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真根既成”:“真根”,真如平等之善根。“成”,成就。
“十方衆生皆我本性”:十方衆生皆我自心現量,本性中事。
“性圓成就,不失衆生”:“失”,遺失、忘失、遺棄。謂我之本性既已圓滿成就,了十方之衆生亦本自圓成,此就體性上而言,然于相、用上,亦不舍任何一衆生而不度,以法如是故;以隨順如是法性及法相,故稱爲隨順等觀一切衆生,而仍作無盡之回向與救拔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之“真”如平等善“根既”已“成”就,即依性起觀,等觀“十方衆生皆我本性” 中事,自心現量。我之本“性”既已如是“圓”滿“成就”,亦當成就衆生,令達一真,絕“不”遺“失”任一“衆生”而不度,“名”爲第七回向位菩薩之“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”之行。
(8)真如相回向
【即一切法,離一切相;唯即與離,二無所著,名真如相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即一切法”:“即”,近也,當體也。不失衆生,度脫一切,便是“即一切法”。
“離一切相”:此一切能度與所度,皆我本性,即是本“離一切相”:除本性外,無有一相可得,一切歸于一真,名“離一切相”。
“惟即與離,二無所著”:“惟”,語助詞(發語詞),無義。于“即”與“離”二者,皆無所著,不即不離。以不即,故超有:以不離,故超空。超越空有,而涵納空有,即入于真如之境,故名“真如相回向”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于前位中所修得之不失衆生便是“即一切法”,一切衆生皆我本性便是“離一切相;惟” 于“即”一切法“與離”一切相“二”者,皆“無所著”,不即不離,超越空有而涵納空有,故得入于真如之境,“名”爲第八回向位菩薩之“真如相回向”之行。
(9)無縛解脫回向
【真得所如,十方無礙,名無縛解脫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真得所如”:“真得”:此菩薩一切所修皆爲“本有一真”之得,故非得而得,不得亦不能得,此爲本覺究竟之得。“如”,平等(此爲動詞)。“所知”,所成就之平等。此謂,真得所成就之平等境界(如),乃得無法不如,是故于十方皆無礙。
“無縛解脫”:“無縛”,本自無縛。本自無縛之解脫,是爲無上大解脫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一切所修皆爲本有一“真”之“得”、即是如如“所”成真“如”究竟平等之境,是故無法不如,從而于“十方”界皆證一真界而得“無礙,名” 爲第九回向位菩薩之本自“無縛”之無上大“解脫回向”之行。
(10)法界無量回向
【性德圓成,法界量滅,名法界無量回向。】
【注釋】
“性德圓成”:“性”指第八回向位之“真如相回向”。“德”指第九回向位之“無縛解脫回向”。“性”爲體;“德”爲用;故至此位體用兼備,圓滿成就。
“法界量滅”:“法界”爲十法界,即六凡(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、四聖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)。“量”,稱量,數量,一切量系由分別而得。以此菩薩已入一真如界,故十方法界之分別相,悉皆泯滅,歸于一真。
“法界無量”:“無量”,不可稱量。以法界悉歸一真故,不複可以量而稱量之,究竟不可分別,離稱量相,名爲法界無量。若可分別、可稱量,即使其數量再大,亦是“有量”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由于前第八、第九回向位中,所修之“性”與“德”,體與用,兼而有之,“圓”滿“成”就,故至此位中,一切“法界量”皆泯“滅”,悉歸一真,此則“名”爲第十回向位菩薩之“法界無量回向”之行。
5.四加行位
(1)暖地
【“阿難,是善男子,盡是清淨四十一心,次成四種妙圓加行。即以佛覺用爲己心,若出未出。猶如鑽火,欲然其木,名爲暖地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盡是清淨四十一心”:“盡”完成,盡修究竟。“四十一心”:指前之幹慧地、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共四十一位。以熾然修行而不住于相,故得稱爲“清淨無垢”。
“四種妙圓加行”:“加行”,加功用行。菩薩“住、行、向”叁十位稱爲“叁賢位”,以上十地稱爲“十聖”,于由“賢位”入“聖位”之前,須再加功用行,“拼命一沖”(有若最後沖刺),方得入于聖位,而成“入地大菩薩”(一般所說“菩薩摩诃薩”當是指入地菩薩,或“地上菩薩”——“地上”爲初地以上之意)。故此“四加行位”爲由賢入聖之轉折點。故此四加行位爲本經所特有,以本經注重實際修證,故立此四加行門,以利實際上之修證。
“即以佛覺用爲己心”:“佛覺”,如佛之本覺,故稱佛覺,亦即“如來密因”的本修因。“用”,當作,作爲。“已心”,自己修四加行的因心。亦即以如佛之本覺,作爲四加行的本修因,而去修證究竟了義“四加行”,乃得成就“菩薩萬行”。
