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体“寂”湛,常施“妙”用而“常凝”定不动,“名”为五信位菩萨之“定心住”。
(6)六信:不退心住
【定光发明,明性深入,惟进无退,名不退心。】
【注释】
“明性深入”:以定力增进,智明之性亦更深入。
“唯进无退”:由于定慧等持,定慧持心,故能令心惟有向上增进,而无退堕。因此此时境界一直在进步。
【义贯】
此时“定光”愈加开“发”显“明”,而智“明”之“性”亦愈“深入”,以定慧持心故“惟进无退,名” 为六信位菩萨之“不退心”住。
(7)七信:护法心住
【心进安然,保持不失,十方如来气分交接,名护法心。】
【注释】
“心进安然”:“进”,精进。“安然”,安而行之,指无功用行。
“保持不失”:“保持”,保护任持。“不失”,不退失定心。
“十方如来气分交接”:“气分”,指法身之气分。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交接。
“护法心”:指内护心法,外护佛法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自“心”任运寂然而“进安然”无功用行,“保”护任“持不”退“失”定心,即与“十方如来”法身之“气分”相“交”相“接”,以佛力加持故,故能内护心法,外护佛法,“名”为七信菩萨之“护法心”住。
(8)八信:回向心住
【觉明保持,能以妙力回佛慈光,向佛安住,犹如双镜,光明相对,其中妙影,重重相入,名回向心。】
【注释】
“觉明保持”:觉慧增明保持不失。
“回佛慈光”:“佛”,此指他佛,亦即外佛。
“向佛安住”:“佛”,此指内佛,自己心佛。
“犹如双镜”:“双镜”指内佛与外佛之心明如镜,两两相对。
“重重相入”:佛光与心光互相涉入,即密教之“入我我入”也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“觉”慧增“明保持”不失,“能以妙”慧之“力”用,“回”他“佛”之“慈光”,而“向”自己心“佛”光中“安住”,此即“犹如双镜”(两面镜子),其“光明相对,其中妙” 光妙“影”,佛光心光“重重相”涉相“入”,光中见光,影中含影,佛光入我,我入佛光,回自向佛,回佛向已,此境界者,“名”为八信菩萨之“回向心”住。
(9)九信:戒心住
【心光密回,获佛常凝,无上妙净,安住无为,得无遗失,名戒心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心光密回”:“心光”,指自心之光。“密”,念念不断,密密相接。“回”,回光返照自身自心。
“获佛常凝,无上妙净”:“凝”,凝定不动。“妙净”,指戒体净妙。谓能获得如来常凝定不动之佛光注照加持,因而得与无上妙净之戒体一同。
“安住无为”:“无为”,以戒体是无作戒体,故是无为。此即安住无作无为戒体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自“心”之“光”念念紧“密回”照自身自心,且“获佛”光“常凝”不动之注照,而得与“无上妙净”之戒体,一同“安住”无作“无为,得无” 一念“遗”漏忘“失”,而不落于有为,“名”为九信菩萨之“戒心住”。
(10)十信:愿心住
【住戒自在,能游十方,所去随愿,名愿心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所去随愿”:即随愿往生,或随愿示现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安“住”无住“戒”体,“自在”成就,而“能游”化“十方”世界,随“所”愿“去”何国,即得“随愿”一念便至,“名”为十信菩萨之“愿心住”。
2. 十住位
(1)发心住
【“阿难,是善男子,以真方便发此十心,心精发挥,十用涉入,圆成一心,名发心住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是善男子”:指十信满心之人。
“以真方便”:指大佛顶法之无上法门。
“发此十心”:指信位之十心。
“十用涉入”:指在十信位上,十心之用互相涉入,不惟独用第十信位之愿心,而是将全部十信所修得之十心一齐起用。
“圆成一心”:将十信之十心互相涉入,而圆成一心,此心即初住之心,称为发心住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是” 十信位已满之“善男子,以” 大佛顶法之“真方便”开“发此”信位之“十心”,本“心精”明之体得以“发挥,十”心之“用”互相“涉入”,而以此十心“圆成一心,名” 为初住位“发心住”菩萨。
(2)治地住
【心中发明,如净琉璃,内现精金。以前妙心,履以成地,名治地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心中发明”:指于此圆成一心中开发显明。
“如净琉璃,内现精金”:“净琉璃”,指净琉璃之器。如在用净琉璃的瓶中装了纯金,琉璃本来明彻,再加上其中之真金,则更加光华四射。
“以前妙心”:指前面十用涉入之心,以十用涉入,其相微妙,故曰妙心。
“履以成地”:“履”,履践,实行、实用之义。谓以此妙心来履践,成就进趣后位之地,称为治地住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于圆成一“心中”复开“发”显“明”妙智,“如净琉璃”器中,“内现精”纯之“金”,更加英华四泻。“以前”十用涉入之“妙心,履” 践真如“以成”进趣后位之“地,名”为二住位之“治地住”菩萨。
(3)修行住
