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“聖倫”:“倫“,類,輩。謂聖人之類,即與聖同倫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是諸” 六欲、四禅諸“天上”其中“各各天人”(天衆)“則是”依于“凡夫”有漏“業果”之“酬答”(以其于因地中修有漏之戒定,而得獲諸天之勝福,凡此不過是酬答其因地中所修善業之報而已),福報“答盡”之後,仍須散“入”諸趣而受“輪”回生死之苦。然而“彼”諸天“之天王”,皆非凡夫,“即是”大乘“菩薩”寄于天王之位,而遨“遊”于其“叁摩地”中之變化境界,彼諸天王即以此形相而“漸次增進”其所修證,終究“回向聖倫所” 共“修行”之無上菩提“路”。
b.結語二:不出無色界
【阿難,是四空天,身心滅盡,定性現前,無業果色,從此逮終,名無色界。】
【注釋】
“身心滅盡”:無色界天之前二天(空無邊處天,識無邊處天)身境都空,是“身”滅盡;後二天(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)則諸識不起,是爲“心”滅盡;然以究竟義而言,其心識非實滅盡,只是以定力壓伏之,令之長劫不起現行而已。
“無業果色”:“業果色”即由業果所生之色,亦即五蘊色身。四空天之天人雖無“業果色”,但卻有“定果色”。定果色即唯識宗所說之“法處所攝色”中之“自然所生色”,乃“業果色”之對稱;即指由禅定力所變現之色聲香味觸等色境;此類色法系以勝定力,而得于一切色法變現自在,故又稱爲“定自在所生色”,或簡稱“定所生色”、“定所引色”、“勝定果色”、“自在所生色”等。這些都是無色界天之天人,在以無色界定之定力滅較粗的“業果色”後,複依彼定力而産生的較細之“定果色”,以取代業果色。交光法師之《楞嚴經正脈》雲:“身心俱寂、依正皆空,聖眼觀之,叁尺識神,似中有也。”故知,無色界之四空天天人,並非真正完全“無色”(無物),只是其色質較細、較下界爲勝而已。
“從此逮終”:“逮”,至,及。從此逮于天壽終了。
“無色界”:無色界之天人爲但憑定力,暫時現出沒有明顯的依報與正報之細色,並非真正證了五蘊皆空,永脫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,永絕一切業果。換言之,乃是有漏戒及有漏定之善業力所持,暫時如是,天報受盡後仍入輪回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是四空天” 之天人,以其定令其“身心”暫得相似“滅盡”,且令“定”果色之“性現前”,故暫“無業果”所生之“色”現出,“從此”以後便在此天中住于此無色界定,“逮”于天壽“終”了,“名無色界”。
(E)總結叁界:迷本積妄而生
【此皆不了妙覺明心,積妄發生,妄有叁界,中間妄隨七趣沈溺,補特伽羅各從其類。】
【注釋】
“積妄發生”:“積妄”,積聚妄業。“發生”,發生諸苦報。此謂,衆生于一念妄動之後,複積聚諸妄業、趣叁細六粗,而發生諸苦報。
“妄有叁界”:“妄有”者,一、虛妄而有,故非真有;二、本不該有而有,故稱妄有。故叁界如是,虛妄而有,不應有而有。
“中間妄隨七趣沈溺”:“中間”,指于虛妄的叁界中。“妄隨”,有二義:一、迷迷糊糊地隨著。二、本無是事,而現有隨,故稱爲妄隨,而實無隨。亦即:其隨是“妄”,無隨方真;是故《金剛經》雲:“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”因此無法解脫。“七趣”,即六趣再加上仙趣。
“補特伽羅”:梵語,義爲“數取趣”,謂諸有情起惑造業,于叁界中數數(頻頻,無數次)取著諸趣而受生。又譯爲“衆生”;所謂“衆生”者,謂遭受衆多生死也,故稱有情爲衆生。
“各從其類”:各從其同類,而受同樣之果報。
【義貫】
“此”叁界一切衆生“皆”以“不了”自己本“妙覺”性、本“明”真“心”,于一念妄動之後複“積”聚諸“妄”業(業、轉、現、叁細六粗等)而“發生”諸苦報之依正身,爰虛“妄”而“有叁界”之相,且于叁界“中間”虛“妄”境地中“隨”著“七趣沈溺”,各種“補特伽羅”(數取趣)皆“各從其”同“類”而造相同之業、受同樣的果報。
第十節 四種阿羅漢趣
【複次,阿難,是叁界中複有四種阿修羅類。】
【注釋】
“阿修羅”:又譯爲阿素洛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中譯爲“非天”,古德解釋說:以其有天福、但無天德,故稱非天。舊譯爲“無端正”;《長阿含經》雲:“修羅生女端正,生男多醜。”所以“無端正”是依其男性之容貌而得名。
“四種阿修羅類”:阿修羅依其種族,共有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四種,而分別屬于天、人、鬼、畜四趣。阿修羅之種族雖有四種,但其性是一樣多嗔、好鬥。
【義貫】
“複次,阿難,是叁界中複有”卵、胎、濕、化(分屬天、人、鬼、畜四趣之)“四種阿修羅類”。
①鬼趣攝修羅(卵生)
