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意識而“通”達相似“寂滅”之禅定“樂”,非真寂滅,“如是一類”衆生“名少淨天”。
②無量淨天
【淨空現前,引發無際,身心輕安,成寂滅樂;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淨空現前”:“淨空”,淨境亦空。謂此類天人,以定力轉深,故得令其于少淨天所證之淨境,亦達于空。以淨境亦空故,達無量淨。
“引發無際”:“無際”,無邊際。謂引發虛空與淨境皆無邊際。
“無量淨天”:天壽叁十二大劫,身長叁十二由旬。
【義貫】
此類天人,以定力轉深,故“淨”境亦“空”之境界得以“現前”,因而“引發”空與淨皆“無”邊“際”,斯覺“身心輕安”,無累無礙,“成”就相似“寂滅”之“樂;如是一類” 衆生“名無量淨天”。
③遍淨天
【世界身心一切圓淨,淨德成就,勝托現前,歸寂滅樂;如是一類名遍淨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勝托現前”:“勝”,殊勝。“讬”,讬付、寄托之處,即安身立命之處所。謂此天之天人,自以爲已達到究竟安身立命之處。
“遍淨天”:以其所觸之處皆成淨妙,故稱“遍淨天”。天壽六十四大劫,身長六十四由旬。
【義貫】
此類天人定力又複轉深,其依報之“世界”及正報之“身心,一切圓” 滿清“淨,淨德成就”,妙樂無窮(有漏世間之樂莫過于叁禅樂),故彼天人乃自以爲殊“勝”究竟“托”付身命之處已然“現前”,而“歸”于此地之相似“寂滅”之“樂。如是一類”,衆生,“名遍淨天”。
2.結語:身心安穩、與喜樂俱
【阿難,此叁勝流具大隨順,身心安隱,得無量樂,雖非正得真叁摩地。安隱心中歡喜畢具,名爲叁禅。】
【注釋】
“具大隨順”:指此類天人對于其所修世間禅之相似寂滅,具大隨順;非是順于真如涅槃法性。
“身心安隱,得無量樂”:“身心安隱”,因爲六識之現行已伏,不再有現行煩惱,故得安隱。“隱”,《玉篇》:安也。《辭海》:“《晉書顧恺之傳》:“行人安穩,布帆無恙。”(安穩)亦作安穩。”“得無量樂”,以叁禅已離于二禅之喜支,唯有樂支(喜受較粗,樂受較細),其樂周遍,故曰“得無量樂”。
“叁禅”:叁禅天于叁界九地中稱爲“離喜妙樂地”。此天于劫末,水火二災皆不能至,然仍有風災,故語曰:“風吹叁禅”,以叁禅猶未離風相之出入息故,風災得至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此” 叁禅天中之“叁”種殊“勝流”趣之天人,于世間禅之相似寂滅“具大隨順”,由于其六識之現行煩惱已伏,故“身心安隱”,且以離于二禅之喜支,故證“得”周遍“無量”之禅定“樂,雖非”真“正”依寂常真心而證“得真”實之“叁摩地”,然于其“安隱心中,歡喜畢具,名爲叁禅”天,離喜妙樂地。
【诠論】
一般而言,學佛的目的在于“離苦得樂”;若得叁禅之果報,則于世間有漏之樂即已達于極致,因爲世間一切快樂中,無過于叁禅者;這也是因爲四禅系入于舍受,不苦不樂,因此,以世間人的眼光來看,便不得謂快樂或不快樂。至于四禅以上的四空處天,由于是無色界,因此更加與苦樂無涉。
縱觀叁界六趣之苦樂,欲界之地獄趣及餓鬼趣純是受苦;人趣與畜生趣,苦樂參半;仙趣與六欲天,樂多苦少,然其樂之本質仍是五欲之樂。至于色界,初禅天已離于欲界苦,得“離苦”之喜樂;二禅天得“定”之喜樂;叁禅天離于二禅較粗之喜受,而純受樂受;四禅天則連樂受亦覺其相太粗、太擾動,故于樂受亦以定力而離之,入于舍受,證得不苦不樂受,住甚深禅定;雖然如是,但此四禅天之定依然屬于世間禅,系有漏定,猶不能斷生死煩惱,這點不可不知。
(D)四禅凡天
1﹒凡外四天
①福生天
【阿難,複次天人不逼身心,苦因已盡,樂非常住,久必壞生。苦樂二心俱時頓舍,粗重相滅,淨福性生;如是一類名福生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不逼身心”:謂以苦惱憂懸不起,故得以不逼惱身心。
“苦因已盡”:此指不求欲樂,六識馳求之心已止,故稱爲苦因已盡,然須知此非如聖道之已修斷苦因。
“樂非常住,久必壞生”:“樂”,指叁禅之樂。謂明了世間一切樂皆非常住,“壞”,變壞。謂樂久之後,必有壞相生,壞相生後,其樂必滅。
“粗重相滅”:“粗重”,指苦與樂。謂由于苦與樂于清淨心中,仍爲生滅之相,仍是一種負擔,而今此粗重之相已滅。
“淨福性生”:舍心不動之淨福性乃得生起。
“福生天”:天壽一百二十五大劫,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複次” 此類“天人”已達苦惱憂懸“不逼身心”之境界,其六識現行之“苦因已盡”,亦明了一切世間“樂”皆“非常住,久” 後“必”有“壞”相“生”起。因此此天于“苦樂二”種“心”所“俱時頓舍”,故苦與樂之“粗重相”皆悉除“滅”,而舍心不動之“淨福性”于焉“生”起;“如是一類”衆生“名福生天”。
