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未盡形累,自此” 五淨居天“已還”,下至于梵衆天,統“名爲色界”。

  C.無色界天

  (A)無色界中回心之大阿羅漢

  【複次,阿難,從是有頂,色邊際中,其間複有二種歧路:若于舍心發明智慧,慧光圓通,便出塵界,成阿羅漢,入菩薩乘。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有頂”:即色究竟天,以居色界之頂,故又稱有頂天(“有”者,色界之謂也)。

  “色邊際”:色界之邊際,即與無色界爲鄰之處。

  “二種歧路”:“二種”,指利與鈍二種人。“歧路”,分歧之路,謂利鈍二種人所行不同。

  “發明智慧”:開發顯現無漏人空之智慧。

  “回心”:回小心(小乘自求度脫之心)向于大心(大菩提心)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複次,阿難,從是” 色界之“有頂”天(色究竟天)與無色界相鄰之“色”界“邊際中,其間” 之增上者“複有”利鈍“二種”人所行分“歧”之“路”:其利根者,“若于舍” 定“心”中開“發明”了無漏人空之“智慧,慧光圓”明“通”達,“便”超“出塵”世境“界”,離分段生死,“成阿羅漢”,然彼若不以得小果爲已足,而更“入菩薩乘”,進修大菩提。“如是一類”聖者“名爲回”其小“心”向于大心之“大阿羅漢”。

  (B)四空天

  ①空無邊處天

  【若在舍心舍厭成就,覺身爲礙,銷礙入空;如是一類名爲空處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舍厭成就”:欲舍質礙之厭離心成就。

  “覺身爲礙”:覺有色之身(色界身)仍爲挂礙。

  “銷礙入空”:銷泯色礙之身而入于空。蓋此天系于地水火風四大之身生厭患,故銷四大而入于空大(第五大)。

  “名爲空處”:“空處”,即空無邊處天。此天之天壽二萬大劫;以四空天沒有“業果色”,唯有“定果色”,故其天唯有壽命而不言其身形長短。

  【義貫】

  在色究竟天中之鈍根者,“若在舍心” 之定中,仍欲進而“舍”其色界質礙身之“厭”離心“成就”,以“覺”有色之“身爲”挂“礙”,故歸堅修空觀,而入空處定,從而依彼定力“銷”泯色“礙”之身,“入”于“空”境。“如是一類”衆生“名爲空”無邊“處”天。

  ②識無邊處天

  【諸礙既銷,無礙無滅,其中唯留阿賴耶識,全于末那半分微細。如是一類名爲識處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諸礙既銷”:“礙”,質礙,即色法。“銷”,銷泯。謂能依之有色質礙皆已銷盡。

  “無礙無滅”:第二“無”字,即空義。謂連所依的無質礙之空亦泯滅。

  “其中唯留阿賴耶識”:以雙厭色空,唯依于識,故只留第八阿賴耶識而不滅之。蓋此天之天人,于六大中之前五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)並皆厭患,故唯依于識大(第六大)。

  “全于末那半分微細”:“全”,保全。不但不滅阿賴耶識,連第七末那識亦保全其中一半。因爲末那系一半向內緣第八識爲我,另一半向外緣前六識爲我所;今諸色已不存,故六識已滅,因此第七識之半分(向外緣的部分)亦已不存在。且既保留住第八識,故向內緣的半分第七識仍在,因此而仍有微細之我相存在,以末那爲我執中心故。

  “識處”:即識無邊處天。此天之天壽爲四萬大劫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類天人,“諸”質“礙”之色“既”已“銷”泯,所依之“無”質“礙”之“無”(空)亦已“滅”,以厭離色空,唯依于識,故于“其”心“中唯留”第八“阿賴耶識” 而不滅之,並保“全于末那” 識向內緣之“半分”(一半)而維持其“微細”之我相。“如是一類”天人,“名爲識”無邊“處”天。

  ③無所有處天

  【空色既亡,識心都滅,十方寂然,迥無攸往。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空色既亡”:謂于前二無色天中,空與色皆已銷亡。

  “識心都滅”:“識心”,指猶存的半分末那識。謂此天更進而將這殘留的半分末那識亦予以伏滅。

  “十方寂然”:“寂然”,即冥然。此即是印度外道昧爲“冥谛”之處(亦是中土儒道所謂之混沌、或無極),妄以爲是一切真理之源,視爲究竟之極理。以阿賴耶無分別,而半分之第七末那識既滅,因而此時但覺十方寂然,彼外道人便以爲此乃太初之始,萬象未兆之處,一切萬物之本源。

  “迥無攸往”:“迥”,遠。“攸”,所。遠無所往,謂即不再遠去,指不複于修行上更求增進或改善,以其自以爲己達諸法之本源究竟。

  “無所有處”:以此天之天人覺色、空、識(身、心、內外)皆無所有,故名爲無所有處天。此天之天壽六萬大劫。

  【義貫】

  于前二天中“空”與“色既”皆已銷“亡”(初天滅色歸空,二天滅空歸識),此天則更進而將猶存的半分末那“識心都”以定伏 “滅”之(以其覺半分向內緣之識仍易啓散動,而爲苦故);此時第七識既伏滅,唯有第八識仍在,而因爲阿賴耶識非有分別之作用故,因此這時但覺“十方寂然”安穩,而“迥無攸往”,是故彼即以此天爲恒久究竟安身立命之處。“如是一類”衆生,“名無所有處”天。