“若出未出”:“若”,即將。“出”,指本覺之智火或智光之出。此謂,此時(在此位中),其大智火焰(本覺之智火),正處于將出未出之際。
“猶如鑽火,欲然其木”:“鑽火”,鑽木取火。“然”,同“燃”。就好像有人要鑽木取火,想以所鑽的火來燒木材,以取暖、烹煮、照明等。“其”,他的。“木”,柴薪。
“名爲暖地”:“暖地”,即暖位。指在鑽木取火時,尚未得火之前,木頭先會發熱,稱爲“暖相”,暖相現前時,便稱爲暖位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是” 十回向位滿心之“善男子”,已“盡”修“是清淨”無垢之“四十一心”(幹慧地、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,其“次”當“成四種妙圓” 之“加”功用“行。”此菩薩“即以”如來密因的如“佛”之“覺,用”之而作“爲”自“己”加行之因“心”。當此之時,其本覺大智火正處于“若”欲“出”而“未出”之際;這境界“猶如”有人“鑽”木取“火”,而“欲然”燒“其”薪“木”,木未起火前,先有暖相現前,此“名爲”菩薩加行之“暖地”。
【诠論】
關于此“四加行位”有四點須加說明:
一、此四加行位系此大佛頂法的特別法門,有別于通教或藏教之內凡四位。藏教(即小乘教)之“內凡四位”,也是稱爲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。名目雖同,意義與候選之階次則大不相同。通教“內凡四位”是界于“外凡五停心觀”位與初果須陀洹之間,亦即在證初果前,須先經過內凡之“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”四位,于證得內凡之第四位“世第一”之後,下一個刹那,即證得初果須陀洹,而入小乘初果聖位。本經“四加行位”則是大乘菩薩曆經四十一心的階位之修證,然後才可達此地位,通過此四位之加行,而後得登大乘初地菩薩位,成爲“菩薩摩诃薩”,故此“四加行位”與通教之“內凡四位”名目雖同,意義則不同。
二、此“四加行位”與真言密教“四度加行”亦不同。真言教的“四度加行”內容爲:十八道加行、金剛界加行、胎藏界加行,護摩加行,此系出家衆得全心法灌頂,成爲真言阿奢梨之前的修行。故密教之“四度加行”名稱與顯教之“四加行”稍有不同,而項目(內容)與意義則迥然不同。附及,此“四度加行”唯叁國正傳(印度、中國、日本)之真言密教所獨有。正統的真言密法,由“唐密”傳到日本,稱爲“東密”;以空海大師從唐·惠果阿奢梨請得密法後,最先在日本京都之“東寺”開壇傳法,故世稱其法爲“東密”;故知“東密”全部內容實是“唐密”。不幸“唐密”在中土于唐武宗滅佛之後,迅速式微,逮至有宋,已消滅殆盡,誠可惜、可歎也。筆者承蒙叁寶護念,有幸得因緣具足,曾至日本高野山(“東密的總本山)求法、修法、六年往還,終至于圓通律寺真別所,完成四度加行,得金胎二界兩部大法灌頂,爲真言宗第五十叁世阿奢梨;以此因緣,願我如來正法,顯密性相,皆得光耀于世間,廣利一切有情,是所願也。
叁、西藏喇嘛教(藏密)亦有“四加行”之說,然彼“四加行”與漢傳的顯教“四加行”以及密教之“四度加行”,在內容上皆大不同(其四加行爲:大禮拜、百字明、本尊法、及供曼達盤);故不應生混淆。
四、四加行中的“暖位”,如前所說,爲本覺大智火燃起之前的現象,其時,行者之身心皆生“暖受”,猶如冬日烤火取暖,故亦有稱之爲“暖樂”者。又,此暖受生時,行者全身自然暖和,寒冬雖少穿衣服,亦不畏寒。然正法行者于此暖相不應貪著,亦不應逢人便說。外道習禅亦有得此暖相者,而彼以著身相修行故,乃至常大肆炫耀,謂之爲“拙火”焉,視爲已得無上聖證,正法行人幸勿迷惑,勿著身相修行。
(2)頂地
【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,若依非依。如登高山,身入虛空,下有微礙,名爲頂地。】
【注釋】
“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”:“已心”,自己加行之因心。“成佛所履”,成就佛大覺所應履之地,指初地。換言之,至此位中,又以已因心,欲至果地所必經的初地。
“若依非依”:“依”,指依于自心之本覺。謂此時對于自心之本覺,仿佛有完全依循,又似並非完全依循。
“如登高山,身入虛空,下有微礙”:就如人登山,當他登上高山之頂時,他的身已全部入于空中,但腳下還著地,地大爲有質礙之物,因爲此時只有雙腳猶著地,故稱爲“下有微礙”。
“名爲頂地”:謂頂地也是一樣,如人登高山(指修行無上法),“身入虛空”(指已修到此法之極高點,身心已體入真如無上之法,身心皆浸淫于真如法中),但腳下仍有微礙(指仍有習氣尚未除滅)。
【義貫】
此菩薩“又以”自“己”加行之因地本“心”繼續向圓“成佛”道“所”必“履”之初地升進;然此時菩薩對于本覺之心仿“若”全部“依”循,又仿若並“非”全部“依”循(以仍有習氣未除滅故。)此境界即猶“如”人“登”上“高山”之頂時,其“身”雖已全“入”于“虛空”之中,但其腳“下”仍舊覺“有微礙”存在(以腳仍著地故),此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