②福愛天
【舍心圓融,勝解清淨,福無遮中得妙隨順,窮未來際;如是一類名福愛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舍心圓融”:“舍心”,以“舍定”而住于“舍受”(不苦不樂)之心。“圓融”,圓滿融洽。謂由于此類天人之舍定更深,功行純熟,故能令其所修之舍定圓融于一心之中,無有擀格。
“勝解清淨”:“勝解”,即理解殊勝且決定,謂了知“舍定”系決定且殊勝之行,如此之理解,決定不異,故稱爲“勝解”。“清淨”,指能所雙亡,故雲清淨。
“福無遮中”:“無遮”,無遮限。謂以“舍心”圓滿融洽,故無遮限。
“得妙隨順”:得上妙之隨順,即于“舍定”得大自在,毫無遮障。
“窮未來際”:謂盡未來際,愛樂、隨順“舍定”。
“福愛天”:以此天之福,于有爲界中最爲可愛,故名。此天天壽二五0大劫,身長二五0由旬。
【義貫】
此類天人以其所修之舍定而住于“舍”受之“心”,已達于“圓”滿“融”洽,決定舍定之“勝解”不動,任持舍定,能所雙亡,達于“清淨”,不爲異緣所轉,于其天“福無”有“遮”限“中”,證“得”上“妙隨順”舍定(而于舍定得大自在),于焉“窮未來際”愛樂隨順舍定。“如是一類”衆生“名福愛天”。
③廣果天
【阿難,從是天中有二歧路:若于先心無量淨光,福德圓明,修證而住;如是一類名廣果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從是天中”:“是天”,此天,指福愛天。
“二歧路”:二分歧之路,一爲直往道,即廣果天,二爲迂僻道,即無想天。直往道即仍依福愛天之妙隨順進修,得舍俱禅,定深而發光,故下文說“無量淨光”。更于此光中,以四無量心熏禅福德,令增盛圓明,如此修證而住,稱爲廣果天。
“廣果天”:義爲廣大福德所感之果。此天之天壽五百大劫,身長五百由旬。又稱“舍念清淨地”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從是” 福愛“天中有二”分“歧”之“路”生出:“若于先” 前福愛天之妙隨順于舍定之“心”,進修而得“無量淨光”,更于此定光中,進修四無量心,“福德”即更增盛“圓明”,即依如是“修證而住;如是一類” 衆生“名廣果天”。
④無想天
【若于先心雙厭苦樂,精研舍心,相續不斷,圓窮舍道,身心俱滅,心慮灰凝,經五百劫。是人既以生滅爲因,不能發明不生滅性,初半劫滅,後半劫生;如是一類名無想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圓窮舍道”:“圓窮”,圓滿窮究。“舍道”,誤以“舍”爲究竟涅槃之道。蓋此類衆生系外道人,乃以舍定爲涅槃,故其在定中,未證謂證,自以爲已證阿羅漢道,得涅槃,已出生死輪回。然出定之後,知實仍未出生死,于是便謗佛,言佛妄語,妄言阿羅漢“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”,而實並無此事。以此毀謗叁寶罪,其無想天報盡,即墮地獄。
“身心俱滅”:以舍定伏六識之現行令不起,故身心皆歸泯滅之狀。彼外道人以邪見故,因而自以爲已證得阿羅漢涅槃道。
“心慮灰凝”:“心慮”,心果緣慮。“灰凝”,如死灰般凝然不動。
“以生滅爲因”:“生滅”,指六識之起伏。謂既以依生滅之六識爲本修因。
“不能發明不生滅性”:如是因、如是果,故不能開發研明真如本有之不生滅性。
“初半劫滅”:“初半劫”,爲生于此天的最初半劫。“滅”,指滅六識想。謂在最初半劫中,由于勤習舍定,最後得滅六識想,而達灰心泯智,是爲無想定;接著便住于此定境中,如是經過了四百九十九劫。
“後半劫生”:“後半劫”,指無想天之天壽五百劫的最後半劫。“生”,其六識想,由于其五百劫之天壽將盡(還剩最後半劫),又複生起,于是從無想定出;出定之後,即發覺自己並未以其定力而斷生死、入涅槃,而仍處輪回,因而心生怨惱而謗佛,如前說。
“無想天”:無想天與廣果天系同在四禅天,唯廣果天爲世間禅(或凡夫禅),只貪求世間有漏果報而已,並無邪見。而無想天則爲外道禅,由于此輩自以爲得舍定即是證涅槃,未證言證,且因而謗叁寶。故此二天雖同爲修“舍禅”,亦同在一處,但種性不同(一爲凡夫種性、一爲外道種性),果報亦異,故分得兩種天名。
【義貫】
此類外道衆生“若于先”前福愛天“心”中,“雙厭苦樂”,而“精研舍”定之“心,相續不斷,圓”滿“窮”究,誤以“舍”定爲究竟涅槃之“道”,而以舍定伏息六識之現行以致“身心俱”皆泯“滅,心”思緣“慮”有如槁木死“灰”般“凝”然不動,得無想定;于焉住于如是灰心泯智之無想定“經五百劫。是人既以” 依“生滅”之六識“爲”本修“因”,因而“不能”開“發”研“明”真如本有之“不生滅性”,是故此人生于此天的最“初半劫”以習舍定而“滅”六識想,得無想定,接著即住于此定中達四九九劫,然而于最“後半劫”之際,以天壽將盡故,報盡定銷,故其六識想仍複“生”起而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