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令其” 于“座下,虽”尚“未闻法”,即“自然心”悦拜“伏。是诸人等,将佛” 所证之“涅槃菩提”之“法身”,说成“即是现前我” 此无常“肉身上”,由“父父子子递代相生”,之体,“即是”如来清净“法身常住不绝”(因为只要男女敦伦传宗接代,即是如来法身不断)。而且“都指现”前所“在”之世间,“即为佛国” 净土染即是净,娑婆即是净土,众生肉身即佛身,并“无别”有清“净居”处之依报庄严土,“及”正报庄严之“金色”身“相”。

  “其”求万化本元之“人信受”其魔教,“亡失”其本所修习正信正定之“先心”(本心),并以“身命归依”之,深觉十分殊胜,“得未曾有。是等愚迷” 之人,乃至“惑为菩萨”现身,于是“推究其心”之所好,无不承顺,乃至 “破佛律仪”,以缠缚解脱,“潜行贪欲”,以淫佚为佛性之大用。“口中好言眼、耳、鼻、舌” 身五根无有不净,“皆为净土”;而以“男女二根,即是菩提涅槃真” 性之“处”,亵渎佛法,混乱真理。“彼无知者”竟“信是秽言”,遂堕为魔眷。

  “此名”遇虫成形之“蛊毒”鬼及遇幽成形之“魇胜恶鬼”,其鬼“年老”为魔王所录用,而“成魔”眷,今奉魔王之命而来“恼乱是人” 修正定;俟此行者之戒定慧皆已坏,魔即“厌足心生”,离“去彼人”之身“体”;于是修定贪求物本辨析之“弟子与”为魔所附之“师”,以淫乱邪法行故“俱陷王难”,受国法制裁。

  阿难,“汝当”令末世修行人预“先觉”知此等魔事,则不为所惑,方能超越生死,而“不入轮回”;若“迷惑”而“不”觉“知”,受其惑乱,破戒定慧,误导众生,来世当“堕无间”地“狱”。

  ⑸贪求冥感——疬鬼来挠

  【又善男子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心爱悬应,周流精研,贪求冥感。

 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元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槃;来彼求应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,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,心生爱染,不能舍离,身为奴仆,四事供养,不觉疲劳。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、本善知识,别生法爱,黏如胶漆,得未曾有。

  是人愚迷,惑为菩萨,亲近其心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,先度某人,当时是我妻、妾、兄、弟,今来相度,与汝相随归某世界、供养某佛;或言别有大光明天,佛于中住,一切如来所休居地。彼无知者信是虚诳,遗失本心。

 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;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俱陷王难。

  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;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心爱悬应”:“悬”,悬远。“应”,诸圣感应。

  “周流精研”:周遍流历,精细研究。

  “贪求冥感”:“冥感”,冥合感应。

  “暂见其身如百千岁”:即鹤发童颜,仿佛道行高深,久修久证,寿命绵长。

  “心生爱染”:指听众对为魔所附之人,深深爱著。

  “身为奴仆”:乃至自甘为其奴仆,受其驱使。

  “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、本善知识”:谓此着魔之人,又令其座下的每个人,心里都觉得他是他们前世的师父,或是他们从本以来宿世的善知识。须知这种说法是很有“摄受力”的。听者由于贪爱及虚荣,一下就被吸收住了,且牢不可拔。

  “别生法爱”:“别”,另外。因此于“人爱”之外,又生起一种“法爱”。

  “当时是我妻、妾、兄、弟,今来相度”:这与上文一样,是动之以情感、贪爱、以及虚荣心,十分容易摄受对方。笔者有一高中同学,他们夫妇二人就是被一白衣用这种方式“度化”的,而且十分信敬虔诚。

  “大光明天,佛于中住”:“大光明天”即欲界有顶天。“佛于中住”,此为故意谬称魔王为佛,以有顶天为魔之住处,并非佛所住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又”已透过受阴十境之“善男子”,已达 “受阴虚”融奥“妙”之境(离身无碍,见闻周遍。)由于其受阴已尽,故“不”复“遭”受阴所起“邪虑”之所惑 ,“圆”通之妙“定”开“发明”显。然此行者于其“三摩地中”,忽然起一念贪着,“心爱悬”远、诸圣感“应,周”遍“流”历“精”细“研”究,“贪求冥”合“感”应。

  “尔时天魔候得其”贪著之“便,飞精附”于旁“人”,令其“口说”相似之“经法。其”为魔所附之“人实不觉知”自己为“魔”所“著,亦言自”己已证“得无上涅槃”、菩提等。旋即“来彼”贪“求”感“应”之“善男子处,敷座” 而为之“说”种种悬感之“法”,以投其所好此着魔人并且“能令听众暂见其身”(着魔者自身)鹤发童颜,宛“如百千岁”长寿久修之道人。此等大众即对他“心生爱染,不能舍离”,乃至甘愿“身为”其“奴仆”,受其驱使,并且以“四事供养”之,从“不觉疲劳”。此着魔之人又“各各令其座下人” 于自“心”中,信“知”此魔所附之人“是”自己“先”世之“师”,或是从“本”无量劫以来所依之“善知识”,因此对他除了人爱之外,又“别生”起一种“法爱,黏如胶漆”,不可分解,不能暂离,“得未曾有”。

