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體“寂”湛,常施“妙”用而“常凝”定不動,“名”爲五信位菩薩之“定心住”。

  (6)六信:不退心住

  【定光發明,明性深入,惟進無退,名不退心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明性深入”:以定力增進,智明之性亦更深入。

  “唯進無退”:由于定慧等持,定慧持心,故能令心惟有向上增進,而無退墮。因此此時境界一直在進步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時“定光”愈加開“發”顯“明”,而智“明”之“性”亦愈“深入”,以定慧持心故“惟進無退,名” 爲六信位菩薩之“不退心”住。

  (7)七信:護法心住

  【心進安然,保持不失,十方如來氣分交接,名護法心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心進安然”:“進”,精進。“安然”,安而行之,指無功用行。

  “保持不失”:“保持”,保護任持。“不失”,不退失定心。

  “十方如來氣分交接”:“氣分”,指法身之氣分。與十方如來法身之氣分交接。

  “護法心”:指內護心法,外護佛法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自“心”任運寂然而“進安然”無功用行,“保”護任“持不”退“失”定心,即與“十方如來”法身之“氣分”相“交”相“接”,以佛力加持故,故能內護心法,外護佛法,“名”爲七信菩薩之“護法心”住。

  (8)八信:回向心住

  【覺明保持,能以妙力回佛慈光,向佛安住,猶如雙鏡,光明相對,其中妙影,重重相入,名回向心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覺明保持”:覺慧增明保持不失。

  “回佛慈光”:“佛”,此指他佛,亦即外佛。

  “向佛安住”:“佛”,此指內佛,自己心佛。

  “猶如雙鏡”:“雙鏡”指內佛與外佛之心明如鏡,兩兩相對。

  “重重相入”:佛光與心光互相涉入,即密教之“入我我入”也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“覺”慧增“明保持”不失,“能以妙”慧之“力”用,“回”他“佛”之“慈光”,而“向”自己心“佛”光中“安住”,此即“猶如雙鏡”(兩面鏡子),其“光明相對,其中妙” 光妙“影”,佛光心光“重重相”涉相“入”,光中見光,影中含影,佛光入我,我入佛光,回自向佛,回佛向已,此境界者,“名”爲八信菩薩之“回向心”住。

  (9)九信:戒心住

  【心光密回,獲佛常凝,無上妙淨,安住無爲,得無遺失,名戒心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心光密回”:“心光”,指自心之光。“密”,念念不斷,密密相接。“回”,回光返照自身自心。

  “獲佛常凝,無上妙淨”:“凝”,凝定不動。“妙淨”,指戒體淨妙。謂能獲得如來常凝定不動之佛光注照加持,因而得與無上妙淨之戒體一同。

  “安住無爲”:“無爲”,以戒體是無作戒體,故是無爲。此即安住無作無爲戒體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自“心”之“光”念念緊“密回”照自身自心,且“獲佛”光“常凝”不動之注照,而得與“無上妙淨”之戒體,一同“安住”無作“無爲,得無” 一念“遺”漏忘“失”,而不落于有爲,“名”爲九信菩薩之“戒心住”。

  (10)十信:願心住

  【住戒自在,能遊十方,所去隨願,名願心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所去隨願”:即隨願往生,或隨願示現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安“住”無住“戒”體,“自在”成就,而“能遊”化“十方”世界,隨“所”願“去”何國,即得“隨願”一念便至,“名”爲十信菩薩之“願心住”。

  2. 十住位

  (1)發心住

  【“阿難,是善男子,以真方便發此十心,心精發揮,十用涉入,圓成一心,名發心住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是善男子”:指十信滿心之人。

  “以真方便”:指大佛頂法之無上法門。

  “發此十心”:指信位之十心。

  “十用涉入”:指在十信位上,十心之用互相涉入,不惟獨用第十信位之願心,而是將全部十信所修得之十心一齊起用。

  “圓成一心”:將十信之十心互相涉入,而圓成一心,此心即初住之心,稱爲發心住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,是” 十信位已滿之“善男子,以” 大佛頂法之“真方便”開“發此”信位之“十心”,本“心精”明之體得以“發揮,十”心之“用”互相“涉入”,而以此十心“圓成一心,名” 爲初住位“發心住”菩薩。

  (2)治地住

  【心中發明,如淨琉璃,內現精金。以前妙心,履以成地,名治地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心中發明”:指于此圓成一心中開發顯明。

  “如淨琉璃,內現精金”:“淨琉璃”,指淨琉璃之器。如在用淨琉璃的瓶中裝了純金,琉璃本來明徹,再加上其中之真金,則更加光華四射。

  “以前妙心”:指前面十用涉入之心,以十用涉入,其相微妙,故曰妙心。

  “履以成地”:“履”,履踐,實行、實用之義。謂以此妙心來履踐,成就進趣後位之地,稱爲治地住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于圓成一“心中”複開“發”顯“明”妙智,“如淨琉璃”器中,“內現精”純之“金”,更加英華四瀉。“以前”十用涉入之“妙心,履” 踐真如“以成”進趣後位之“地,名”爲二住位之“治地住”菩薩。

