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意识而“通”达相似“寂灭”之禅定“乐”,非真寂灭,“如是一类”众生“名少净天”。

  ②无量净天

  【净空现前,引发无际,身心轻安,成寂灭乐;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净空现前”:“净空”,净境亦空。谓此类天人,以定力转深,故得令其于少净天所证之净境,亦达于空。以净境亦空故,达无量净。

  “引发无际”:“无际”,无边际。谓引发虚空与净境皆无边际。

  “无量净天”:天寿三十二大劫,身长三十二由旬。

  【义贯】

  此类天人,以定力转深,故“净”境亦“空”之境界得以“现前”,因而“引发”空与净皆“无”边“际”,斯觉“身心轻安”,无累无碍,“成”就相似“寂灭”之“乐;如是一类” 众生“名无量净天”。

  ③遍净天

  【世界身心一切圆净,净德成就,胜托现前,归寂灭乐;如是一类名遍净天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胜托现前”:“胜”,殊胜。“讬”,讬付、寄托之处,即安身立命之处所。谓此天之天人,自以为已达到究竟安身立命之处。

  “遍净天”:以其所触之处皆成净妙,故称“遍净天”。天寿六十四大劫,身长六十四由旬。

  【义贯】

  此类天人定力又复转深,其依报之“世界”及正报之“身心,一切圆” 满清“净,净德成就”,妙乐无穷(有漏世间之乐莫过于三禅乐),故彼天人乃自以为殊“胜”究竟“托”付身命之处已然“现前”,而“归”于此地之相似“寂灭”之“乐。如是一类”,众生,“名遍净天”。

  2.结语:身心安稳、与喜乐俱

  【阿难,此三胜流具大随顺,身心安隐,得无量乐,虽非正得真三摩地。安隐心中欢喜毕具,名为三禅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具大随顺”:指此类天人对于其所修世间禅之相似寂灭,具大随顺;非是顺于真如涅槃法性。

  “身心安隐,得无量乐”:“身心安隐”,因为六识之现行已伏,不再有现行烦恼,故得安隐。“隐”,《玉篇》:安也。《辞海》:“《晋书顾恺之传》:“行人安稳,布帆无恙。”(安稳)亦作安稳。”“得无量乐”,以三禅已离于二禅之喜支,唯有乐支(喜受较粗,乐受较细),其乐周遍,故曰“得无量乐”。

  “三禅”:三禅天于三界九地中称为“离喜妙乐地”。此天于劫末,水火二灾皆不能至,然仍有风灾,故语曰:“风吹三禅”,以三禅犹未离风相之出入息故,风灾得至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阿难,此” 三禅天中之“三”种殊“胜流”趣之天人,于世间禅之相似寂灭“具大随顺”,由于其六识之现行烦恼已伏,故“身心安隐”,且以离于二禅之喜支,故证“得”周遍“无量”之禅定“乐,虽非”真“正”依寂常真心而证“得真”实之“三摩地”,然于其“安隐心中,欢喜毕具,名为三禅”天,离喜妙乐地。

  【诠论】

  一般而言,学佛的目的在于“离苦得乐”;若得三禅之果报,则于世间有漏之乐即已达于极致,因为世间一切快乐中,无过于三禅者;这也是因为四禅系入于舍受,不苦不乐,因此,以世间人的眼光来看,便不得谓快乐或不快乐。至于四禅以上的四空处天,由于是无色界,因此更加与苦乐无涉。

  纵观三界六趣之苦乐,欲界之地狱趣及饿鬼趣纯是受苦;人趣与畜生趣,苦乐参半;仙趣与六欲天,乐多苦少,然其乐之本质仍是五欲之乐。至于色界,初禅天已离于欲界苦,得“离苦”之喜乐;二禅天得“定”之喜乐;三禅天离于二禅较粗之喜受,而纯受乐受;四禅天则连乐受亦觉其相太粗、太扰动,故于乐受亦以定力而离之,入于舍受,证得不苦不乐受,住甚深禅定;虽然如是,但此四禅天之定依然属于世间禅,系有漏定,犹不能断生死烦恼,这点不可不知。

  (D)四禅凡天

  1﹒凡外四天

  ①福生天

  【阿难,复次天人不逼身心,苦因已尽,乐非常住,久必坏生。苦乐二心俱时顿舍,粗重相灭,净福性生;如是一类名福生天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不逼身心”:谓以苦恼忧悬不起,故得以不逼恼身心。

  “苦因已尽”:此指不求欲乐,六识驰求之心已止,故称为苦因已尽,然须知此非如圣道之已修断苦因。

  “乐非常住,久必坏生”:“乐”,指三禅之乐。谓明了世间一切乐皆非常住,“坏”,变坏。谓乐久之后,必有坏相生,坏相生后,其乐必灭。

  “粗重相灭”:“粗重”,指苦与乐。谓由于苦与乐于清净心中,仍为生灭之相,仍是一种负担,而今此粗重之相已灭。

  “净福性生”:舍心不动之净福性乃得生起。

  “福生天”:天寿一百二十五大劫,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阿难,复次” 此类“天人”已达苦恼忧悬“不逼身心”之境界,其六识现行之“苦因已尽”,亦明了一切世间“乐”皆“非常住,久” 后“必”有“坏”相“生”起。因此此天于“苦乐二”种“心”所“俱时顿舍”,故苦与乐之“粗重相”皆悉除“灭”,而舍心不动之“净福性”于焉“生”起;“如是一类”众生“名福生天”。

