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未尽形累,自此” 五净居天“已还”,下至于梵众天,统“名为色界”。

  C.无色界天

  (A)无色界中回心之大阿罗汉

  【复次,阿难,从是有顶,色边际中,其间复有二种歧路:若于舍心发明智慧,慧光圆通,便出尘界,成阿罗汉,入菩萨乘。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有顶”:即色究竟天,以居色界之顶,故又称有顶天(“有”者,色界之谓也)。

  “色边际”:色界之边际,即与无色界为邻之处。

  “二种歧路”:“二种”,指利与钝二种人。“歧路”,分歧之路,谓利钝二种人所行不同。

  “发明智慧”:开发显现无漏人空之智慧。

  “回心”:回小心(小乘自求度脱之心)向于大心(大菩提心)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复次,阿难,从是” 色界之“有顶”天(色究竟天)与无色界相邻之“色”界“边际中,其间” 之增上者“复有”利钝“二种”人所行分“歧”之“路”:其利根者,“若于舍” 定“心”中开“发明”了无漏人空之“智慧,慧光圆”明“通”达,“便”超“出尘”世境“界”,离分段生死,“成阿罗汉”,然彼若不以得小果为已足,而更“入菩萨乘”,进修大菩提。“如是一类”圣者“名为回”其小“心”向于大心之“大阿罗汉”。

  (B)四空天

  ①空无边处天

  【若在舍心舍厌成就,觉身为碍,销碍入空;如是一类名为空处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舍厌成就”:欲舍质碍之厌离心成就。

  “觉身为碍”:觉有色之身(色界身)仍为挂碍。

  “销碍入空”:销泯色碍之身而入于空。盖此天系于地水火风四大之身生厌患,故销四大而入于空大(第五大)。

  “名为空处”:“空处”,即空无边处天。此天之天寿二万大劫;以四空天没有“业果色”,唯有“定果色”,故其天唯有寿命而不言其身形长短。

  【义贯】

  在色究竟天中之钝根者,“若在舍心” 之定中,仍欲进而“舍”其色界质碍身之“厌”离心“成就”,以“觉”有色之“身为”挂“碍”,故归坚修空观,而入空处定,从而依彼定力“销”泯色“碍”之身,“入”于“空”境。“如是一类”众生“名为空”无边“处”天。

  ②识无边处天

  【诸碍既销,无碍无灭,其中唯留阿赖耶识,全于末那半分微细。如是一类名为识处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诸碍既销”:“碍”,质碍,即色法。“销”,销泯。谓能依之有色质碍皆已销尽。

  “无碍无灭”:第二“无”字,即空义。谓连所依的无质碍之空亦泯灭。

  “其中唯留阿赖耶识”:以双厌色空,唯依于识,故只留第八阿赖耶识而不灭之。盖此天之天人,于六大中之前五大(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)并皆厌患,故唯依于识大(第六大)。

  “全于末那半分微细”:“全”,保全。不但不灭阿赖耶识,连第七末那识亦保全其中一半。因为末那系一半向内缘第八识为我,另一半向外缘前六识为我所;今诸色已不存,故六识已灭,因此第七识之半分(向外缘的部分)亦已不存在。且既保留住第八识,故向内缘的半分第七识仍在,因此而仍有微细之我相存在,以末那为我执中心故。

  “识处”:即识无边处天。此天之天寿为四万大劫。

  【义贯】

  此类天人,“诸”质“碍”之色“既”已“销”泯,所依之“无”质“碍”之“无”(空)亦已“灭”,以厌离色空,唯依于识,故于“其”心“中唯留”第八“阿赖耶识” 而不灭之,并保“全于末那” 识向内缘之“半分”(一半)而维持其“微细”之我相。“如是一类”天人,“名为识”无边“处”天。

  ③无所有处天

  【空色既亡,识心都灭,十方寂然,迥无攸往。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空色既亡”:谓于前二无色天中,空与色皆已销亡。

  “识心都灭”:“识心”,指犹存的半分末那识。谓此天更进而将这残留的半分末那识亦予以伏灭。

  “十方寂然”:“寂然”,即冥然。此即是印度外道昧为“冥谛”之处(亦是中土儒道所谓之混沌、或无极),妄以为是一切真理之源,视为究竟之极理。以阿赖耶无分别,而半分之第七末那识既灭,因而此时但觉十方寂然,彼外道人便以为此乃太初之始,万象未兆之处,一切万物之本源。

  “迥无攸往”:“迥”,远。“攸”,所。远无所往,谓即不再远去,指不复于修行上更求增进或改善,以其自以为己达诸法之本源究竟。

  “无所有处”:以此天之天人觉色、空、识(身、心、内外)皆无所有,故名为无所有处天。此天之天寿六万大劫。

  【义贯】

  于前二天中“空”与“色既”皆已销“亡”(初天灭色归空,二天灭空归识),此天则更进而将犹存的半分末那“识心都”以定伏 “灭”之(以其觉半分向内缘之识仍易启散动,而为苦故);此时第七识既伏灭,唯有第八识仍在,而因为阿赖耶识非有分别之作用故,因此这时但觉“十方寂然”安稳,而“迥无攸往”,是故彼即以此天为恒久究竟安身立命之处。“如是一类”众生,“名无所有处”天。

