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“圣伦”:“伦“,类,辈。谓圣人之类,即与圣同伦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是诸” 六欲、四禅诸“天上”其中“各各天人”(天众)“则是”依于“凡夫”有漏“业果”之“酬答”(以其于因地中修有漏之戒定,而得获诸天之胜福,凡此不过是酬答其因地中所修善业之报而已),福报“答尽”之后,仍须散“入”诸趣而受“轮”回生死之苦。然而“彼”诸天“之天王”,皆非凡夫,“即是”大乘“菩萨”寄于天王之位,而遨“游”于其“三摩地”中之变化境界,彼诸天王即以此形相而“渐次增进”其所修证,终究“回向圣伦所” 共“修行”之无上菩提“路”。
b.结语二:不出无色界
【阿难,是四空天,身心灭尽,定性现前,无业果色,从此逮终,名无色界。】
【注释】
“身心灭尽”:无色界天之前二天(空无边处天,识无边处天)身境都空,是“身”灭尽;后二天(无所有处天、非想非非想处天)则诸识不起,是为“心”灭尽;然以究竟义而言,其心识非实灭尽,只是以定力压伏之,令之长劫不起现行而已。
“无业果色”:“业果色”即由业果所生之色,亦即五蕴色身。四空天之天人虽无“业果色”,但却有“定果色”。定果色即唯识宗所说之“法处所摄色”中之“自然所生色”,乃“业果色”之对称;即指由禅定力所变现之色声香味触等色境;此类色法系以胜定力,而得于一切色法变现自在,故又称为“定自在所生色”,或简称“定所生色”、“定所引色”、“胜定果色”、“自在所生色”等。这些都是无色界天之天人,在以无色界定之定力灭较粗的“业果色”后,复依彼定力而产生的较细之“定果色”,以取代业果色。交光法师之《楞严经正脉》云:“身心俱寂、依正皆空,圣眼观之,三尺识神,似中有也。”故知,无色界之四空天天人,并非真正完全“无色”(无物),只是其色质较细、较下界为胜而已。
“从此逮终”:“逮”,至,及。从此逮于天寿终了。
“无色界”:无色界之天人为但凭定力,暂时现出没有明显的依报与正报之细色,并非真正证了五蕴皆空,永脱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,永绝一切业果。换言之,乃是有漏戒及有漏定之善业力所持,暂时如是,天报受尽后仍入轮回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是四空天” 之天人,以其定令其“身心”暂得相似“灭尽”,且令“定”果色之“性现前”,故暂“无业果”所生之“色”现出,“从此”以后便在此天中住于此无色界定,“逮”于天寿“终”了,“名无色界”。
(E)总结三界:迷本积妄而生
【此皆不了妙觉明心,积妄发生,妄有三界,中间妄随七趣沉溺,补特伽罗各从其类。】
【注释】
“积妄发生”:“积妄”,积聚妄业。“发生”,发生诸苦报。此谓,众生于一念妄动之后,复积聚诸妄业、趣三细六粗,而发生诸苦报。
“妄有三界”:“妄有”者,一、虚妄而有,故非真有;二、本不该有而有,故称妄有。故三界如是,虚妄而有,不应有而有。
“中间妄随七趣沉溺”:“中间”,指于虚妄的三界中。“妄随”,有二义:一、迷迷糊糊地随着。二、本无是事,而现有随,故称为妄随,而实无随。亦即:其随是“妄”,无随方真;是故《金刚经》云:“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。”因此无法解脱。“七趣”,即六趣再加上仙趣。
“补特伽罗”:梵语,义为“数取趣”,谓诸有情起惑造业,于三界中数数(频频,无数次)取着诸趣而受生。又译为“众生”;所谓“众生”者,谓遭受众多生死也,故称有情为众生。
“各从其类”:各从其同类,而受同样之果报。
【义贯】
“此”三界一切众生“皆”以“不了”自己本“妙觉”性、本“明”真“心”,于一念妄动之后复“积”聚诸“妄”业(业、转、现、三细六粗等)而“发生”诸苦报之依正身,爰虚“妄”而“有三界”之相,且于三界“中间”虚“妄”境地中“随”着“七趣沉溺”,各种“补特伽罗”(数取趣)皆“各从其”同“类”而造相同之业、受同样的果报。
第十节 四种阿罗汉趣
【复次,阿难,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。】
【注释】
“阿修罗”:又译为阿素洛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中译为“非天”,古德解释说:以其有天福、但无天德,故称非天。旧译为“无端正”;《长阿含经》云:“修罗生女端正,生男多丑。”所以“无端正”是依其男性之容貌而得名。
“四种阿修罗类”:阿修罗依其种族,共有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四种,而分别属于天、人、鬼、畜四趣。阿修罗之种族虽有四种,但其性是一样多嗔、好斗。
【义贯】
“复次,阿难,是三界中复有”卵、胎、湿、化(分属天、人、鬼、畜四趣之)“四种阿修罗类”。
①鬼趣摄修罗(卵生)