  ②福爱天

  【舍心圆融,胜解清净,福无遮中得妙随顺,穷未来际;如是一类名福爱天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舍心圆融”:“舍心”,以“舍定”而住于“舍受”(不苦不乐)之心。“圆融”,圆满融洽。谓由于此类天人之舍定更深,功行纯熟,故能令其所修之舍定圆融于一心之中,无有擀格。

  “胜解清净”:“胜解”,即理解殊胜且决定,谓了知“舍定”系决定且殊胜之行,如此之理解,决定不异,故称为“胜解”。“清净”,指能所双亡,故云清净。

  “福无遮中”:“无遮”,无遮限。谓以“舍心”圆满融洽,故无遮限。

  “得妙随顺”:得上妙之随顺,即于“舍定”得大自在,毫无遮障。

  “穷未来际”:谓尽未来际,爱乐、随顺“舍定”。

  “福爱天”:以此天之福,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,故名。此天天寿二五0大劫,身长二五0由旬。

  【义贯】

  此类天人以其所修之舍定而住于“舍”受之“心”,已达于“圆”满“融”洽,决定舍定之“胜解”不动,任持舍定,能所双亡,达于“清净”,不为异缘所转,于其天“福无”有“遮”限“中”,证“得”上“妙随顺”舍定(而于舍定得大自在),于焉“穷未来际”爱乐随顺舍定。“如是一类”众生“名福爱天”。

  ③广果天

  【阿难,从是天中有二歧路:若于先心无量净光,福德圆明,修证而住;如是一类名广果天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从是天中”:“是天”,此天,指福爱天。

  “二歧路”:二分歧之路,一为直往道,即广果天,二为迂僻道,即无想天。直往道即仍依福爱天之妙随顺进修,得舍俱禅,定深而发光,故下文说“无量净光”。更于此光中,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,令增盛圆明,如此修证而住,称为广果天。

  “广果天”:义为广大福德所感之果。此天之天寿五百大劫,身长五百由旬。又称“舍念清净地”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阿难,从是” 福爱“天中有二”分“歧”之“路”生出:“若于先” 前福爱天之妙随顺于舍定之“心”,进修而得“无量净光”,更于此定光中,进修四无量心,“福德”即更增盛“圆明”,即依如是“修证而住;如是一类” 众生“名广果天”。

  ④无想天

  【若于先心双厌苦乐,精研舍心,相续不断,圆穷舍道,身心俱灭,心虑灰凝,经五百劫。是人既以生灭为因,不能发明不生灭性,初半劫灭,后半劫生;如是一类名无想天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圆穷舍道”:“圆穷”,圆满穷究。“舍道”,误以“舍”为究竟涅槃之道。盖此类众生系外道人,乃以舍定为涅槃,故其在定中,未证谓证,自以为已证阿罗汉道,得涅槃,已出生死轮回。然出定之后,知实仍未出生死,于是便谤佛,言佛妄语,妄言阿罗汉“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”,而实并无此事。以此毁谤三宝罪,其无想天报尽,即堕地狱。

  “身心俱灭”:以舍定伏六识之现行令不起,故身心皆归泯灭之状。彼外道人以邪见故,因而自以为已证得阿罗汉涅槃道。

  “心虑灰凝”:“心虑”,心果缘虑。“灰凝”,如死灰般凝然不动。

  “以生灭为因”:“生灭”,指六识之起伏。谓既以依生灭之六识为本修因。

  “不能发明不生灭性”:如是因、如是果,故不能开发研明真如本有之不生灭性。

  “初半劫灭”:“初半劫”,为生于此天的最初半劫。“灭”,指灭六识想。谓在最初半劫中,由于勤习舍定,最后得灭六识想,而达灰心泯智,是为无想定;接着便住于此定境中,如是经过了四百九十九劫。

  “后半劫生”:“后半劫”,指无想天之天寿五百劫的最后半劫。“生”,其六识想,由于其五百劫之天寿将尽(还剩最后半劫),又复生起,于是从无想定出;出定之后,即发觉自己并未以其定力而断生死、入涅槃,而仍处轮回,因而心生怨恼而谤佛,如前说。

  “无想天”:无想天与广果天系同在四禅天,唯广果天为世间禅(或凡夫禅),只贪求世间有漏果报而已,并无邪见。而无想天则为外道禅,由于此辈自以为得舍定即是证涅槃,未证言证,且因而谤三宝。故此二天虽同为修“舍禅”,亦同在一处,但种性不同(一为凡夫种性、一为外道种性),果报亦异,故分得两种天名。

  【义贯】

  此类外道众生“若于先”前福爱天“心”中,“双厌苦乐”,而“精研舍”定之“心,相续不断,圆”满“穷”究,误以“舍”定为究竟涅槃之“道”,而以舍定伏息六识之现行以致“身心俱”皆泯“灭,心”思缘“虑”有如槁木死“灰”般“凝”然不动,得无想定;于焉住于如是灰心泯智之无想定“经五百劫。是人既以” 依“生灭”之六识“为”本修“因”,因而“不能”开“发”研“明”真如本有之“不生灭性”,是故此人生于此天的最“初半劫”以习舍定而“灭”六识想,得无想定,接着即住于此定中达四九九劫,然而于最“后半劫”之际,以天寿将尽故,报尽定销,故其六识想仍复“生”起而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之甘露 目次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