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行”:此行爲以檀度(法施)爲主,檀度者示教利喜,故名歡喜也。“歡喜”者,乃指令衆生悉皆歡喜,而非僅指行者而言;以衆生歡喜故,菩薩歡喜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是” 十住滿心之“善男子,成” 諸“佛”之真“子已”,得“具足無量如來” 之微“妙”功“德”,于“十方”國土“隨順”衆生而利化之,悉令滿足,“名”爲初行位菩薩以檀波羅蜜爲首之“歡喜行”。
【诠論】
十行位菩薩所修者,主要是十波羅蜜(十度):檀度、戒度、忍度、進度、禅度、慧度、方便度、願度、力度、智度。十波羅蜜屬密教,《華嚴經》中亦有開闡;此十度爲將六度開爲十度,亦即將六度之般若波羅蜜開爲慧波羅蜜,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,故知十波羅蜜的後五波羅蜜實爲般若波羅蜜所攝。又,十行位各位主修之項目,亦是依十波羅蜜之次第。
(2)饒益行
【善能利益一切衆生,名饒益行。】
【義貫】
此菩薩“善能”以種種善法“利益一切衆生,名” 爲二行位菩薩以戒波羅蜜爲首之“饒益行”。
【诠論】
以持如來戒法,其中品者(無破少犯)能再生爲人,中上品者(無破微少細犯)能生于天上享受天福;其上品者(戒品清淨)能上修菩提,或生淨土佛國,故戒波羅蜜可于衆生作大饒益。附及,其下品者(多所毀犯)不能再得人身,多半墮于叁途。
(3)無嗔行
【自覺覺他,得無違拒,名無嗔恨行。】
【注釋】
“得無違拒”:以修忍法,故無論順逆,悉皆能受、能忍可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常“自覺”而且“覺他”。而以修習忍法故,于一切事、緣、人、法,悉皆能忍,“得無違拒,名” 爲叁行位菩薩以及忍波羅蜜爲首之“無嗔恨行”。
(4)無盡行
【種類出生,窮未來際,叁世平等,十方通達,名無盡行。】
【注釋】
“種類出生”:“種類”,指衆生之十二類生。此謂菩薩于十二類衆生之中,隨類受生,以行教化。
“窮未來際,叁世平等”:此指時間無量。謂菩薩隨類受生,其所行之時間無量,且不揀選任何時段,不論好世惡世,究竟平等度化。
“十方通達”:此指菩薩隨類受生,不但時間無量、毫無揀擇,且空間上亦遍于十方,沒有際限,不論淨穢國土、善道惡道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于十二“種類”中隨類“出生”,而行教化,于時間上“窮未來際”,且“叁世”悉皆“平等”普入;于空間上則于“十方”世界悉皆“通達”,無有界限,其行願廣大無盡,“名”爲四行位菩薩以精進波羅蜜爲首之“無盡行”。
(5)離癡亂行
【一切合同,種種法門,得無差誤,名離癡亂行。】
【注釋】
“一切合同”:經定心持一切法,悉皆會合,同爲一體。
“得無差誤”:此指說法而言,謂以定心相應故,一切所說皆無差錯謬誤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以一念定心持“一切”法,悉皆會“合同”爲一體,“種種法門”,隨類隨機而說,“得無差”錯謬“誤”,皆令受益,“名”爲五行位菩薩以禅波羅蜜爲首之“離癡亂行”。
(6)善現行
【則于同中顯現群異,一一異相各各見同,名善現行。】
【注釋】
“則于同中顯現群異”:簡言之,即:同中顯異。然此“同”爲指理;“異”,指事。謂于同一理中能顯諸事相之用。此即“從體起用”。
“一一異相各各見同”:于分別的各事相中,能徹見其共同之理體,亦即攝事歸理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“則”能“于同”一之理“中,顯現群異”之事相;並可于“一一”別“異”之事“相”上,“各各見”其共“同”之理體;即攝事歸理,即理顯事,理事無礙,互相顯現,“名”爲六行位菩薩之“善現行”。
(7)無著行
【如是乃至十方虛空,滿足微塵,一一塵中現十方界,現塵現界不相留礙,名無著行。】
【注釋】
“十方虛空滿足微塵”:此菩薩能令十方虛空皆充滿具足微塵。
“一一塵中現十方界”:並能以神力令彼一一微塵中,皆現出十方世界,即小中現大,小大無礙,即華嚴之廣狹無礙自在門。
“現塵現界不相留礙”:“現塵”,所現之微塵。“現界”,所現之世界。此兩者皆互不相礙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于“如是乃至十方”之“虛空”中,皆能令之充“滿”具“足”無量“微塵”(此爲大中現小);于彼“一一”微“塵中”能以大神力“現”出“十方”世“界”(此爲于小中現大);而所“現”之微“塵”及所“現”之世“界”,皆“不相留礙”(此爲廣狹無礙自在門),此“名”爲七行位菩薩以方便波羅蜜爲首之 “無著行”。
(8)尊重行
【種種現前,鹹是第一波羅蜜多,名尊重行。】
【注釋】
“種種現前”:指菩薩種種所現成就的一一行。
“鹹是第一波羅密多”:“第一”,最上、究竟。前面方便波羅蜜所示現者,于此位中則皆令彼一一方便示現者,皆成究竟,及化導歸于究竟無上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妙行無不具足,且能令一切“種種現前”成就之一一行“鹹是第一” 最上究竟“波羅蜜多”,廣運衆生到于究竟,“名”爲八行位菩薩以願波羅蜜爲首之“尊重行”。
(9)善法行
【如是圓融,能成十方諸佛軌則,名善法行。】
【注釋】:
“如是圓融”:指圓融無礙之妙行。
