生本具之真如即是“佛體”此體自是完全“真實”無妄;如是真如全體皆真,“雲何複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、人、天”、神、鬼、仙“等道”出現?

  “世尊,此” 等諸“道爲複”真如體中“本來自有”(真中含妄)的呢?抑“爲是”從“衆生”虛“妄”業“習”力中“生起”(從真起妄)的呢?

  【“世尊,如寶蓮香比丘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