【若于鬼道,以护法力,乘通入空,此阿修罗从卵而生,鬼趣所摄。】
【注释】
“若于鬼道”:指此类阿修罗,苦其前生在鬼道中。
“以护法力”:以护持佛法所得的功德之力。所言“护法”,如护经、护咒、护戒、护禅,或护如法修法之人。
“乘通入空”:“通”,神通。谓当其鬼趣报终之后,以善业力,乘神通入于空界而居。
【义贯】
此类阿修罗“若”其前生“于鬼道”中,“以”善显、善心而“护”持佛“法”所得功德之“力”,其鬼趣报终之后,以善业力,“乘”神“通”而“入”于“空”界,成阿修罗,“此”类“阿修罗”系“从卵而生”,乃“鬼趣所摄”之阿修罗。
②人趣摄修罗(胎生)
【若于天中,降德贬坠,其所卜居邻于日月,此阿修罗从胎而出,人趣所摄。】
【注释】
“降德贬坠”:“降德”,德行亏损称为降德。如色界天之天人,系以梵行清净持身为德;欲界天则少欲为德。若梵行不够清净,或情欲稍重,都是自降天人之德。“贬”,贬谪。“坠”,下坠。若天人之天德不足,来世即被贬谪到下界。
“其所卜居”:“卜”,选择;“居”,居处。他所选择的居处。
“从胎而出”:胎生者重情;此天人以情重故被贬,从而感为受胎生。
【义贯】
“若”有众生“于天”趣“中”,以“降”损天“德”而被“贬”谪,乃“坠”于阿修罗道,“其所卜”择之“居”处,以其天趣余报而得在须弥山侧“邻于日月”宫,“此”类“阿修罗”以其情重被贬,故感得“从胎而出”,属“人趣所摄”。
③天趣摄修罗(化生)
【有修罗王,执持世界,力洞无畏,能与梵王及天帝释、四天争权。此阿修罗因变化有,天趣所摄。】
【注释】
“修罗王”:表示这一类不是阿修罗众。
“执持世界”:譬如其力能驱役鬼神、施福、降福于人间,因此而左右世界,称为执持世界。
“力洞无畏”:“洞”,洞彻。“无畏”,无所畏。谓此类阿修罗以其神通力,能洞彻诸天,故得无所畏。
“能与梵王及天帝释、四天争权”:“四天”,四天王天。《楞严经灌顶疏》云:“梵王小千(世界)之主,帝释三十三天中尊,四(天)王(为)四(大)洲(之)都统,(皆)各有专司。修罗不摄,(于此中:无所统领,故)妒心起诤,欲窃其(领导)权,时来与(诸天)战。本(为)与帝释争权(其对象是帝释天),而四(天)王为(帝释之)先锋,四(天)王若战之不胜,方报帝释,帝释又复不胜,于是展转乞力(于)诸天,乃至梵王(亲自)出力助战。“
【义贯】
“有”一类“修罗王”,能“执持世界”,其神通“力洞”彻诸天,故“无”所“畏”,乃至“能与”色界禅天“梵王及”忉利天主“天帝释、四天” 王“争”统治天界之“权。此”类“阿修罗”以福德力大,故不受胞胎,系“因变化”而“有”(乃化生而生),属“天趣所摄”。
④畜生摄修罗(湿生)
【阿难,别有一分下劣修罗,生大海心,沉水穴口,旦游虚空,暮归水宿,此阿修罗因湿气有,畜生趣摄。】
【注释】
“别有一分”:“别”,另外。“一分”,一部分。
“下劣修罗”:“下劣”,指其福报。
“生大海心”:“心”,中心。生于大海的中心。
“沉水穴口”:沉在水穴之口。
“旦游虚空”:白天到空界中供阿修罗王之驱使,故称游于虚空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别” 于前三种阿修罗,另“有一”部“分”福力较前“下劣”之“修罗,生” 于“大海”中“心,沉”于“水穴”之“口,旦游”于“虚空”以供修罗王之驱遣,“暮”则“归”于海“水”中而“宿”,以将息日间之劳役,“此”类“阿修罗”乃“因湿气”而“有”,属“畜生趣”所“摄”。
第十一节 总结七趣
1.总结一:七趣虚妄因果
【阿难,如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及神仙、天洎修罗,精研七趣,皆是昏沉诸有为相,妄想受生,妄想随业,于妙圆明无作本心,皆如空华,元无所著,但一虚妄,更无根绪。】
【注释】
“洎”:及。
“精研七趣”:谓吾人若以智慧观察,精细研究此七趣。
“皆是昏沉诸有为相”:“昏沉“,其心昏沉。谓七趣众生皆是其心昏沉之惑,所起的诸有为业相。
“妄想受生”:随其妄想而受生。
“妄想随业”:更由妄想而随之造业、受报。
“皆如空华,元无所著”:“元”,同原,“著”着落、落实,亦即归于定实之处,称为“着落”。此谓,然此等七趣皆如虚空华,以其皆“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”故,原无有实际的生处或灭处(着落之处所)可得。
“但一虚妄”:全体只是一个虚妄的名相,并无实体。
“更无根绪”:“根”,根本。“绪”,头绪。谓完全没有真的根本之体或头绪可得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,如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及神仙、天洎”(及)阿“修罗”,吾人若以正智观察“精”细“研”究此“七趣”之缘由,实“皆是”众生自心“昏沉”闇钝之无明惑所起之“诸有为”业“相”,随其“妄想”而“受生”,更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