【若于鬼道,以護法力,乘通入空,此阿修羅從卵而生,鬼趣所攝。】
【注釋】
“若于鬼道”:指此類阿修羅,苦其前生在鬼道中。
“以護法力”:以護持佛法所得的功德之力。所言“護法”,如護經、護咒、護戒、護禅,或護如法修法之人。
“乘通入空”:“通”,神通。謂當其鬼趣報終之後,以善業力,乘神通入于空界而居。
【義貫】
此類阿修羅“若”其前生“于鬼道”中,“以”善顯、善心而“護”持佛“法”所得功德之“力”,其鬼趣報終之後,以善業力,“乘”神“通”而“入”于“空”界,成阿修羅,“此”類“阿修羅”系“從卵而生”,乃“鬼趣所攝”之阿修羅。
②人趣攝修羅(胎生)
【若于天中,降德貶墜,其所蔔居鄰于日月,此阿修羅從胎而出,人趣所攝。】
【注釋】
“降德貶墜”:“降德”,德行虧損稱爲降德。如色界天之天人,系以梵行清淨持身爲德;欲界天則少欲爲德。若梵行不夠清淨,或情欲稍重,都是自降天人之德。“貶”,貶谪。“墜”,下墜。若天人之天德不足,來世即被貶谪到下界。
“其所蔔居”:“蔔”,選擇;“居”,居處。他所選擇的居處。
“從胎而出”:胎生者重情;此天人以情重故被貶,從而感爲受胎生。
【義貫】
“若”有衆生“于天”趣“中”,以“降”損天“德”而被“貶”谪,乃“墜”于阿修羅道,“其所蔔”擇之“居”處,以其天趣余報而得在須彌山側“鄰于日月”宮,“此”類“阿修羅”以其情重被貶,故感得“從胎而出”,屬“人趣所攝”。
③天趣攝修羅(化生)
【有修羅王,執持世界,力洞無畏,能與梵王及天帝釋、四天爭權。此阿修羅因變化有,天趣所攝。】
【注釋】
“修羅王”:表示這一類不是阿修羅衆。
“執持世界”:譬如其力能驅役鬼神、施福、降福于人間,因此而左右世界,稱爲執持世界。
“力洞無畏”:“洞”,洞徹。“無畏”,無所畏。謂此類阿修羅以其神通力,能洞徹諸天,故得無所畏。
“能與梵王及天帝釋、四天爭權”:“四天”,四天王天。《楞嚴經灌頂疏》雲:“梵王小千(世界)之主,帝釋叁十叁天中尊,四(天)王(爲)四(大)洲(之)都統,(皆)各有專司。修羅不攝,(于此中:無所統領,故)妒心起诤,欲竊其(領導)權,時來與(諸天)戰。本(爲)與帝釋爭權(其對象是帝釋天),而四(天)王爲(帝釋之)先鋒,四(天)王若戰之不勝,方報帝釋,帝釋又複不勝,于是展轉乞力(于)諸天,乃至梵王(親自)出力助戰。“
【義貫】
“有”一類“修羅王”,能“執持世界”,其神通“力洞”徹諸天,故“無”所“畏”,乃至“能與”色界禅天“梵王及”忉利天主“天帝釋、四天” 王“爭”統治天界之“權。此”類“阿修羅”以福德力大,故不受胞胎,系“因變化”而“有”(乃化生而生),屬“天趣所攝”。
④畜生攝修羅(濕生)
【阿難,別有一分下劣修羅,生大海心,沈水穴口,旦遊虛空,暮歸水宿,此阿修羅因濕氣有,畜生趣攝。】
【注釋】
“別有一分”:“別”,另外。“一分”,一部分。
“下劣修羅”:“下劣”,指其福報。
“生大海心”:“心”,中心。生于大海的中心。
“沈水穴口”:沈在水穴之口。
“旦遊虛空”:白天到空界中供阿修羅王之驅使,故稱遊于虛空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別” 于前叁種阿修羅,另“有一”部“分”福力較前“下劣”之“修羅,生” 于“大海”中“心,沈”于“水穴”之“口,旦遊”于“虛空”以供修羅王之驅遣,“暮”則“歸”于海“水”中而“宿”,以將息日間之勞役,“此”類“阿修羅”乃“因濕氣”而“有”,屬“畜生趣”所“攝”。
第十一節 總結七趣
1.總結一:七趣虛妄因果
【阿難,如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及神仙、天洎修羅,精研七趣,皆是昏沈諸有爲相,妄想受生,妄想隨業,于妙圓明無作本心,皆如空華,元無所著,但一虛妄,更無根緒。】
【注釋】
“洎”:及。
“精研七趣”:謂吾人若以智慧觀察,精細研究此七趣。
“皆是昏沈諸有爲相”:“昏沈“,其心昏沈。謂七趣衆生皆是其心昏沈之惑,所起的諸有爲業相。
“妄想受生”:隨其妄想而受生。
“妄想隨業”:更由妄想而隨之造業、受報。
“皆如空華,元無所著”:“元”,同原,“著”著落、落實,亦即歸于定實之處,稱爲“著落”。此謂,然此等七趣皆如虛空華,以其皆“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”故,原無有實際的生處或滅處(著落之處所)可得。
“但一虛妄”:全體只是一個虛妄的名相,並無實體。
“更無根緒”:“根”,根本。“緒”,頭緒。謂完全沒有真的根本之體或頭緒可得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如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及神仙、天洎”(及)阿“修羅”,吾人若以正智觀察“精”細“研”究此“七趣”之緣由,實“皆是”衆生自心“昏沈”闇鈍之無明惑所起之“諸有爲”業“相”,隨其“妄想”而“受生”,更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