  ④非想非非想处天

  【识性不动,以灭穷研,于无尽中发宣尽性,如存不存,若尽非尽。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识性不动”:“识”,指阿赖耶识。“不动”,不可动摇之性,即藏识之性,本来常住,不可动摇。

  “以灭穷研”:“灭”,灭尽定。谓以灭尽定之力欲穷研第八识之不动性。

  “于无尽中发宣尽性”:谓藏识之性本来无尽,而此天之人却强欲以其定力尽发其性。

  “如存不存”:此天人之阿赖耶识由于受其定力所逼故,虽存而犹如不存,以不再起现行故;此境界即所谓“非想”。

  “若尽非尽”:且其阿赖耶识又好象已尽,而实非尽,此境界即所谓“非非想”。

  “非想非非想处”:此天之天寿八万大劫。

  【义贯】

  此类天人、于阿赖耶“识性”中之坚固“不”可“动”摇之本性、妄“以灭”尽定之力而“穷”究“研”推之,而“于”本来“无尽”之藏性“中”强欲以定力“发宣”而灭“尽”其“性”。其阿赖耶为由其定力所逼故,即显出“如存”而“不存”之相(非想之境界),以不起现行故,及“若尽”而实“非尽”之状(非非想之境界)。“如是一类”天人“名为非想非非想处” 天。

  (C)无色界中不回心钝罗汉入外道天

  【此等穷空,不尽空理,从不还天圣道穷者,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。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,迷漏无闻,便入轮转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此等穷空”:“此等”,指原在不还天,后生于四空天之天人。“穷空”穷竭心境二者,欲令其空;或亦穷尽诸法,欲令其空。

  “不尽空理”;“空理”,即真空之理;此真空之理有二层:一、相空之理,指人空与法空。二、性空之理,以如来藏性中,诸法之性本空。此天之天人由于不违此理,更横欲以定力销泯之,强令成空。

  “从不还天圣道穷者”:为此谓天人本居于色界之不还天,修习圣道,然而却妄欲以定力穷空(穷尽诸法,欲令其空),因而令他从五净居天生于无色界之四空天,最后转生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处天。

  “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”:“不回心”,有二义:一、不及早回凡作圣;二、不回小向大。“钝”,钝根。虽是钝且不回心,但以其仍修圣道,故仍在此天证阿罗汉,只不过多经过了四空天的二十万大劫之周折,亦即比利根(于净居天成阿罗汉)者,须多修二十万大劫,方得证阿罗汉,因此多走了许多冤枉路。

  “若从无想诸外道天”:“无想”,指第四禅所摄之无想天。“诸外道天”指无色界之四空天。

  “穷空不归”:谓只一心修习有漏定,强欲穷尽一切法,令达于空,而不返归于无漏之正道之行。

  “迷漏无闻”:“漏”,有漏天,有漏境界。“闻”,多闻,闻慧。谓迷于有漏境界,妄以彼有漏作无为想,以为究竟,而无闻慧,无有正智、正知正见,因而错修而不觉知。

  “便入轮转”:指此四空天之天人于八万大劫报尽之后,便堕入轮回,故令其前多世辛苦所修,尽成泡沫。

  【义贯】

  此上所说之“此等”四空天的天人,强欲“穷”尽一切法,令达于“空”无,然实“不”能“尽”达如实真“空”之“理”,其中甚至亦有“从”五“不还天”而转生此天者,彼等天人虽本系修习如来“圣道”然于中途忽迷而强欲“穷”空,以是因缘而来生于此四空天“者,如是一类”,最后即在彼天,乘其穷空之力,断四谛惑、三十六品尽,证我空理,成阿罗汉道,此等“名不回心钝” 根之 “阿罗汉”。

  其次“若”有凡外诸天人之天人“从”第四禅之“无想”天及四空外之“诸外道天”,一心修习有漏定,强欲以定力“穷空”而“不归”于无漏正智之道,“迷”于有“漏”境界以为真实究竟,“无”有正“闻”之慧,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,“便”即下坠“入”于“轮转”,一切所修尽归泡影。

  (D)结语

  a.结语一:通于凡圣

  【阿难,是诸天上,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,答尽入轮。彼之天王即是菩萨,游三摩地,渐次增进,回向圣伦所修行路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凡夫业果酬答”:“酬答”,报答也。此谓诸天之天人,所受之福报虽然殊胜,但佛言:即使如此殊胜的天福,也不过是依于凡夫所修的有漏善业所得的果报(亦即,那“天福”不过等于是“报答”他过去所修的凡夫有漏业之酬偿而已,报终有尽,并非永恒,福报受尽仍须回下界受轮回苦)。

  “即是菩萨,游三摩提”:谓即是菩萨寄位于天王之位,而游于三摩地。故所谓“三界寄位诸天”,即是菩萨之示现也;言“寄位”者,即以因缘而暂时寄居其位,非其久住之本位也。又“游于三摩地”,即是菩萨摩诃萨之游戏神通,或言游戏三昧;所言“游戏”者,自在之谓也;极言菩萨摩诃萨于三昧神通变化,已得大自在,犹如游戏之毫无挂碍,轻而易举、饶富趣味,自受法乐。

  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之甘露 目次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