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出定。“如是一類”衆生,“名無想天”。
2.結語:苦樂不動,于有爲法達純熟
【阿難,此四勝流,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;雖非無爲,真不動地,有所得心功用純熟,名爲四禅。】
【注釋】
“四勝流”:指四禅之福生天、福愛天、廣果天(以上爲凡夫天),以及無想天(此爲外道天)以此四天雖不究竟,然于世間之有漏果報中,亦屬殊勝,故佛稱之爲四勝流。
“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”:謂此四禅之四天,皆已雙舍世間之一切苦樂、入不苦不樂之舍定,故一切苦樂境界不能動亂其心。
“有所得心”:以此四天雖言修舍定,舍于苦樂,而入不苦不樂之舍定,然以佛究竟義言之,此舍定仍有“不苦不樂”之“舍受”可得,而舍受仍爲心所有法的“叁受”之一,仍是有所得,非全無“心、心所”法可得,是故佛言仍是“有所得心”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”于四禅天中的“此四”種定力與果報皆殊“勝”之“流”輩,已于下自欲界上至叁禅的“一切世間”之“諸苦樂境”界“所不能動”亂;其所證境“雖非”不生不滅真境之 無爲”真如“真不動地”,然于其所修舍定之“有所得心”(仍有舍受可證可得),其“功用”已臻“純熟”能任運其舍定之功用而住于舍受之不動,是,“名爲四禅”之四天。
(E)四禅五淨居天(五不還天)
1.五淨居之因
【阿難,此中複有五不還天,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,苦樂雙亡,下無蔔居,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。】
【注釋】
“此中”:此第四禅天之中。
“五不還天”:“不還”,梵語爲阿那含,義爲不還,指不再回到欲界受生,此爲小乘叁果聖人,于人間證得阿那含果,命終之後,即不再生于欲界,而讬生于此不還天,便在此天中證阿羅漢道,隨即入涅槃。以不還天共有五處,故稱“五不還天”,又稱“五淨居天”;以其爲淨業之聖人所居,故稱淨居。
“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”:“下界”,指欲界。“九品習氣”,爲九品思惑,指貪嗔怪癡慢之種子習氣。以此習氣系攝現行煩惱,而經中省文不言。“俱時滅盡”,九品思惑斷盡,故得證叁果阿那含,爲不還果,不須再來欲界受生。
“苦樂雙亡,下無蔔居”:“下”,下界。“蔔居”,居處。因爲苦樂雙亡,于欲界中已經沒有此聖人可居之處。
“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”:“舍心”,住舍定之心,指四禅天。故于同樣已達舍心的衆同分之第四禅天中寄居,暫住于此處,以斷剩余之七十二品思惑,而求證阿羅漢果;然後即于此天般涅槃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此” 第四禅天“中複有五” 種“不還天”,乃不還果(叁果阿那含)聖者所暫居之處。此五天之天人已“于下界”(欲界)“中九品”思惑(貪嗔癡慢)之種子“習氣”與現行“俱時滅盡”,而證叁果聖位,達于“苦樂雙亡”,心無欲界苦樂生滅,故其于“下”欲界已然“無蔔居”之處,是“故于”第四禅“舍心”之“衆同分”地“中”,暫時“安立居處”,以斷余七十二品思惑,而證阿羅漢。
【诠論】
淨居天之所以有五種之別,依《俱舍論》雲:“雜修靜慮,有五品不同,故生五淨居天。“靜慮即禅定之別名。又雲:”雜修者,初起無漏觀,次起有漏觀,後複起無漏觀,間雜而修故。“又釋《五品》雲:”五品者,下、中、上、上勝、上極也。問:何故名爲淨居?答:叁果聖人,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時滅盡,故名爲淨。淨者所居之處,故名淨居也。”
2.淨居五天
①無煩天
【阿難,苦樂兩滅,鬥心不交;如是一類名無煩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苦樂兩滅”:“兩滅“,雙亡。
“鬥心不交”:“鬥心”,忻厭之心,以忻厭兩者相反相對故。按:忻厭即是愛憎也。“交”,交戰。以內心無交戰,故無重大煩惱,因此煩熱寢息,初得清涼。
“無煩天”:此天之天壽一千大劫,身長一千由旬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”已達“苦樂兩滅”,忻厭爭“鬥”之二“心不交”戰,煩熱寢息,初得清涼“如是一類”“聖者,名無煩天”。
②無熱天
【機括獨行,研交無地;如是一類,名無熱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機括獨行”:“機括”,弩上發矢之機,即弓弦上所安的機關,即今所謂的彈簧或機械裝置。“獨行”,此弓上的機關之收或放,一時只能作一項,不可能收放二者同時進行。以此比喻阿那含聖者的心念,系獨一無二,不雜余念,猶如機括之獨行。