【心地涉知,俱得明了,游履十方,得无留碍,名修行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心地涉知”:“心地”为代表二事:“心”指始觉,“地”指本觉。始觉为智,本觉为理。始觉与本觉互相涉知。
“俱得明了”:则理与智皆得明显了知。
“游履十方”:指至十方世界去上求佛道,下度众生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以始觉之“心”智及本觉之“地”互相“涉知”,即理与智“俱得”显“明了”知,故能“游履十方”世界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广修妙行,“得无留”难障“碍,名”为三住位之“修行住”菩萨。
(4)生贵住
【行与佛同,受佛气分,如中阴身自求父母,阴信冥通,入如来种,名生贵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受佛气分”:领受佛之真如气分。
“如中阴身自求父母”:犹如中阴身虽能自求父母,但仍须与父母之业相同,才能互感。
“阴信冥通”:“阴”,密。“冥”,暗。以密信暗中感通。
“入如来种”:即得圣胎。故称为生贵住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所修妙“行与佛”相“同”,领“受佛”之真如“气分”,犹“如中阴身”,虽能“自求父母”以投生,然仍须与父母之业相同,方能互感,以其“阴信冥通” 故得“入如来种”,得成圣胎,“名”为四住位“生贵住”菩萨。
(5)具足住
【既游道胎,亲奉觉胤,如胎已成,人相不缺,名方便具足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既游道胎”:“游”,亲历。“道胎”,诸佛正道之胎,“胎”,根本也。
“亲奉觉胤”:“觉”,大觉,如来也。“胤”,嫡嗣,即得佛权实二智之亲传,以彼成身。
“人相不缺”:“人相”,佛之大人相,指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“既游”履诸佛正“道”之“胎,亲奉” 大“觉”法王之嫡亲“胤”嗣,得佛权实二智以成身,“如胎已成” 长,佛之大“人相不缺”,具体而微,“名”为五住位“方便具足住”菩萨。
(6)正心住
【容貌如佛,心相亦同,名正心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容貌如佛”:所现之色相与佛一般。
“心相亦同”:心相之圆满亦如佛,成正知见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不但权现之“容貌如佛”,其“心相”之圆满“亦同”,成就正知见“名”为六住位“正心住”菩萨。
(7)不退住
【身心合成,日益增长,名不退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身心合成”:指表里如一,皆悉成就。
“日益增长”:指道胎日长。
“名不退住”:信道之心不退,故称不退住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“身心合成”,表里如一,道胎“日益增长”,住道之心不退,“名”为七住位“不退住”菩萨。
(8)童真住
【十身灵相,一时具足,名童真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十身灵相”:指卢舍那佛之十身:声闻身、缘觉身、菩萨身、如来身、法身、智身、虚空身、业报身、众生身、国土身。(见《华严经》卷二十六,及《十地经论》卷十。)
“名童真住”:此菩萨虽得如来十身,然却具体而微,犹如童子,故称童真住。又,按《华严经》中,八地菩萨方得十身,本经以是圆顿大法,故八住即得。
【义贯】
此菩萨于卢舍那佛之“十身灵相” 得“一时具足”,然具体而微,犹未大显,彷如童子,“名”为八住位“童真住”菩萨。
(9)法王子住
【形成出胎,亲为佛子,名法王子住。】
【义贯】
此菩萨身“形”长“成”而“出胎”藏,“亲为佛子,”从佛口出,从法化生,“名”为九住位“法王子住”菩萨。
(10)灌顶住
【表以成人。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。彼刹利王,世子长成,陈列灌顶,名灌顶住。】
【注释】
“表以成人”:以种种仪式来表示太子已成人,行成人礼。
“分委太子”:“委”,委任。谓分王位职务之少分,委派给太子去主持。
“陈列灌顶”:谓陈列灌顶之众庄严具,以行灌顶之仪式。经此仪式后,太子即受王之职位。比喻十地菩萨受诸佛大智水灌顶,授佛职位,亦如是。十住菩萨之灌顶住虽然未能如十地菩萨之灌顶,而仅得佛职之少分,然其为佛之加持,则是一致。
【义贯】
太子既长,以诸仪式“表以成人”之道,“如国”之“大王以诸国” 家大“事,分”其少分“委”任“太子”负责。(如来分其佛事之少分,委任十住菩萨负责,亦如是。)亦如“彼刹利王”,其“世子”既已“长成”,即“陈列”众庄严具及仪式,为作“灌顶”,受王职位,(此菩萨受佛灌顶亦如是),“名”为十住位“灌顶住”菩萨。
3.十行位
(1)欢喜行
【“阿难,是善男子成佛子已,具足无量如来妙德,十方随顺,名欢喜行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十方随顺”:于十方国土随顺众生而利益教化之,皆令满足。
“名欢喜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