  (3)修行住

  【心地涉知,俱得明了,遊履十方,得無留礙,名修行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心地涉知”:“心地”爲代表二事:“心”指始覺,“地”指本覺。始覺爲智,本覺爲理。始覺與本覺互相涉知。

  “俱得明了”:則理與智皆得明顯了知。

  “遊履十方”:指至十方世界去上求佛道,下度衆生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以始覺之“心”智及本覺之“地”互相“涉知”,即理與智“俱得”顯“明了”知,故能“遊履十方”世界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廣修妙行,“得無留”難障“礙,名”爲叁住位之“修行住”菩薩。

  (4)生貴住

  【行與佛同,受佛氣分,如中陰身自求父母,陰信冥通,入如來種,名生貴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受佛氣分”:領受佛之真如氣分。

  “如中陰身自求父母”:猶如中陰身雖能自求父母,但仍須與父母之業相同,才能互感。

  “陰信冥通”:“陰”,密。“冥”,暗。以密信暗中感通。

  “入如來種”:即得聖胎。故稱爲生貴住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所修妙“行與佛”相“同”,領“受佛”之真如“氣分”,猶“如中陰身”,雖能“自求父母”以投生,然仍須與父母之業相同,方能互感,以其“陰信冥通” 故得“入如來種”,得成聖胎,“名”爲四住位“生貴住”菩薩。

  (5)具足住

  【既遊道胎,親奉覺胤,如胎已成,人相不缺,名方便具足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既遊道胎”:“遊”,親曆。“道胎”,諸佛正道之胎,“胎”,根本也。

  “親奉覺胤”:“覺”,大覺,如來也。“胤”,嫡嗣,即得佛權實二智之親傳,以彼成身。

  “人相不缺”:“人相”,佛之大人相,指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“既遊”履諸佛正“道”之“胎,親奉” 大“覺”法王之嫡親“胤”嗣,得佛權實二智以成身,“如胎已成” 長,佛之大“人相不缺”,具體而微,“名”爲五住位“方便具足住”菩薩。

  (6)正心住

  【容貌如佛,心相亦同,名正心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容貌如佛”:所現之色相與佛一般。

  “心相亦同”:心相之圓滿亦如佛,成正知見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不但權現之“容貌如佛”,其“心相”之圓滿“亦同”,成就正知見“名”爲六住位“正心住”菩薩。

  (7)不退住

  【身心合成,日益增長,名不退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身心合成”:指表裏如一,皆悉成就。

  “日益增長”:指道胎日長。

  “名不退住”:信道之心不退,故稱不退住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“身心合成”,表裏如一,道胎“日益增長”,住道之心不退,“名”爲七住位“不退住”菩薩。

  (8)童真住

  【十身靈相,一時具足,名童真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十身靈相”:指盧舍那佛之十身:聲聞身、緣覺身、菩薩身、如來身、法身、智身、虛空身、業報身、衆生身、國土身。(見《華嚴經》卷二十六,及《十地經論》卷十。)

  “名童真住”:此菩薩雖得如來十身,然卻具體而微,猶如童子,故稱童真住。又,按《華嚴經》中,八地菩薩方得十身,本經以是圓頓大法,故八住即得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于盧舍那佛之“十身靈相” 得“一時具足”,然具體而微,猶未大顯,彷如童子,“名”爲八住位“童真住”菩薩。

  (9)法王子住

  【形成出胎,親爲佛子,名法王子住。】

  【義貫】

  此菩薩身“形”長“成”而“出胎”藏,“親爲佛子,”從佛口出,從法化生,“名”爲九住位“法王子住”菩薩。

  (10)灌頂住

  【表以成人。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。彼刹利王,世子長成,陳列灌頂,名灌頂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表以成人”:以種種儀式來表示太子已成人,行成人禮。

  “分委太子”:“委”,委任。謂分王位職務之少分,委派給太子去主持。

  “陳列灌頂”:謂陳列灌頂之衆莊嚴具,以行灌頂之儀式。經此儀式後,太子即受王之職位。比喻十地菩薩受諸佛大智水灌頂,授佛職位,亦如是。十住菩薩之灌頂住雖然未能如十地菩薩之灌頂,而僅得佛職之少分,然其爲佛之加持,則是一致。

  【義貫】

  太子既長,以諸儀式“表以成人”之道,“如國”之“大王以諸國” 家大“事,分”其少分“委”任“太子”負責。(如來分其佛事之少分,委任十住菩薩負責,亦如是。)亦如“彼刹利王”,其“世子”既已“長成”,即“陳列”衆莊嚴具及儀式,爲作“灌頂”,受王職位,(此菩薩受佛灌頂亦如是),“名”爲十住位“灌頂住”菩薩。

  3.十行位

  (1)歡喜行

  【“阿難,是善男子成佛子已,具足無量如來妙德,十方隨順,名歡喜行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十方隨順”:于十方國土隨順衆生而利益教化之,皆令滿足。

  “名歡喜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