“研交無地”:“研”,研求。“交”,交诤。“無地”,無處,即謂不可得。謂吾人若研求其心中與其當前一念交诤之第二念,則了不可得(其心中,于一切時中,唯有一念,從無第二念生起、或交雜),因此連微煩之熱亦無。按:前面的無煩天中,仍有“鬥心”,只是“不交”;而今無熱天中,連能起相鬥之第二念亦無。
“無熱天”此天之天壽二千大劫,身長二千由旬。
【義貫】
此天之聖者,其心念之收放,有如弓弩上“機括”(彈簧)之收放一般,是或收或放、單“獨”運“行”的,故其心念極其單一,從不間雜余念,吾人若“研”求其心中“交”诤之第二念,則“無地”可求(了不可得);第二念既無,故連微煩之熱亦無。“如是一類” 聖者,“名無熱天”。
③善見天
【十方世界妙見圓澄,更無塵象一切沈垢。如是一類名善見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十方世界”:指此一大千世界之內的十方世界,而非十方佛世界。
“妙見圓澄”:以其已修得“天眼智通”(又稱“天眼通”),故其妙見得圓滿此大千世界,所見澄清朗徹。
“更無塵象”:謂其所見更無外境(塵象)之隔障。
“一切沈垢”:承上文,其所見亦無內心沈垢之留滯,是故于內外皆無障礙。
“善見天”:此天之天壽四千大劫,身長四千由旬。
【義貫】
此天之聖者,于此大千世界內之“十方世界”,以其已修得天眼智通故,其“妙見圓”滿大千、“澄”清明徹,所見“更無”外境“塵象”之隔障,亦無內心“一切沈垢”之留滯,故內外虛融,妙見無礙。“如是一類”聖者,“名善見天”。
④善現天
【精見現前,陶鑄無礙;如是一類名善現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精見現前”:“精見”,精妙之見,指前之善見天,既已精妙之見現前。
“陶鑄無礙”:“陶鑄”,即修練、證得。“無礙”,指變現無礙。謂以定慧力,修練成就“神境智證通”(又稱“神境通”或“神足通”),而得變現無礙。
“善現天”:此天之天壽八千大劫,身長八千由旬。
【義貫】
前之善見天既已證天眼智證通而“精”妙之“見現前”,此天更以定慧力“陶鑄”修證神境智證通,而得變現“無礙;如是一類”聖者,“名善現天”。
⑤色究竟天
【究竟群幾,窮色性性,入無邊際;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。】
【注釋】
“究竟群幾”:“究竟”,究竟研窮。“群幾”,群動之幾微。群動者,一切有爲法、或生滅之法也;以有生滅,故有動相。幾微者,極小極小的微妙之相。此謂此天之天人,研窮一切有爲法,到了極其微小的生、住、異、滅之相,如刹那刹那之生滅相,亦得其究竟。
“窮色性性”:謂推窮諸色法之性,至于空性,即所謂鄰虛塵;此亦即所謂“析色入空”。此是凡小之法門;大乘菩薩則不如是,以了色性本空故,色相非空、非不空,以無爲故空,以有爲故不空;是故菩薩知空非以析而空,本性空故,無有“有無”可得,故究竟空。
“入無邊際”:入于無邊虛空之邊際。
“色究竟天”:是爲色界之最高天,故又稱“有頂天”,梵名阿迦尼吒天,以是色界之極頂,故稱色究竟。又以其聖者窮研色法至于究竟,故得“色究竟天”名。又,色界之魔王,摩醯首羅天,亦在此天中,但與五淨居天不同。此天之天壽一萬六千大劫,身長一萬六千由旬。
【義貫】
此類聖者,“究竟”研窮“群”動之“幾”微(一切有爲法極微之生住異滅相),推“窮”諸“色”法之“性”至于空“性”(析色入空),而“入”于“無邊”虛空境界之邊“際。如是一類” 聖者,“名色究竟天”。
3.結語:五淨居天爲四禅諸凡夫天所不能知見
【阿難,此不還天,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,不能知見。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,皆阿羅漢所住持故,世間粗人所不能見。】
【注釋】
“彼諸四禅四位天王”:謂即使對于凡夫位之第四禅天(福生、福愛、廣果、無想)中之四位天王而言。
“獨有欽聞,不能知見”:“獨有”,唯有。“欽聞”,即聽聞;“欽”表恭敬。“不以知見”,卻不能知、不能見。以五不還天爲叁果聖人之境,而第四禅天則或爲凡夫、或爲外道,連初果都尚未達到,故無法知見聖人之境界。
“世間粗人”:“粗”,以煩惱具足故名爲粗。煩惱粗重之凡夫,以不修無漏業,故不能知見聖人及其道場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此” 聖人所居之五“不還天”即使對于“彼諸”第“四禅”天中之“四位天王”而言,亦唯“獨有欽聞”其事,而“不能知見”其依正。猶“如今”之“世間”中,于“曠野深山”中若有“聖道”之“場地”,以“皆”是“阿羅漢”等聖衆之“所住持故,世間” 煩惱“粗”重之“人,所不能見”,非其境界故。
4.總結色界天:不出色界
【阿難,是十八天獨行無交,未盡形累,自此已還名爲色界。】
【注釋】
“獨行無交”:“獨行”,以無情欲,清淨無侶,故曰獨行。“無交”,指與五欲無交涉。
“未盡形累”:指此十八天之天人,以尚有化生之色質故,尚未盡形色之累。
“自此已還”:“此”,指五淨居天。“已還”,以下,指從五淨居天至于梵衆天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是十八” 禅“天”之天人,無欲、無侶、離愛“獨行”而與五欲“無交”涉,雖已離欲,以尚有化生之色質(色界天質)故仍“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