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卷九】
B.色界天——四禅天
(A)初禅三天
1.三天名义
①梵众天
【阿难,世间一切所修心人,不假禅那,无有智慧,但能执身不行淫欲,若行若坐,想念俱无,爱染不生,无留欲界;是人应念身为梵侣。如是一类,名梵众天。】
【注释】
“所修心人”:即修心之人。
“不假禅那,无有智慧”:“假”,藉,利用。“禅那”,禅定,或亦指首楞严定。“智慧”,指佛慧,真实之智慧。谓:若修行人,不修无漏的禅定,亦未得佛智。
“但能执身,不行淫欲”:以无智慧,故不能行慧观,观欲不净、无常、苦、空等,而令其心究竟离欲;因此他们只能以信解力、意志力、及持戒力制欲,执身不淫。
“想念俱无”:“想”,忆想。“念”,思念。已作而思之曰想;未作、欲作而思之曰念。
“无留欲界”:“留”,居留。谓来世不再居留于欲界。(但这只是暂时如是;因为尚未证圣道,未究竟出离欲界;故与阿那含之永离欲界不同。)
“是人应念身为梵侣”:这是译者省文,应言“是人命终后,应念……”。“梵侣”,梵天之俦侣。亦即化生于色界初禅天中,为禅天中人。
“梵众天”:为梵天王之子民,天寿二十小劫,身长半由旬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世间一切所” 有“修心”之“人”,若“不假”无漏“禅那”修习佛定,且“无有”真实“智慧”,而他们“但能”以信解及持戒力“执身不行淫欲”,甚至“若行若坐” 四威仪中,欲“想”与欲“念俱无”,欲“爱”之“染不生”于心,故其人来世“无”复“留”居于“欲界”;“是人”命终之后,即“应念”化生于色界天上,“身为梵”天之俦“侣。如是一类” 众生,“名梵众天”。
【诠论】
从色界初禅天以上的十八天,虽然都已离欲染,但尚有色质,貌如童子,身白银色,衣黄金色,但无男女之别,纯是化生,以其色身殊胜,故称为色界。
色界又称梵世,或梵天。梵者,净也,以离欲染而得清净。色界天不但离淫欲,连食欲及睡欲都已离,稍有饥饿或困倦,便以禅悦为食,入于禅定,出定时,即精神饱满,如欲界人吃饱、睡饱一般。因此,欲生禅天,须先离欲,不但离淫欲,且离五欲,才能超离欲界,生于色界。故经云:“离欲得初禅”。
②梵辅天
【欲习既除,离欲心现,于诸律仪爱乐随顺,是人应时能行梵德,如是一类名梵辅天。】
【注释】
“欲习既除”:淫欲之习已经伏除。
“离欲心现”:离欲之净心显现。
“爱乐随顺”:爱乐随顺不违诸律仪,不再是强制执行。这是因为这类人,已有定力,已产生定共戒,故由其定力所持故,自然能持戒清净,因此不再有强行之苦,而有顺于定力而行,得顺行之乐。
“梵辅天”:“辅”辅臣,为梵天王之辅臣。天寿四十小劫,身长一由旬。
【义贯】
此类众生淫“欲”之“习既”已伏“除,离欲” 之净“心”即得显“现,于诸律仪”,已能由定力所持故,“爱乐随顺”不违。“是人”于命终后,“应时”生于色界初禅天,而自然“能行梵”臣之“德”,辅佐梵王弘扬德化,“如是一类”众生“名梵辅天”。
③大梵天
【身心妙圆,威仪不缺,清净禁戒,加以明悟,是人应时能统梵众,为大梵王。如是一类名大梵天。】
【注释】
“加以明悟”:“明悟”,即有智慧。谓不但具戒,且具智慧,有戒定慧。当然,其定力必然比前更胜。
“大梵天”:初禅天之王,天寿六十小劫,身长一由旬半。
【义贯】
此类众生“身心妙圆”,四“威仪”俱皆“不缺”,不但具“清净禁戒”,且“加以明悟”之智慧。“是人”于命终后,“应时”生于色界初禅天,自然“能统”御诸“梵众,为大梵王。如是一类” 众生“名大梵天”。
2.结语:伏漏、离欲界苦
【阿难,此三胜流,一切苦恼所不能逼,虽非正修真三摩地,清净心中诸漏不动,名为初禅。】
【注释】
“三胜流”:即初禅三天: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。“胜”,殊胜,此为与下界比有二种殊胜:身胜及乐胜。“流”,辈,流趣。
“虽非正修真三摩地”:“正修”,依真本而修,即依性(如来藏性)起修。“真三摩地”,指如来正觉之三摩地。盖四禅八定乃属“凡夫定”,而如来正觉之三摩地是为佛定、无漏定。
“诸漏不动”:“漏”,烦恼。此指欲界的烦恼所不能动。
“初禅”:初禅于三界九地中,又称“离生喜乐地”,以初离欲界生死烦恼,得禅定之喜乐故。于三灾中,初禅天仍能为劫火所烧,即所谓“火烧初禅”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此三”种殊“胜流”趣之天人,已臻“一切”欲界之八“苦恼所不能逼,虽”仍“非”依真本而起“正修”得如来正觉之“真三摩地”,仍属凡夫定者(而非佛定),然于其持戒且修定之“清净心中”,为欲界“诸漏”所“不”能“动,名为初禅”天(离生喜乐地)。
【诠论】
四禅八定属凡夫定,但于正定中,亦有“四禅八定”之名。然而凡夫定中的四禅八定,与正定中的四禅八定,名同而义不同。有何不同?