  ④非想非非想處天

  【識性不動,以滅窮研,于無盡中發宣盡性,如存不存,若盡非盡。如是一類名爲非想非非想處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識性不動”:“識”,指阿賴耶識。“不動”,不可動搖之性,即藏識之性,本來常住,不可動搖。

  “以滅窮研”:“滅”,滅盡定。謂以滅盡定之力欲窮研第八識之不動性。

  “于無盡中發宣盡性”:謂藏識之性本來無盡,而此天之人卻強欲以其定力盡發其性。

  “如存不存”:此天人之阿賴耶識由于受其定力所逼故,雖存而猶如不存,以不再起現行故;此境界即所謂“非想”。

  “若盡非盡”:且其阿賴耶識又好象已盡,而實非盡,此境界即所謂“非非想”。

  “非想非非想處”:此天之天壽八萬大劫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類天人、于阿賴耶“識性”中之堅固“不”可“動”搖之本性、妄“以滅”盡定之力而“窮”究“研”推之,而“于”本來“無盡”之藏性“中”強欲以定力“發宣”而滅“盡”其“性”。其阿賴耶爲由其定力所逼故,即顯出“如存”而“不存”之相(非想之境界),以不起現行故,及“若盡”而實“非盡”之狀(非非想之境界)。“如是一類”天人“名爲非想非非想處” 天。

  (C)無色界中不回心鈍羅漢入外道天

  【此等窮空,不盡空理,從不還天聖道窮者,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。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,迷漏無聞,便入輪轉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此等窮空”:“此等”,指原在不還天,後生于四空天之天人。“窮空”窮竭心境二者,欲令其空;或亦窮盡諸法,欲令其空。

  “不盡空理”;“空理”,即真空之理;此真空之理有二層:一、相空之理,指人空與法空。二、性空之理,以如來藏性中,諸法之性本空。此天之天人由于不違此理,更橫欲以定力銷泯之,強令成空。

  “從不還天聖道窮者”:爲此謂天人本居于色界之不還天,修習聖道,然而卻妄欲以定力窮空(窮盡諸法,欲令其空),因而令他從五淨居天生于無色界之四空天,最後轉生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
  “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”:“不回心”,有二義:一、不及早回凡作聖;二、不回小向大。“鈍”,鈍根。雖是鈍且不回心,但以其仍修聖道,故仍在此天證阿羅漢,只不過多經過了四空天的二十萬大劫之周折,亦即比利根(于淨居天成阿羅漢)者,須多修二十萬大劫,方得證阿羅漢,因此多走了許多冤枉路。

  “若從無想諸外道天”:“無想”,指第四禅所攝之無想天。“諸外道天”指無色界之四空天。

  “窮空不歸”:謂只一心修習有漏定,強欲窮盡一切法,令達于空,而不返歸于無漏之正道之行。

  “迷漏無聞”:“漏”,有漏天,有漏境界。“聞”,多聞,聞慧。謂迷于有漏境界,妄以彼有漏作無爲想,以爲究竟,而無聞慧,無有正智、正知正見,因而錯修而不覺知。

  “便入輪轉”:指此四空天之天人于八萬大劫報盡之後,便墮入輪回,故令其前多世辛苦所修,盡成泡沫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上所說之“此等”四空天的天人,強欲“窮”盡一切法,令達于“空”無,然實“不”能“盡”達如實真“空”之“理”,其中甚至亦有“從”五“不還天”而轉生此天者,彼等天人雖本系修習如來“聖道”然于中途忽迷而強欲“窮”空,以是因緣而來生于此四空天“者,如是一類”,最後即在彼天,乘其窮空之力,斷四谛惑、叁十六品盡,證我空理,成阿羅漢道,此等“名不回心鈍” 根之 “阿羅漢”。

  其次“若”有凡外諸天人之天人“從”第四禅之“無想”天及四空外之“諸外道天”,一心修習有漏定,強欲以定力“窮空”而“不歸”于無漏正智之道,“迷”于有“漏”境界以爲真實究竟,“無”有正“聞”之慧,此輩天人于其八萬劫天報受盡之後,“便”即下墜“入”于“輪轉”,一切所修盡歸泡影。

  (D)結語

  a.結語一:通于凡聖

  【阿難,是諸天上,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,答盡入輪。彼之天王即是菩薩,遊叁摩地,漸次增進,回向聖倫所修行路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凡夫業果酬答”:“酬答”,報答也。此謂諸天之天人,所受之福報雖然殊勝,但佛言:即使如此殊勝的天福,也不過是依于凡夫所修的有漏善業所得的果報(亦即,那“天福”不過等于是“報答”他過去所修的凡夫有漏業之酬償而已,報終有盡,並非永恒,福報受盡仍須回下界受輪回苦)。

  “即是菩薩,遊叁摩提”:謂即是菩薩寄位于天王之位,而遊于叁摩地。故所謂“叁界寄位諸天”,即是菩薩之示現也;言“寄位”者,即以因緣而暫時寄居其位,非其久住之本位也。又“遊于叁摩地”,即是菩薩摩诃薩之遊戲神通,或言遊戲叁昧;所言“遊戲”者,自在之謂也;極言菩薩摩诃薩于叁昧神通變化,已得大自在,猶如遊戲之毫無挂礙,輕而易舉、饒富趣味,自受法樂。

  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之甘露 目次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