  “是人”以“愚迷”不知不觉,竟“惑为菩萨”现身,“亲近其心”,日日重染其教,奉行其邪说,以致“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”,以淫为修。此着魔之人“口中好言:我于前世,于某生中,先度某人。当时” 他“是我”的“妻”或“妾”或“兄”、或“弟,今”世亦以夙缘故,特“来相度”,来世“与汝相随归某” 佛“世界”去“供养某佛。或言” 于此大千世界中“别有”净土名“大光明天”,有“佛于”彼天“中住”,且彼处即是“一切”诸佛“如来所休居” 之“地。彼”无慧“无知”之修定“者”,竟“信是虚诳” 之言,“遗失本”修之“心”,顺从魔教,堕于魔教。

  “此名”遇衰成形之“疠鬼”,其鬼 “年老”,为魔王所录用,而“成魔”眷,今奉魔王之命而来“恼乱是人” 修正定;俟彼行者戒定慧体已坏,破坏修行之目的已达,魔即“厌足心生”,离“去彼人”之身“体”;结果贪求冥感之“弟子与”为魔所附之“师”,以淫乱邪法不能自止,“俱陷王难”,为国法制裁。

  阿难,“汝当”令末世修行人预“先觉”知此种魔事,则不为所惑,方能超越生死,而“不入轮回”;若“迷惑”而“不”自觉“知”,受其惑乱,破戒定慧,随顺魔行,来世当“堕无间”地“狱”。

  ⑹贪求静谧——大力鬼来挠

  【又善男子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心爱深入,克己辛勤,乐处阴寂,贪求静谧。尔时天魔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本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槃;来彼求阴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,令其听人各知本业;或于其处语一人言:“汝今未死,已作畜生!”敕使一人于后蹋尾,顿令其人起不能得;于是一众倾心敛伏;有人起心,已知其肇;佛律仪外重加精苦;诽谛比丘,骂詈徒众,讦露人事,不避讥嫌;口中好言未然祸福,及至其时,毫发无失。

  此大力鬼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;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俱陷王难。

  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;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心爱深入”:心爱穷极深入之禅寂,亦即入于很深的禅定中、极其寂静的境界。

  “乐处阴寂”:喜欢处于阴隐寂寞之处。

  “贪求静谧”:“静谧”,寂静宁谧。

  “令其听人各知本业”:“本业”,从本以来的宿业或主业。以此而显其以神通了知过去世。

  “汝今未死,已作畜生”:你现在虽然还没死,但你的畜生相已经现前,来世必成畜生。

  “敕使一人于后蹋尾”:“敕使”,令,叫。“蹋”,同“踏”。谓叫另外一个人去他背后踏着,表示踏到他的尾巴。

  “顿令其人起不能得”:“顿”,马上。以魔力所持故,立刻令那背后被踏着的人站不起来。

  “有人起心,已知其肇”:“起心”,即是动念。“肇”,始,开始。谓若有人心里一起心、一动念,他马上知道你动了一念。

  “佛律仪外,重加精苦”:“佛律仪外”,指于佛所制的律仪以外,更加别的无益之苦行,甚或令作戒禁取之行。“重加”,特加。“精苦”,精勤苦行;此系邪精进,藉以竦动人心,例如绝食或断食、不食五谷、只吃水果、常绝食七天或十四天等(绝食七天名为“饿七”;按:此行当今有人提倡,乃模仿“佛七”、“禅七”而言;即于集会中,令大众皆绝食七天,只喝白开水,名之“饿七”。须知此非佛法行,乃外道行。)

  “诽谛比丘”:亦即斥责比丘们,对他所教授的非理苦行不够精勤,或叱言“根本没有发心修行吆(yāo)!

  “骂詈徒众”:“詈”,音力,即骂;以恶言加人谓之詈;此谓,在集会中,大骂徒众,表示他没有私心,要骂就公开骂。按:在此对出家同道有一语献曝:若要教诫他人,不论对方是在家、出家,最好不要破口大骂,更忌讳以讽刺行之;自己先要能把持得住,才配教诫他人。教诫他人,须以“软言慰喻”,循循善诱,不以粗语、恶语詈骂:恶语詈骂,只是发泄自己的嗔心,不能教诫、利益他人。又,有些法师或住持,于在家众前斥责出家住众或出家弟子;又有人在演讲中,一再说:“当今在家人修行比出家人好。”此为称扬在家、讥毁出家,甚为不妥;这会令在家人轻慢出家人,结果是令他造不敬三宝之罪,又对僧众骄慢,故是非常不当的。

  “讦露人事,不避讥嫌”:“讦”,当面发人阴私,即当面或公开揭发他人的隐私之事。如此以显示其“直心”。(按:曾有些人出版自传式的著作,文中详述许多道场及个人间的恩怨、斗诤、是非等,如是著作或言论即有犯本经此条,也是一种魔事。)

  “口中好言未然祸福”:“未然”,还没到的。“然”者,如此也,即事实之义。邪魔或外道所好谈的祸福,多半还是以说祸殃多,用以吓唬众生,令其生怖畏恐惧,心慌意乱,无所适从而求其救助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之甘露 目次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