一、方法不同,即所依不同。凡夫定为依有漏心识或其他世法起修,如依地、水、火、风等;而正定须依本性、净圆觉性而修,故二者不同。
二、目标不同:同样是达到初禅,乃至四禅,但求凡夫定者系以此为最终目标,以此为满足,亦即以现生能达初禅定,乃至四禅定,来世得生色界天,暂离欲界苦,以此为足,不知禅天仍在轮回之中。而正定者,系依本性而修;虽亦达初禅,乃至四禅之境界,但禅定对他们而言,只是手段,因他们要依此定力而进修首楞严三昧,得于佛定。
故两者目标迥然不同。是故应知,修正定者,虽亦得四禅四定,但只得其名,只达其境界,而不住于其中,不味著其境界,故能入乎其中,出乎其外,进修无漏。
(B)二禅三天
1.三天名义
①少光天
【阿难,其次梵天,统摄梵人,圆满梵行,澄心不动,寂湛生光;如是一类名少光天。】
【注释】
“其次梵天”:亦即高于初禅之梵天。
“圆满梵行”:“梵”,清净义,因二禅天人具足戒定慧,故称圆满。然而须知,其定慧并非如来无上的佛定、佛慧。又,与初禅三天相比,梵众天具戒,梵辅天具戒定,大梵天具戒慧;今二禅天具戒定慧,故称圆满梵行。
“少光天”:以其心光及身光尚劣,故称“少光”。天寿二大劫,身长二由旬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其次” 高于初禅之“梵天”,乃“统摄梵人”,具戒定慧,“圆满梵行,澄” 凝“心”水“不动”,因而“寂”静“湛”然而起用,全身“生光,如是一类” 众生,“名少光天”。
②无量光天
【光光相然,照耀无尽,映十方界遍成琉璃;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。】
【注释】
“光光相然”:“光光”,身光与心光。“相然”,辗转相燃相映照。以其定力转胜,故其光亦胜于前。
“无量光天”:天寿四大劫,身长四由旬。
【义贯】
此类众生由于定力转胜,其光亦胜,身“光”与心“光”辗转“相然”相映,“照耀无尽,映” 照“十方”小千世“界”皆“遍成琉璃;如是一类” 众生,“名无量光天”。
③光音天
【吸持圆光,成就教体,发化清净,应用无尽;如是一类名光音天。】
【注释】
“吸持圆光”:吸取执持圆满之光明。
“成就教体”:成就以光代音之梵行教体。
“发化清净”:“发”,宣发。“化”,梵行之教化。“清净”,以无着无染故清净。
“光音天”:天寿八大劫,身长八由旬。
【义贯】
此类众生“吸”取执“持圆”满之“光”明,“成就”其以光代音之梵行“教体”,宣“发”梵行之教“化清净”无着无染,“应用无”有穷“尽;如是一类” 众生“名光音天”。
2.结语:离忧、伏粗漏
【阿难,此三胜流,一切忧悬所不能逼,虽非正修真三摩地,清净心中粗漏已伏,名为二禅。】
【注释】
“一切忧悬所不能逼”:因为于初禅天中,刚离于欲界苦,恐怕还会坠落,故忧愁悬挂,其心隐隐不安,须时时以修“有觉有观”来对治。今既已至于二禅天,离欲界已远,因此害怕坠落的恐惧感已息,忧悬所不能逼,因而安心于定中入“无觉无观”之观行。
“虽非正修真三摩地”:虽是无觉无观,但也仍非如来之正觉三摩地,仍属有漏定。
“粗漏已伏”:“粗”,大也。初禅时只得漏心(烦恼心)不动,但尚未能制伏。今二禅天中,能以定力压伏前五识烦恼心,令不起现行,故称“粗漏已伏”。
“二禅”:于三界九地中,又称定生喜乐地,以其能以定力功德,发生喜乐。此天于三灾中,火灾不到,但有水灾,即所谓“水漫二禅”,以其心中具有喜水故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此三” 种殊“胜流”趣之天人,“一切”初禅天人怖坠之“忧”虑“悬”挂“所不能逼,虽非” 依寂常之真心“正修真”实“三摩地”,然其“清净”梵行“心中”,前五识现行之“粗漏已”以定力压“伏”不起,“名为二禅”天(定生喜乐地)。
(C)三禅三天
1.三天名义
①少净天
【阿难,如是天人,圆光成音,披音露妙,发成精行,通寂灭乐;如是一类名少净天。】
【注释】
“圆光成音”:其圆满之光明成就音声。
“披音露妙”:披发音声,显露妙理。
“发成精行”:复依妙理发成精玄之行。
“通寂灭乐”:“通”,达到。谓:以定力初伏第六识,而达于禅定中轻安之心所发寂静之乐。然此寂灭乃相似寂灭,非可滥于本性寂体全显之真寂灭,两者系同名而异体。
“少净天”:天寿十六大劫,身长十六由旬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如是天人”,以其“圆”满之“光”明“成”就“音”声,而“披”发“音”声显“露妙”理,复依妙理而“发成精”玄之“行”,更以定力伏第六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