“能成十方諸佛軌則”:能成立諸佛教化衆生之軌則,以菩薩一一教法,皆自身體力行故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“如是圓融”無礙之無邊妙行,善“能成”立“十方諸佛”教化衆生之“軌則,名” 爲九行位菩薩以力波羅蜜爲首之“善法行”。
(10)真實行
【一一皆是清淨無漏,一真無爲,性本然故,名真實行。】
【注釋】
“一一皆是清淨無漏”:“一一”指此菩薩于前九行,一一行皆達清淨無漏。
“一真無爲”:然其一一行,其性皆是一真,本來清淨無爲,非是有爲的造作功用,故是究竟真實之行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于前九行“一一”自利利他之行“皆是清淨無漏” 達于究竟。其性契于“一真”本來清淨“無爲”,非是有爲造作功用,“性本然故,名” 爲第十行位菩薩以智波羅蜜爲首之“真實行”。
4.十回向位
(1)離衆生相回向
【阿難,是善男子,滿足神通,成佛事已,純潔精真,遠諸留患,當度衆生,滅除度相,回無爲心,向涅槃路,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純潔精真“:以第十行系一真無爲,故稱爲“純潔精真”。
“遠諸留患”:“留患”,余留之過患。因爲已達一切圓成一真,雙超空有,既不著空,亦不滯有,故不再有余留的過患未除。
“當度衆生,滅除度相”:即今于回向位中,當度衆生,而滅除能度所度之相,亦即“無所住而生其心”。
“回無爲心向涅槃路”:以不著空有故,亦不言涅槃之有無,故能不著于“離相”而落空,亦不著“即相”而滯有,因此回無爲無作之心向無上大涅槃之路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是” 十行位滿心之“善男子,”于前十行中“滿足神通,成佛事” 軌則“已”(第九行),達“純潔精真”(第十行一真無爲),一切圓成一真,雙超空有, “遠”離“諸”余“留”之過“患”。如今登入回向位中“當度衆生”,而“滅除”能度所“度”之“相”,即相離相,無住生心;又須“回”一真“無爲”之“心向”于無上大“涅槃”之“路”,不因離相而落空,不因即相而滯有,此“名”爲第一回向位菩薩之“救護一切衆生”而能“離衆生相”之“回向”行。
(2)不壞回向
【壞其可壞,遠離諸離,名不壞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壞其可壞”:壞除可壞之度相。
“遠離諸離”:“諸離”指能離與所離。離于能離所離,則入于不滯有無之中道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“壞”除“其可壞”之度相,“遠離諸”能“離”與所離,入于中道妙義,“名”爲第二回向位菩薩之“不壞回向”。
(3)等一切佛回向
【本覺湛然,覺齊佛覺,名等一切佛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本覺湛然”:菩薩于此位中,其本覺之心佛,湛然顯現。
“覺齊佛覺”:其本覺與諸佛所證之微妙覺悟齊同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“本覺”之心佛“湛然”顯現,其本“覺齊”同諸“佛”所證之微妙“覺”悟,其本覺與此妙覺皆攝入中道,“名”爲第叁回向位菩薩之“等一切佛回向”。
(4)至一切處回向
【精真發明,地如佛地,名至一切處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地如佛地”:其因地心便如佛之果地覺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因地之“精真”開“發明”了,其因“地”心即“如佛”果“地”覺,因地果地攝入中道,“名”爲第四回向位菩薩之“至一切處回向”行。
(5)無盡功德藏回向
【世界如來,互相涉入,得無挂礙,名無盡功德藏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世界如來”:意爲“世界”與“如來”。“世界”指依報;“如來”指正報。
“互相涉入”:依報與正報能互相涉入,如于正報身中現依報世界,而于依報世界中複現正報身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于依報之“世界”與正報之“如來”身,皆能令“互相涉入”,正報中現依報,依報中現正報,“得無挂礙,名” 爲第五回向位菩薩“無盡功德藏回向”行。(以往此回向,得十無盡藏故。)
(6)平等善根回向
【于同佛地,地中各各生清淨因,依因發揮,取涅槃道,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:本節從略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入“于”真如理中“同佛”之“地”,且于其“地中各各” 事上皆得“生清淨”真“因”,並進而“依”循此等真“因”開“發”光“揮”,而“取”無上大“涅槃道,名” 爲第六回向位菩薩之“隨順平等善根回向”之行。
(7)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
【真根既成,十方衆生皆我本性。性圓成就,不失衆生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